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婧婧 徐永紅
【摘要】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正處于重要戰略初遇期,高等職業教育如同雨后春筍般呈現出勃勃生機,已成為國家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的戰略舉措。而其中的核心影響因素則是師資力量,高水平的高職院校師資必將鑄就高水平的高職教育。本文梳理了雙師素質教師研究歷程和培養現狀,借鑒了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培養教師的方式,進而對我國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路徑進行探析。
【關鍵詞】校企合作;雙師素質;校企合作方式
一、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雙師型教師”是我國職業教育界的獨創,于1990年由上海冶金專科學校的王義澄首次提出。1995年在《國家教委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教職[1995]15號)中,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將這一名詞寫入我國的教育政策當中。此后在國家教委、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等部門下發的多個文件中,“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和表述屢見不鮮。為進一步加強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加快建設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具有較強技術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皖政[2013]67號)精神,安徽省在2015年的6月下發了安徽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安徽省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辦法(試行)》和《安徽省高等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試行)》的通知(皖教人[2015]2號),明確了省內高職教師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這足以看出企業在雙師型教師的素質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如何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在企業掛職鍛煉,或為企業開展各類技術研發服務的過程中提升教師素質的內涵,真正實現“雙師”則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近代職業教育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實業教育,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包括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而職業學校教育占絕對主體地位。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創建了13所職業大學,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共有高職(專科)院校幾千余所,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50%以上。不少高職院校由原來的中等專業學校升格而來,或是普通高校、高等專科學校與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聯合舉辦,導致高職院校教師整體素質不高。目前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師資不足、質量不高的現狀極大地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世界發達國家高職教師培養的校企合作方式
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它們建立了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和職教師資培養體系。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師資由職業學校的教師和企業實踐訓練人員組成,職教教師是國家公務員,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穩定的工作環境。德國通過教師研修班制度和繼續教育制度,保證了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不斷補充和質量的不斷提升。
(二)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采用的是TAFE模式
只有既懂教育又有行業背景的人才,才能成為職教教師。教師每年至少有兩周時間回到企業工作,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和技術知識,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和指導實訓的能力。鼓勵行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到培訓機構講課,以最新的職業技術引領學校的教學,并吸收教師成為行業咨詢委員會的成員,行業企業與學校教師一起共同探討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比例上,兼職教師所占比例要比專職教師多,這樣可以及時地調整外聘教師,從而提高學校資源利用率和辦學效益。
(三)韓國廉價勞動力+高水平的職業教育
韓國的“漢江奇跡”被西方國家總結為:廉價勞動力+高水平的職業教育。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韓國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吸引優秀人才從事職業教育,如把企業的現場人才作為職教教師的重要來源,加強在職教師的現場進修,引進教師到企業研修學期制度等。
三、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策略
世界發達國家相較我國的高職教師培養更為先進,筆者以我國目前的“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結合歐美先進培養經驗做出了如下兩點建議:
(一)切實轉變教師的傳統職業觀念
培養服務于第一線的高級能應用型人才是職業教育所擔負的重要使命。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質量水平的高低密切相關,想要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營銷專業應當注重學生實習實訓,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專業技能,這就需要師資從新手“非專業”教師成長為成熟的“專業化教師”。高職營銷專業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政府建立健全政策保障體系
毫無疑問,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目標,獲得經濟利益是企業進行商業活動的最終目的。培養“雙師型”教師離不開企業的參與,但當付出與回報不對等時,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難免受到影響,為了保證順利推進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刻不容緩,所以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應給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