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見濤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切實把握“精心設計”“過程有序”“語言表達”這幾個要點,能夠有效走出動手操作的誤區,提高動手實踐的實效,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實驗;數學思維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有言:“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小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動手操作活動能夠有效引導其深入思考,發展數學思維。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見,適當的動手實踐活動能夠顯著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代教師應當善于通過組織學生動手實驗,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精心設計,富有邏輯
教師在組織動手實驗活動時,應當注重結合教學目標與內容,精心設計操作方法,避免進入“浮于表面”的誤區。動手實驗活動雖然沒有統一的模式與要求,然而合乎邏輯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過于花哨的操作方法則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學生只動腦、不動手的現象,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精心設計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操作方法,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促使學生通過實驗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過程有序,綜合概括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無序思維向有序思維的過渡階段。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驗活動時,應當注重實驗過程的有序性,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促進學生能對實驗過程形成清晰的思路,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比如,筆者在對《簡易方程》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等式的性質求解簡單方程,筆者首先應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活動探索等式的性質,促進他們形成深刻的理解與認知。筆者將學生分成了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分發了天平以及砝碼。緊接著筆者分四步引導學生展開實驗活動:第一步,在天平兩端分別放置一個20克的砝碼,學生可以觀察到天平的兩端是平衡的,這說明兩邊的砝碼一樣重;第二步,在天平的左端加一個10克的砝碼,學生可以觀察到天平向左端傾斜下去了,這說明天平左端放置的砝碼比較重;第三步,在天平右端加上一個10克的砝碼,學生可以發現天平又恢復了平衡;第四步,同時拿走天平兩邊放置的10克的砝碼,學生發現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對實驗的四個步驟分別列出了數學關系式:20=20,20+10>10,20+10=20+10,20+10-10=20+10-10。最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分析與討論,綜合概括出了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設計有條理的操作過程,促進學生的思維隨著操作進行下去,有利于引導他們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提高了思維的條理性,高效實現了教學目標。
三、語言表達,揭示聯系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概括和間接的反映,是借助語言來實現的。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驗活動時,應當注重發揮學生的語言功能,通過語言揭示動作與直觀材料之間的聯系,深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比如筆者在對《觀察物體》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分辨較復雜物體不同角度所觀察到的情況,筆者引導學生進行了動手實驗活動。首先筆者讓學生每4到6人自由結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4個正方體。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分組展開了實驗,用4個正方體擺出不同的形狀,擺好后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并記錄下來。待各小組實驗結束后,筆者讓學生對實驗過程及結果進行了口述,例如某學生一般操作一遍敘述道:“將4個小正方體組成這樣的形狀,從上面看是水平方向連放的3個正方形,從正面看是水平方向上連放兩個正方形……”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用語言完整復述實驗的操作過程,促進了外部活動的內化,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務必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善于通過動手實驗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邵秀蓮.淺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8):71.
[2]安波.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7):19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