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柱
摘 要:在改革的大勢之下,中小學中越來越關注德育教學工作。在全新的挑戰當中,在中小學德育教學引導當中,必須要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去研究實踐中的問題,并在之后大膽探索分析,建立一個符合時代發展的模式,以全校學生為基礎,立德樹人,建立一個良好的德育模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發展的接班人。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模式;實踐研究
德育,經常被稱作是思想品德教育,是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都需要提升的素質,在中小學教學當中也不例外。在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之下,社會的發展也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因此,在中小學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文化知識的傳遞,還需要重視學生德育思想的提升,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素質的人才。但是,縱觀現階段中小學德育,存在著很多地方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導致部分中小學中的德育工作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面對這樣的情況,在教學階段,我們需要針對性引導,創建科學的模式,通過貼近生活教學,將德育和學校具體活動結合,確保德育能夠被付諸實踐。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開展中小學德育教學,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推動德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一、建立健全全校師德考核機制
德育工作的開展,教師是基礎。為了創建一個合適的德育模式,在開展學習中必須先要提升教師的德育素養。在中小學學習中,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引導教師做到:
(1)端正對學生的態度,平等地看待每一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
(2)多采用賞識教育的模式引導學生,尊重每一名學生,多啟發、表揚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全面引導學生調整不良的學習狀態。
(3)中小學中需要完善學生品德反饋信息機制,注重家訪、電話訪談、微信約談等方式的運用,及時了解學生的信息,優化教學的內容。
(4)優化教職工隊伍,定期開展教職工培訓,鼓勵教師致力于政治、思想、素養等方面的培養機制,將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5)完善學校教職工的體系,構建一個功能互補、業務精湛、思想先進的德育師資隊伍。
在教師考核階段,要注重教師在學校德育工作開展中做出的努力,在選聘教師的時候,要把老師的師德作為評選的首要標準。此外,在學校中還可以針對性地制定一些鼓勵的機制,從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二、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引導學生
校園是中小學學生停留時間最長的環境,因此,在學校景觀布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借助醒目的雕塑、有思考價值的標語、優美的景觀等方面引導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校園環境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素養。
如,在學校中可以建立宣傳欄以及報紙閱讀欄,相關人員可以在其中放置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書籍,陶冶學生的性情。在班級中,可以提問一些文明健康的標語,為學生提供一些交流互動的平臺,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提升自我,實現教學的發展。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完善的“德育活動室”,結合新課標配備相應的資源,以推動德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開展科學有效的活動引導學生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從萌芽階段到形成階段的過程,也是學生逐漸建立良好的信念的階段。因此,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教師需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并在教學中踏踏實實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在日常教育中滲透德育,引導學生。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告訴學生什么是應該完成的,什么是學生不應該做的。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整體的情況,做好引導性的工作,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提升自我。活動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在開展教學的階段,教育者可以通過組織“德育在我心”演講比賽,德育相關的辯論比賽等方面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體會德育的深意,實現德育理念的滲透,進一步幫助學生完善自己。
四、創建德育工作網絡環境引導學生
在信息化時代中,網絡已經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德育階段,我們也可以借助網絡的作用,引導學生,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如,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和學生的家庭建立聯系,讓學生在老師和學校的共同作用之下,全面引導學生,將學生素養的培養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的模式,對德育知識進行宣講,普及家庭教育,為學生德育素養提升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借助網絡、家校聯合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
總而言之,中小學教學中德育工作是不容忽視的關鍵部分。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學校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分析,采用不同的模式開展德育工作。通過學校的努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么青.中小學“實踐—體驗型”德育模式、實施原則及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16(4):41-42.
[2]李亞娟.模式新探:構建德育課程[J].中國德育,2014(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