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涵 曾輝 王一歡 薄曉菲 胡勇
摘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和改善,適應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模式的設置遇到了新的挑戰。通過對江西財經大學思政課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可以發現,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教學規模與考核方式不佳、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因此,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成為時代所趨。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現存問題;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課課堂是培養大學生價值遵循與價值實踐品質的重要基地,思政課教學肩負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代代有為青年的使命。近年來,一些高校也圍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部署,在積極探索一些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現階段,我國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仍然處于轉型期,從整體來看還存在一些弊端。為了更好地推進高校思政課改革模式創新,我們江西財經大學高校思政課現狀進行了調查。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現存問題
(一)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開設意義認知模糊
關于高校開設思政課的必要性的調查中,24%的學生認為高校思政課的開設不太必要或者沒有必要。在選擇思政課教學對自己哪個方面的幫助比較大時,42.4%的同學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認為思政課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僅有28.8%的同學認為思政課學習加深了思想深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并且,將近60%的學生認為應該將思政課設置成部分選修形式。可見,對于思政課的開設意義,學生的認知度尚不高。
(二)教學規模與考核方式不佳
由于各高校的招生規模不一,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調查中發現,本校學生對思政課的整體滿意度一般,在影響本校思政課的相關因素滿意度調查中,對師資水平的滿意度最高,其后依次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材使用和考核方式。82.40%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的教學規模應該控制在100人以下,71.20%的學生認為考核方式應該設置為主觀題加客觀題形式。我校思政課的教師一般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四門思修課雖然均為必修課程,但是100人以上的大班遠多于60人左右的小班,然而大班教學的教學效果不是很好,老師無法掌握學生的動態,更難以將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
(三)教學形式相對單一
現今,高校思政課老師的上課形式雖然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上課方式還是以講解PPT為主,有時會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很少出現辯論賽、演講、小組討論等形式。本校52.00%的學生認為最影響思政課時效性的因素是教學方法與手段,最受歡迎的思政課程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原因是其教學形式新穎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許多高校思政教師都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是面對上百人的大課堂也只能望學生興嘆。調查中顯示,最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依次是情景與案例相結合的專題式教學,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分小組討論的沙龍式教學。
二、已實踐的改革模式分析
為加深思政課對高校學生的影響,我國多家高校做出了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出現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空間討論教學模式”、“020教學模式”、“菜單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分類教學模式”、“群體開放式教學模式”、“生態化教學模式”和“‘1 + 4教學共同體教學模式”等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型思政課教學模式,推動了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的發展。
其中,“空間討論教學模式”、“020教學模式”強調了互聯網線上教學與課堂線下教學相結合,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空間。但是國內近千所本科院校中使用慕課的高校數量還不算多,尤其是慕課上的思政課教學模塊的優秀教學資源還有所欠缺,錄制網課的成本較高。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群體開放式教學模式”和“生態化教學模式”強調人性化和互動化,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走向講臺發表觀點,培養其自主探究、開拓思維的能力。但是這一類改革模式面臨當下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繁多、課時安排較少和大班教學帶來的挑戰,要達到其教學的實效性還在探索階段。
“菜單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和“分類教學模式”則改變以往統一化的教學現狀,因材施教,以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專業背景為導向,結合實踐教學,實現針對性教學,應學生所需。“‘1 + 4教學共同體教學模式”則是組建高水平復合型教學團隊,集“專題化教學、小組討論、實踐教學和網絡輔導”為一體,以實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但是其在專題設計契合度、實踐教學、教師團隊合作、網絡輔導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三、思政“精合”模式的探究
通過對國內外思政課教學的開展現狀、現存問題與改革模式分析,我們總結出了一套適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新模式——思政“精合”模式,以下對這一模式進行細致分析:
(一)教師團隊“精”益化
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團隊是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應該放在使教師團隊“精”益化。精益思想是指運用多種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充分發揮人的作用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資源,最大限度地為企業謀求經濟效益的一種新型的經營管理理念[ ]。鑒于高校資金的有限性,學校可以打造一支以精簡優益化的教學團隊,建立和完善培訓體系,團隊人數控制在20人左右,每輪培訓結束后,調換團隊成員,并且設立獎懲機制,建立教師與學生的雙向評價制度,鼓勵教師提升教材編寫、課程設計等能力。同時,通過教師團體的集中培訓,系統學習如何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
(二)教學規模“精”簡化
以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目的,采用“先學后教”的上課模式,借助了BP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通過對老師的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為了使得課堂上的學生都能參與到BPL的教學模式,教學規模設置需要“精”簡化,采用小班教學模式(以60人左右為佳),小組學習、自主探討,結合專題教學,豐富講解方式,優化考核模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輔助老師更好地實施自己的教學計劃。
(三)與互聯網相融“合”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用“互聯網 +” 思維武裝課堂,一個創新開放的教育生態將會被重塑,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密切融合。在課堂上,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展示教學情境,多方援引案例,設置專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之外,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慕課學習,并且主動參與微課的制作,在討論區與學生互動,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耐心解答其提出的疑問,并對課堂教學作進一步的教學改進。
(四)與專業知識相結“合”
為了使思政課課程與各類課程協同發展,思政課教學應該與專業課程相結合,融入相關專業知識,尤其是在從業道德準則等方面應該加強引導,達到共同教育目的。以財經院校為例,專業課老師常常是花了大量時間對會計師和稅務師等從業道德準則進行講解,有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而在思修課堂上,大部分老師又不講解財經人員從業道德準則。這樣一來,由于思政課與專業課課程內容相脫離,未能充分發揮課堂講解、老師引導的作用。如果思政課與專業課相結合,以塑造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為基準,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將會產生不錯的教學效果。
(五)與實踐基地“合”作
倘若教師僅僅滿足于課堂的理論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囫圇吞棗、對概念理解含糊不清,使得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降低。教學規模小班化為組織實踐教學提供了條件,但在實踐教學資源、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思政課教學有必要與實踐基地相合作。在校內,可以與團學組織合作,開展一些以團學活動為主導,以思政課實踐活動為輔助的校內文娛活動,這樣既節約了教學資源,又加大了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在校門不出的情況下即可享用實踐帶來的樂趣。而在校外,可以與高校所在省市實踐基地洽談,定期輸出學生參加講座、讀書會,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社區義工活動和志愿者活動等,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可以將學生的思想意識轉化為行為,做到知行合一,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結語
思政“精合”模式是建立于現存思政教學創新改革教學之上的理論模式,針對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單一、與專業知識、實踐教學脫離等思政課教學現存問題提出的改進建議,其進一步實施的有效性與針對性還有待考察與探究。
參考文獻:
[1]周澤紅,楊洋.“1 + 4”教學模式在研究生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運用及完善——以上海交通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8(01).
[2]沃麥克(James P.Womack)、瓊斯(Daniel T.Jones)、魯 斯(Daniel Roos).改變世界的機器人[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5
[3]王岳喜,趙夫鑫.“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思政課“空間討論教學模式”探析[N].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6).
[4]李巧茹,曾杰麗.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究——基于廣西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分析[J].教育觀察,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