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衛霞
摘要: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十分重要的,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們未來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管理工作中,需要適當的把工作核心放到學生行為習慣的糾正與培養上來,強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來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本文分析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學教育;不良習慣;對策
小學教師應當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重視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貫徹落實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是非對錯辨別能力不強,若教師沒有重視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很容易導致其誤入歧途。
一、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一)為終身習慣養成打下基礎
素質教育以及新課程改革都明確提出,小學教師應當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因此在具體的教學管理工作過程中,教師不單單應當肩負起對學生傳輸知識的重任,同時還應當合理引導學生學習的基礎上著重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不單單在學習上可以“會學”,同時還可以在生活中“會做”,讓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轉變為小學生自身學習與生活中的組成部分,如此才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確保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小學生終身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提供基本保障。
(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化發展
小學生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在學校的教育管理活動中著重對其行為習慣進行培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其全面健康發展。良好行為習慣可以讓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更為有效,在潛意識中可以促進其各項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即是說小學生能力的整合。幼兒階段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多元化且豐富的,因此教師應當進一步對其進行教育。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小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相互配合形成的穩定化與自動化的行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小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全面化發展。
二、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及原因
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小學階段的學生表現出的不良行為習慣包含了下面幾種類型:①存在攻擊性行為,比如說和同學打架,隨口說臟話,對其他同學進行惡作劇等;②欺騙父母或者教師,抄襲同學作業等問題;③故意破壞公共財物,損壞公物等;④存在懶惰情緒,比如說遲到早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等;⑤沉迷于電子游戲,不愛學習等[1]。
小學生出現上述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有很多,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家庭因素,目前很多小學生基本上屬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長輩的溺愛,導致他們容易養成自私、無理、任性的性格。另外還有一部分家長因為沒有注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常常責罵和毆打孩子,導致小學生養成自閉、自卑的性格。第二是學校教育因素,部分教師在進行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沒有耐心,教育引導的方式也相對簡單,對于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小學生沒有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或者由于教育工作時緊時松,或忽略了對后進生的管理,導致部分后進生出現厭學情緒,最終演變為逃學。第三是社會教育因素,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身模仿能力不強,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對于社會中很多不良現象很容易模仿學習,進而學到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
三、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策
(一)發揮表率作用
充分發揮出模范榜樣的帶頭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小學生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思維偏向于感性,探索欲望較為強烈,模范能力也很強,所以我們給他們樹立一個模范榜樣可以有效的對他們產生良好影響,讓小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潛移默化的以榜樣來對比自己,從而主動的規范自身的行為習慣。這里的榜樣模范可以是班級中學習成績優秀且思想品德較高的學生,也可以是教師自己。與此同時,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師還可以努力的尋求工作突破點,以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作為目標,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工作展開深入的研究探索,以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工作。小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與學習中往往都會與教師長時間相處,因為對于教師來說必須要不斷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注意自己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的言行舉止,這些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小學生帶來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堅持身正為范,做好表率[2]。
(二)注重評價技巧
對小學生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評價的方式,對于小學教師而言,應當盡可能的使用激勵性評價,避免一味的批評學生。小學生在受到教師的贊揚和激勵之后能夠樹立更強的學習信心,讓他們保持更積極主動的學習心態。如在教學中教師發現一些學生在課堂中不認真聽講,喜歡和同學說話等,對這一類違反紀律不是很嚴重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要求其背誦一首唐詩、講一個笑話、唱一首歌等。而針對一部分違反紀律相對嚴重的小學生,可以讓他們寫檢查,把違反紀律的過程以及自己的想法都寫出來。這樣進行處理不但能夠有效的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另外還能夠對其他同學起到一種警戒作用,學生也不會因為受到教師的處罰而產生抵觸心理。而要求一些犯小錯誤的學生背詩、講笑話等,不但可以讓課堂氛圍更加活潑,同時還可以從正面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給予他們更多的改正機會。
(三)強化督促指導
童年時期是小學生行為習慣塑造與養成的關鍵階段,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應當是反復的強化與訓練來實現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僅僅憑借口頭上的教育是不夠的,起到的實際作用也不是很大。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堅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將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校園內延伸到校園外,把行為習慣的培養融入于教育的各個方面。比如讓班內學生選舉出值日班長,讓他來負責對班內學生一天行為習慣的監督與記錄;或者以班級為單位組建行為習慣培養小組,教師當組長,其他同學當組員,與學生共同促進良好習慣的培養。如此一來小學生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主動的履行各項規范,同時也可以積極的配合教師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方法。
(四)尋求家校聯合
學校是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陣地,在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工作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學校教育對象的群體性,評價標準相對統一化,學校方面也更加習慣于用硬性的制度規范來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約束,但是其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家庭教育的優勢在于細致性與個體性十分突出,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幫助。家長是學生的首任老師,與學生的聯系也更加深入直接,教師應當讓學生家長真正盡到自身義務,用好的行為習慣來影響學生。對于教師而言,應當積極的尋求家校聯合教育,定期與學生家庭進行溝通交流,相互之間探討教育的有效策略,將學生在家中和學校的具體表現向雙方溝通,讓學生家長真正成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參與者與支持者,從而形成家校合理,確保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一致性[3]。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幫助。對小學教師而言,必須要真正發揮出教育引導功能,聯系小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個體差異,進一步分析和了解現階段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原因,借助于合理的措施來實施引導教育,從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