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目的:研究預見性護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抽取某院急診科進行首診治療并進行相關科室轉運的危重癥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并采取不同護理措施,對兩組患者轉運中意外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轉運意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診危重病人院內轉運過程中,對于患者實施轉運前、轉運中以及轉運后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可有效縮短轉運時間、減少轉運中意外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具有一定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16-01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 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 total of 10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hospital for the firs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he transport of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 were taken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accident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transport accid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course of in-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The predictive nursing measur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ransshipment for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transit tim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ccidents in transit, and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hich has a cert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predictive nursing;emergency department;critical patients; in-hospital transport;effect of application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
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某院急診科進行首診治療并進行相關科室轉運的危重癥患者100例。轉運科室包括內科、骨科、傷骨科、外科。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45±1.9)歲,急診治療時間30min-2h;對照組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43±2.4)歲,急診治療時間30min-3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病因素、病程等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礎資料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與我院急診科進行首診,臨床診斷危重癥患者,并符合院內轉運條件;(2)生命體征相對平穩,病情較穩定;(3)排除入院2h內死亡患者;(4)排除轉入ICU治療患者;(5)排除精神疾病及重大遺傳疾病患者;(5)護理研究征得患者同意,且簽署同意書。
1.3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實時監測患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進行常規轉運護理操作,遵循醫囑采取吸氧、靜脈注射等輔助治療。(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具體方法為:①評估風險,制定方案:院內制定相關制度及流程,形成以“降階梯預案、充分評估、優化分級、最佳路徑、動態評估”為原則的分級轉運方案。具體措施有轉運前對患者進行充分評估,確定轉運的必要性及風險;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劃分相應等級,以配置不同急診資源;制定充分合理的轉運方案,包括轉運人員、轉運裝備、轉運路徑、轉運后的治療措施等,并形成標準化轉運流程及操作規范,確保轉運流程的安全高效;做好突發情況緊急預案,提前與家屬溝通,避免情況混亂延誤治療時機;②相關科室聯合護理:提前與接收科室溝通,了解患者病情,雙方共同制定轉運及后續治療方案;轉運過程中雙方科室醫務人員共同參與,最好有家屬陪同,提供必要及時的心理安慰,減少患者情緒波動;了解轉運過程中途徑的可能提供治療幫助的科室,以防意外發生。③提前檢查治療設備:轉運前醫護人員應再次檢查各種治療設備及引流管是否固定妥當,尤其注意患者通氣設備及輸注設備的正常運轉;提前準備搶救箱、便攜呼吸器、注射泵等急救設備,提供必要的搶救措施,盡量保持患者治療的連續性;④實時觀察患者病情:在轉運過程中,推車速度要平穩,上下坡時保持頭高位,減少患者不適;醫護人員其中至少一人要處于便于觀察患者病情的位置,另一方需實時查看監護儀、引流管等儀器并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必要情況下需安排專門人員進行人員疏導,保證路線暢通;⑤轉運后的交接評估:轉運完成后再次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審核患者過往病歷,記錄轉運過程中的醫療行為以及出現的問題,確認交接過程,以便對轉運方案進行持續改進。
1.4觀察指標
(1)轉運意外發生情況;(2)護理滿意度。
1.5療效評價
(1)轉運意外發生情況:患者治療院內轉運過程中出現墜床、管道脫落或打折、供氧中斷、心臟驟停等意外發生情況;(2)護理滿意度:患者填寫調查問卷,滿分為100分。內容包活就醫環境、護理過程、護理態度、跟蹤檢查是否及時等。分數≥80分為滿意,60分-80分為一般,<60分為不滿意。
1.6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采用SPSS19.0系統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院內轉運意外發生情況
對照組50例患者中,出現墜床3例;管道脫落或打折5例;供氧中斷2例,心臟驟停1例,共計11例,占比22%,平均轉運時間25.3min;觀察組50例患者中,出現墜床1例;管道脫落或打折1例;供氧中斷0例,心臟驟停0例,共計2例,占比4%,平均轉運時間17.3min。觀察組患者在院內轉運中的意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護理滿意度對比
通過不同方式進行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平均護理滿意度為97.1分,對照組患者的平均護理滿意度為73.8分。觀察組患者的平均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結束語
急診科是醫院中重癥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也是醫療安全高風險科室。在本研究中,通過對不同護理方法進行管理,觀察組患者的轉運意外發生率明顯降低,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兩組比較差異明顯,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方法的應用有效提高了轉運治療效率,增強了護理質量,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永梅,張偉.預見性護理在ICU機械通氣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效果探究[J].醫學信息,2016,29(21):269-269.
[2]于永軍.預見性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7(11):14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