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敏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關鍵詞:課堂語言;教師語言;藝術性
課堂語言包括教師的口頭語言、肢體語言等,往往在成功的課堂中老師就像一個主持人,語言不多,動作簡單,往往一個眼神、一句富含寓意的話,就能帶給學生無限的思考,讓課堂充滿了生氣。筆者認為,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富含啟發性,有時候教師要有所“保留”,下面就這兩個方面進行一下解釋。
一、千呼萬喚始出來——拋磚引玉,教師課堂語言要富含啟發性
在教學中我們講究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有時候教師又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導者,有時候教師說得很多、很累,學生聽得也是迷迷糊糊。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應該有“拋磚引玉”的功效。在課堂教學中,包括在教學設計中,教師的語言往往缺乏啟發性,有時候太赤裸裸,就會讓整個課堂缺少了一種“味兒”,什么“味”呢?應該是一種思考“味”。
三年級“口算乘法”一課中,學生獨立嘗試計算之后,小結出10×2可以先把“0”去掉,運算最后再加上,并由學生解釋為什么,隨后課堂中出現了這樣一幕:
師:在其他整十數乘法中是否也可以這樣算呢?
生1:可以。
生2:不可以。
師:到底可以不可以,怎么辦?
生3:不可以,如88×2。
生4:這個不是整十數乘法。
師:這位同學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生:舉例子,看看這樣的方法可以不可以。
……
這個片段中,教師的三句話很好地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充分引發了學生的思考,當老師提出“是否可以”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個就是“思考味兒”十足的課堂啊,真正在思維碰撞之后,才能得出真理。再看教師的第三句話“這位同學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教師沒有明指到底是什么樣的啟示,又給了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想到了“舉例”。
二、猶抱琵琶半遮面——含蓄有度,教師課堂語言要有所保留
教師的課堂語言,是指教師在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它是教師傳遞知識信息的媒體,是一種專門行業的工作用語。教師運用課堂語言時要“話不說透,留有空白”,即有時講的話語要含蓄一些,在學生想知而不知時,進行誘導式的講說,不要把知識點和問題一覽無余地說完、說盡,要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和余地。啟發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
先來看筆者的一篇教學隨筆:
今天的執教我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教學節奏“過快”,給予學生的思考時間和感悟時間不夠。整課看來很是粗糙,不夠細膩,不夠厚實。本課教學中我從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比較中引出數格子的方法,然后提出猜想,最后驗證猜想,然后根據新知進行鞏固練習,整個環節沒有錯,但是過程粗糙,讓一節課有了很多的缺陷。按照朱老師說的“節奏慢一點,說話留一點”這個要求,本課需要做出調整,包括內容銜接上的精細化,不過課堂語言的藝術性都需要仔細推敲,自己琢磨。要把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上真正體現出來,而并非嘴巴說說就完了。回頭看看這一課,可以從哪些地方去著重處理“留一點”呢?我想可以在這幾個方面:(1)如何比較這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調整為出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那么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該怎么算呢?想一想——讓學生充分地說,如果學生不說,可以點到為止,我們以前研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時候用到過——,然后從學生嘴巴里拿出“數格子”這個詞。(2)剪一剪拼一拼之前,那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都可以這樣算呢?從而引導到用剪一剪拼一拼,動完手匯報時也要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隨后總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3)練習之后要善于畫龍點睛,一道優質的練習題,如果做好引導小結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三、未成曲調先有情——隨機應變,課堂語言藝術性的處理策略
教育工作的特殊主要在于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人。人具有創造性和不可預見性,所以在課堂上總會出現一個小插曲,正是由于處理這些小插曲的方式方法不同,所以有些課很成功,讓人稱贊,有些課就值得探討。
在教學“口算乘法”中,當初步得出可以先把整十數末尾的“0”先去掉,計算后再補上去,教師讓學生舉例說明之后。
生:不可以,88×2就不能那么來做。
筆者見過兩種處理方式:
師1:老師問的問題是整十數乘法,你看你這個是整十數乘法口算嗎?
生:不是
……
師2:(先把它寫在黑板的一邊)我們一起來看看
生2:老師這道題不能舉例,因為我們講的是整十數乘法口算,88不是整十數。
……
我們來回頭看看兩位老師的處理,教師1,直白地點出學生的不足,而教師2板書之后,看著學生,讓學生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首先這種處理方式的思維含金量不同,課堂的生成也就區別較大。所以在應對課堂出現的不可預見生成時,教師要隨機應變,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張志智.數學教師語言要精練和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1).
[2]崔曉鵬.素質教育中教師應具備的素質[J].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6(3).
[3]郭雪靜.略談教師語言藝術[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4).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