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學校教育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基礎,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屬性來講,以初中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并將對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目的,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诖?,本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責任擔當為例),展開詳細分析與探討,希望能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其核心素養,促進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
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基礎教育目標的貫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與實施,在關注學生知識水平提升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其綜合能力。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工作中,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特別是責任擔當方面的培養,并總結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以供參考。
一、 核心素養概述
(一) 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即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具體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與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的、且能滿足其終生發展需求的必備能力與基本品質。與一般素養不同的是,核心素養是對學生全面發展所需的綜合能力的描述,要求學生在合作參與與操作實踐中獲得自主發展,同時具備一定的社會關愛情操,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在學校教育中,將學科教育與核心素養進行有效結合,能夠對具體的學科教學過程產生一定的指導意義,且使得基礎學科的育人價值得以凸顯,使知識教育上升至育人層面。
(二) 責任擔當的基本表現
第一,政治認同。政治認同就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對國家在理智與情感方面的認同感,且能積極參與到對國家核心利益的維護中來。對于公民而言,只有具備政治認同素養,才能產生情感共鳴,并自覺將其轉化為個人行動,投入到愛國事業中去。可以說,公民的政治認同對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學生,必須熱愛國家、熱愛人民,建立與國家、社會的政治認同感,并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維護國家利益,促進國家的穩定發展。
第二,社會責任。作為公民,無論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每時每刻都在享受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成果,感受時代發展帶來的服務。作為中學生,應積極參與到社會建設中去,努力適應社會的發展,通過不斷努力實現個人價值,并在社會實踐中做一個自律自強、自尊自愛、誠實守信、尊老愛幼、有同情心的好公民。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應關注其良好品德修養的培養,引導其積極樹立責任意識,建立家國情懷,并學會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
第三,國際理解。對于中學生而言,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生理特征與個性心理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和多元媒體的沖擊下,中學生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引導學生擁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人類發展不斷面臨的挑戰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價值的正確理解至關重要。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責任擔當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 提升教師修養,樹立良好的榜樣
在中學生的學校生活中,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角色,同時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產生著直接的影響。要想提升學生的個人修養,培養其核心素養,就必須從教師自身出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做好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工作,提升個人修養。作為教師,應首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關注時政熱點,積極學習黨的理論知識,思想政治方面更要與時俱進,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表現出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以自身的正能量影響學生,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的政治認同。
(二) 營造教學情境,創設教育平臺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通過營造教學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具體情境中遇到的問題,并在與其他學生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中,提升個人素養。教師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具體示范式,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動機,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與道德意識,并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來。例如,對網絡上“老年人跌倒該不該扶”的熱點話題,教師可創設具體的情境,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扮演過程中,對“扶”與“不扶”可能引起的影響展開討論,并獲得深刻啟發,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 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的體驗,并在課堂與戶外實踐中,引導其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辨別其精華和糟粕,并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豐富自身的生活體驗。教師應將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拓展教學空間,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與探究中,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和思想道德觀念,并上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從而建立良好的國際理解。例如,為學生安排社會實踐作業,讓學生搜尋社會生活中需要遵循的秩序,包括文化認同、公共場所秩序等,讓學生通過完成作業,了解更多的文化認同、公共秩序,并在生活實踐中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提升核心素養。
三、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基本素養、核心能力與核心知識的總和,對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教學任務。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任務,并通過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樹立正確的政治認同,遵循社會道德,遵守公共秩序,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政偉.初中思想品德創新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7(37):69.
[2]蔣愛萍.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2):59.
[3]繆曉萍.加強思想品德教學改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17):100.
作者簡介:劉燕玲,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