摘要:西方音樂史與音樂作品分析是當前我國音樂專業教學中兩門基礎的必修課程。從具體的研究方向上來看,兩門課程是完全割裂開來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表現出了緊密的聯系,互相之間的影響非常明顯。深入探究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而后尋找兩者在音樂教學中的最佳結合途徑,有助于提升高等院校音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作品分析 西方音樂史 音樂教學
在我國當前的音樂專業教學課程設置中,西方音樂史與音樂作品分析是兩門基礎的必修課程,其中西方音樂史為音樂理論學方向的學科,而作品分析則是屬于作曲技術方向的學科,兩者研究的方向差別是非常明顯的。可從以往的教學實踐經驗來看,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兩門看似完全割裂的課程,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二者之間相互影響,表現非常明顯。
一、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的課程內容概述
(一)西方音樂史課程內容概述
音樂史,顧名思義,就是音樂的歷史,就是將音樂發展以及音樂作品產生的過程用文字去記錄下來的過程,而西方音樂史就是指廣義范圍內西方國家的音樂發展歷史。一般來講,西方音樂史當中的“西方”包括非洲、拉美以及歐洲等非亞洲區域,但從目前我國現用的教材來看,對于歐洲之外的地區,通常只是用很少的內容去簡單帶過。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甚至先于人類的語言產生,在全世界范圍內,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會有自身特色的音樂形式。
(二)作品分析課程內容概述
音樂作品分析是我國在音樂教學中設置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我國的教育發展經歷過數次的起伏與革新,但這門課程在音樂教學中卻從來沒有缺失過。從內容上看,音樂作品分析教材中主要是收錄了多位研究者對于一些著名音樂作品分析研究的成果,教學宗旨是為了加深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進而在作曲技術上能夠有更高的造詣。
二、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之間的相互影響
(一)西方音樂史為作品分析提供了背景資料
音樂作品分析是一門作曲技術方向范疇內的課程,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通過對名曲曲式結構的研究去更好地掌握作曲技術。音樂作品都是誕生于作曲家之手,但不是僅作曲技術高超就能成為傳世名曲,還與其旋律與曲調中的人文內涵有直接的關系。學生要想對于音樂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進而更好地去提升作曲技巧,在音樂作品分析的學習過程中,應當去參考西方音樂史內容中的相關資料,學會站在歷史的背景中去感受作品,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把握作品的特征。
(二)作品分析需要參考西方音樂史內容
從西方音樂史教材的內容來看,多數作曲家都是以其優秀的音樂作品而流傳后世,所以在音樂歷史中,作品的地位和知名度往往比作曲家本人更高,其中關于作品創作手法、時代特點以及音樂創作特點等方面的內容都有所涉及,這些都是作品分析課程教學中需要參考的內容。音樂作品的產生首先是作曲家精神意識上的產物,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是離不開的,其具體的創作手法與特點一定是與時代特點緊密相關的。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兩個學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三、創新音樂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充分認識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課程之間的關聯性
從當前我國的音樂教育實踐來看,多數高校的音樂教師對于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兩門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性認識還不夠,不利于音樂教育改革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們首先要從自身的思想意識中充分重視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對于學習作曲技術方向的學生而言,如果能在作品分析之前掌握一定的西方音樂史知識,在分析作品的時候,就更容易找到突破點;對于選擇音樂學理論方向的學生來說也是一樣,如果能在學習音樂史之前對于作品分析當中的曲式、曲調及節奏等有一定了解,自然能夠更好地記憶并且理解音樂史知識。
(二)應用二者之間有機結合的教學手法
教育的改革與創新首先是教學手法的改革與創新。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加強兩個學科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并且進行各種教學方法的嘗試,是當前音樂教育改革創新的一個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完全可以將二者的內容融合在一起,要求兩門課程的教師增加互動,將各自的備課內容和知識體系進行仔細的梳理。
四、結語
隨著當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音樂教育的整體地位逐步提升,新的發展形勢對于其課程設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音樂史與作品分析作為兩門基礎必修課程,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中受到了教師更多的關注。為了能夠適應當前的教育改革形勢,應當從探究上述兩門基礎課程各自的特點人手,分析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內在關系,繼而找到將二者有機結合以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作者簡介:王佳,女,研究生,河北藝術職業學院,講師,專業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