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社會現實情況下,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農村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因政策問題或者其自身工作原因造成子女隨遷困難,致使其子女留在家鄉,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在零到十六周歲這個期間缺少父母的監護,一部分留守兒童與大多數孩子無明顯差異,甚至更加獨立、堅定、懂得感恩。但大部分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有明顯的性格缺陷,并且受教育程度低于非留守兒童,更甚者連身體健康和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目前與留守兒童有關的社會熱點案件屢見不鮮,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展開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剖析我國社會產生大量留守兒童現象的成因,第二部分闡述我國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第三部分主要寫了關于我國留守兒童問題的立法現狀及缺陷的立法完善意見。
關鍵詞 留守兒童 監護 犯罪 立法完善
作者簡介:王梓芊,大連財經學院法學院法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313
(一)留守兒童現象的成因
留守兒童是指不滿十六周歲,因其父母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無法與父母雙方正常生活,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而留在戶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父母雙方都在異地,只能由其他親屬監護的適齡兒童為雙親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或者其他親屬監護的適齡兒童為單親留守兒童。作為正處于成長發育關鍵時期的少年,無論監護他們的親屬是多么的親近,仍然無法代替父母的引導和陪伴。留守兒童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父母與孩子聚少離多,缺乏溝通,無法盡到監護人應盡的義務。孩子多數交由祖輩照看,“隔代教育”問題突出,其受到傷害后無人訴說,只能獨自承受。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大量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1)城村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農村收入較低,僅憑農業收入無法滿足生活所需。城市收入高,大量農村人口為了追求美好生活,改善自身生活條件而進城務工。(2)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工業化、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基礎設施的完善增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專業性要求低和學歷要求低的就業崗位也逐漸增多。服務業的發展如快遞和餐飲都需要大量人員。同時農業用地的減少和機器的廣泛應用,產生了大量的閑置勞動力,就業需求加快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
2.教育制度對留守兒童隨遷的限制。我國的教育制度與戶籍息息相關,就算父母可以承受大城市的高消費,將其兒女帶在身邊撫養,其工作的流動性和孩子的升學考試等問題也不利于留守兒童的隨遷。
(二)留守兒童的特征
1.缺乏監護。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每年過年回家一次,甚至有的幾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城市里找到的基本都是重體力活,辛苦一天也沒有多余的精力去關心孩子。孩子和父母相隔甚遠,沒有辦法及時的溝通。少量的電話和網絡交流對于促進父母和留守兒童之間的感情并無明顯幫助。大量的留守兒童都是由其祖輩看護,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老年人的監護能力相對較弱,有些監護人甚至自己都無法完成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樣需要人來照顧。將監護留守兒童的義務交由他們完成實在是無奈之舉。這就造成了留守兒童普遍缺乏監護,失去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沒有辦法很好的保護自己或約束自己。
2.生理心理特征。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少量留守兒童能夠堅強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細碎又連續不斷的困難和挑戰,學會苦中作樂。更多的留守兒童缺乏正確的內心疏導,不喜與人交流,性格木訥內向,不能主動表露內心想法。這導致自身在遭遇性侵犯等暴力犯罪和嚴重傷害時,不能及時求助,事后沉浸在事件遺留的痛苦中無法自拔。另一方面,性格缺陷也造成其性格暴躁,沖動易怒,從而引發犯罪,變成了施暴者。加上年齡尚小,事后得不到法律的制裁,對其心理成長有百害而無一益,長大后難免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從而造成更大的傷害。
3.受教育程度低。留守兒童分布廣泛,但所在的地區大多為偏遠山村或者經濟文化不發達的內陸城市。受環境的影響和經濟水平的限制,教育設施與一線城市的教育設施相比差距過大,而且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疏于管教,這導致留守兒童入學年齡相比非留守兒童要晚的多。教學質量的低下、留守兒童自學能力的低下還有讀書無用論的傳播都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產生了負面影響。祖父母的文化素質較低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為孩子的學習提供幫助。很多留守兒童中途輟學,和父母一樣出去務工。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也就意味著放棄了掌握更先進技術的可能性。導致其進城務工的工作和其父母并無區別,他的孩子也將成為留守兒童,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而且教育程度過低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良行為如果沒有得到糾正很容易誘發犯罪。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宋英輝說,關于我國留守兒童的規模一直說法不一,有說法是6100萬,也有說法是6800萬。6000多萬是留守兒童,加上3600多萬的流動未成年人,總數在一億左右,大約占了全國3億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國三個未成年中就有一個是留守或流動狀態,為國家治理、社會管理帶來很大挑戰。
(一)關于留守兒童的案例頻發
2014年2月至4月期間,寧夏靈武市秀水梁村唯一的教師黃振辛在過去的一年里性侵了12名幼女,其中11人為留守兒童。在100多戶人家的村莊中,這意味著十分之一的家庭受到傷害。黃振辛以修改作業為由,多次將3名幼女帶到辦公室,實施奸淫。2013年至2014年4月期間,黃振辛多次在辦公室、學校操場,對12名幼女實施猥褻行為。12名女童均為4至6歲的幼女。黃振辛多次實施性侵行為時,現場還有其他學生。秀水梁幼兒園是村子唯一的幼兒園,隸屬于高谷梁鄉幼兒園,案發時共有25名學生,其中13名女童。這起案件中,唯一幸免的女童是一名村干部的孫女。如果不是因為兩個女童之間的爭吵,性侵案或許永遠不能為人所知。
無獨有偶,2016年4月22日晚,山西運城絳縣開發區的15歲少年張超棄學后在網吧打工,6名前來上網的少年因張超不能滿足給他們買飲料的要求,竟多次持木棍圍毆張超,致其死亡。其中一名打人者在校期間還收過張超的保護費,被張超拒絕并舉報后懷恨在心,于是有了后面的殺人行為。這六名少年也均為留守兒童,有的隨爺爺奶奶生活,有的寄住在其他親戚家里。
全國范圍內,類似的關于留守兒童的案例頻發,有的案件中留守兒童是被害人,在有的案件中,留守兒童又成為了施害人。
(二)我國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
1.通過上述案例可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監護的缺位使得留守兒童的生活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問題。法律規定,應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給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民事案件。可是對留守兒童負有監護責任的可能是祖父母或其他親屬,行使暫時監護權的他們可能由于身體條件、法律知識欠缺、維權意識薄弱等諸多方面原因,他們在維護留守兒童權益上往往力不從心甚至放棄維權。
2.生命權、健康權難以得到保證。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對于孩子來說是最為細致入微的,有父母全方位的監護和幫助才使得孩子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大多為隔代監護,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紀較大,不能將過多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這使得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沒有能力去化解威脅,最后留下不可彌補的傷害抱憾終身。
3.家庭教育得不到保障。留守兒童所在的地區經濟水平和文化教育相對較差,基礎教育設備簡陋。而且就學不被父母關心,入學晚升學慢。山區留守兒童處境更加困難,為了上學常常要起早貪黑翻山越嶺,途中長途跋涉消耗太多精力,增加了太多的困難,家庭貧苦的需要家庭成員盡可能的賺錢,使得很多留守兒童放棄了讀書這條路,轉而早早進廠務工。
此外,留守兒童除了極易成為被害群體之外,也很容易成為施害人。由于留守兒童缺少正確的辨別能力,容易染上賭博、吸毒、打架斗毆等惡習,為了滿足一時的貪念,搶劫盜竊等財產性犯罪更是頻頻發生。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有時也會導致其敏感脆弱,將矛盾升級,演變成惡性暴力事件,走上殺人的犯罪道路。
(一)我國關于留守兒童問題的立法現狀
我國目前關于留守兒童的法律規制不成體系,散見于《未成年人保護法》、《民法總則》、《刑法》中,常常出現監護人不履行職責的情形,卻也并未見其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在由于監護人失職而使得被監護人遭受侵害的案件中,最終監護人也并未被追究法律責任。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不作為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應當嚴懲,以發揮法律的作用。
(二)關于我國留守兒童問題的立法完善意見
1.將《民法》中的組織監護人制度落到實處。因監護人的疏忽和監護制度落實中的缺陷而導致的慘案比比皆是,監護制度的確立就是為了減少或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民法總則》第二十七條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可知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更多的義務,是必須履行的。但鑒于父母外出務工,對于照顧子女卻有難度,所以有了第二款“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此條款如果能夠落實到實處,對于留守兒童來說,也不失為一種好的保護方式。
2.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刑事責任最低年齡標準的設定最初的目的是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未成年人的心智還不成熟,有時會對自己的行為失去控制,對后果的判斷也會產生誤差。因此對于未成年人以教育感化為主,少捕慎訴,為其未來生活留有充分的余地。但如果沒有規制低齡犯罪法律,無法有效約束未成年人嚴重犯罪,未成年人保護法便成了包庇未成年人犯罪的惡法。
3.嚴懲針對留守兒童實施犯罪的行為人。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留守兒童也是國家未來發展過程中貢獻力量的一部分。為了切實保護留守兒童,對于利用家長對留守兒童監護的疏忽,侵害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如辱罵、毆打、選擇性忽視、性侵害等,對留守兒童造成傷害的行為人。應當在立法中明確規定對其的處罰程度,決不能對這種情況放任不管。嚴懲針對留守兒童實施犯罪的人一方面將讓壞人受到應有的處罰,還受害兒童一個公道,另一方面是對蠢蠢欲動的壞人一個警示,預防這種犯罪再度發生。
4.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需要不斷的完善法律制度,當立法不斷的填補空缺,形成邏輯嚴密的體系時,留守兒童才能更好的得到保護。留守兒童的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城鄉巨變的一個縮影,是鄉村發展問題的一環,也許單從一個節點努力,效果并不明顯。但一個國家的鄉村建設,就需要許多個點一起努力才有可能實現。行遠者必求穩步,圖大者不爭近功。當我們為之努力的時候,堅持用心,未來一定看得到改變。
[1]沈德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條文理解與適用(第一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
[2]王利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詳解(第一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3]黃立.未成年人保護實證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注釋本.法律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