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斐
摘要:詩詞歌賦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抒發了古人的情懷與信念。詩詞是美的化身,是帶著生命的歌謠,是值得后人回味、消化的精神食糧。詩詞的學習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了解中國古代的發展,更能提高學生的自身素養,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歡樂介紹;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小學生對待晦澀難懂的古文時往往都是不知其所言的,而且枯燥的古文學習學生們也大多提不起興趣,如何營造一個輕松的古文學習環境,并讓學生們有效的掌握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一、作品整合
教師可以把表達的主題、情感類相同或類似的文章整合,盡管這些詩詞可能背景不同、作者不同,但是其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以送別詩為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抒發了與友人惜別之情;《贈汪倫》中,李白寫以歌送友的汪倫,用桃花潭水比喻朋友之間的情誼至深;有《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維借青柳、朝雨,以酒送友表達有人離去的惜別傷感之情;《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以目送友,借長江之水比喻朋友之間的情誼綿延不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合理的歸類分析資源整理,將傳統的一首詩、一首詩的講解教學轉變為主題凝聚的“逐環教學”,將單一的詩詞歸納為詩詞圈。
把握同題材作品,將題材作為橋梁,帶動不同題材的詩歌的學習,運用上一首詩中學習到的知識,自己分析整理學習另外一首詩詞。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對之前學習的內容做到了復習,還能從二首詩的意境、事件、地點、人物中分析要得到的答案,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帶動學生能動意識、求知意識的提升。
一個詩人不會只有一首詩,而且一位詩人在他的一生中所著之詩感情大部分都會相同,比如辛棄疾“老發聊發少年狂,不思量,自難忘。”他的詩為豪放派詩人的代表因其所處歷史背景多戰亂,因此他的詩多為愛國情懷;如李清照,她是婉約詞派的代表,“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多婉約的闡述自身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延伸同一個詩人的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有二個,一是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古文內容的理解與對作者文風的把握,二是可以增強學生對不同語言的風格的感受力。
二、想象
對過去的經驗于已有記憶表象進行深入的加工與改造,形成新的觀念或意向的心理過程稱之為想象。為什么說要重視想象呢?因為詩詞本身就是重視想象的,沒有感情的投入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的空間就沒有審美。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要喚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要讓學生與作者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讓學生由此即彼,引起聯想,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重現詩人作品中的形象或是感情,才能使自己真正的明白詩中的洞天意境。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入境”,進入想象的空間去領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理解詩詞歌賦的內涵。
三、朗誦
俗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詞的朗誦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也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去體會詩詞中情感的表達。通過朗誦營造學生、教師、詩人之間心靈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能力、知識、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在朗誦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詩詞的韻腳、合適的音調以及詩詞的意境節奏,恰當的展現詩詞中的情感思想。
四、課堂小組學習
古文的學習是枯燥的,因為它的晦澀難懂,所以學生們學起來也大都感覺乏味。而課堂學習小組的建立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班級的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若干個討論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聚攏在一起,之后教師可以布置本堂課學生要自己學習的內容,比如:安排背誦任務,看哪個小組的成員把本首詩背下來的最多,或者翻譯這首詩的大意,或者讓學生闡述詩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這樣的任務布置之后可以讓學生在組內自行研究討論,在課時要結束的前10分鐘或者20分鐘,要求每個組派出一名同學把本組研究的結果公布出來,研究的透徹、表述的好的同學及其所在的組可以有諸如學分獎勵、小紅花獎勵等獎品的授予。根據小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輔以適當的獎勵,讓學生自行研究討論,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更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待人接物的交際能力、表達能力、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整理歸納能力。
五、課堂前后問題利用
在課堂學習中,傳統的45分鐘教學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變化,課堂學習的結構也不僅僅只在這45分鐘的課時中展現。教師通過在課前進行作業的布置,使得學生能夠帶著信息和問題來學習,課程結束后,又能夠帶著新的問題離開,并自行去找尋答案。課時的結束不再是句號的體現,教師可以通過拓展多元化方向的詩詞,充分利用課后的問題去開拓學生的視野。
六、結語
總之,面對枯燥的文學教育,教師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學生情操、能力的培養與引導。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充分的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應用性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讓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全面充分的打造現代化的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