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比較閱讀引導比較閱讀,引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教材整合,靈活遷移,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注重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為舉一反三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閱讀;舉一反三
小學語文盡管比較簡單,但是課程設置系統(tǒng)覆蓋了語文教學任務。當前,語文課本的內容多以閱讀形式展現(xiàn),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字、詞、句、段、篇等相關知識的積累和應用,并開展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在如此多篇章的語文閱讀教材中,如何讓學生能知一通百,活學活用,在類似的閱讀情境下,靈活運用知識,是教師們面臨的課題。
一、 靈活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一) 比較閱讀,引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比較”是教學情境下常用的手法,可以通過不同現(xiàn)象之間的同質性、異質性概念界定幫助學生進行整理。比較閱讀是一種依靠腦力運動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引導學生思考,比較不同閱讀文本之間的異同,由已知聯(lián)系未知,讓學生在知識表征和內在規(guī)律之間進行思考,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規(guī)律,舉一反三,擁有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古詩《江學》,教師在學完柳宗元的古詩后,可以出示《題秋江獨釣圖》《漁歌子》兩首古詩進行比較閱讀。三首詩盡管都是對漁翁形象的描寫,但由于詩人所處的朝代背景不同,境遇不同,詩中所表達得到態(tài)度情感也會有變化。通過對三首詩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詩中的漁翁形象相似,故事情景類似,但描寫季節(jié)不同,作者心境尤其不同,這就要結合作者的年代背景進行了分析。柳宗元作詩時是在改革失敗,貶去永州,內心孤苦,卻隱藏著心灰意冷,又卓然不群,該詩所營造的環(huán)境,映射詩人的心境;王士禛展示一個喝酒垂釣的漁翁形象,看似瀟灑不羈,卻多了幾分蕭瑟,孤寂;而張志和所描繪的漁翁形象才是真正的悠閑自在,怡然自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法可以鍛煉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通過觀察分析比較,加強學習印象。同學們在對比閱讀中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對理解的重要性,以后的閱讀思考也會更加深入。
(二) 觸類旁通,知一反三
“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語文中的典型閱讀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例子,教師進行引導擴充,讓學生典例上下功夫,仔細揣摩規(guī)律,深入學習更多知識。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jīng)過仔細研讀的,設計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可參考性,教師應該好好運用教材,不斷引導學生從典例中掌握知識,做到觸類旁通,知一反三。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一次成功的實驗》課后一道練習題,讓同學們對加點的字詞進行恰當?shù)慕忉尅!八肌庇腥N解釋:①思路、想法。②想念、掛念。③想、考慮、動腦筋。
A. 遇到問題時,我們一定要認真思考,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
B. 高華家搬到外地去了,同學們都很思念她。
一般語文教師對課后的練習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經(jīng)常會采取同學們做一做,然后課堂提問,對答案,這樣做遠遠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對題中所提到的“思”的三種解釋,課后也是只給出兩個例句,“思路,想法”沒有對應的例句,教師可以進行擴展補充,讓學生結合句子情景領悟。在以后遇到“思”的解釋時,清楚地分辨該詞的意思,并且形成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多做延伸,及時擴充語文知識面。強化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習慣,成為日后學習的一種能力。
(三) 教材整合,靈活遷移
蘇教版教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一單元的閱讀文本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教材排版整體性、系統(tǒng)性較強,學習起來有章可循。一個單元為一類題材,教師對某單元的一篇文章分析透徹,就可以成為一類文章的范本。
如蘇教版第三單元“有志者事竟成”分別為我們講述了三個勵志故事,《海倫.凱勒》身殘志堅,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盲人阿炳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達到“人曲合一”的境界,他描繪了阿炳的一生,敘述著他說對音樂的執(zhí)著;《鄭和遠航》體現(xiàn)了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但是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切合單元標題,這種對人物故事的簡介,類似小傳記的文體形式,在閱讀材料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后學生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分析人物、篇章結構、中心思想都是大同小異。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從教師講解的典例中,掌握分析同類型題材的閱讀解題技巧。教師要做的就是整合一類文章的表達手法和技巧,讓學生在學習本單元之后,拓展到課外閱讀中,做到靈活遷移,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技能,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大有裨益。
二、 注重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為舉一反三做基礎
語文在實際應用中是語言和思維的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更應該滲透這種教學理念。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尤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訓練和思維習慣。在閱讀理解時,許多同學沒有養(yǎng)成按點答題的習慣,往往存在審題不清,三言兩句就概述的惰性思維。語句表達不通順,邏輯混亂,重復等問題比較明顯。閱讀文本后經(jīng)常存在直接做題的習慣,沒有認真審視,也不能定位文段和了解作者本意,甚至有些學生存在基本的題材特色都不是很清楚的狀況,對文章的布局結構,寫作技巧等更是一頭霧水。在平時的閱讀講解中,教師要注意訓練學生的語句表達能力,學會用簡練的話,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從篇章結構、寫作手法、文章題材等方面進行歸納,幫助學生鍛煉思維能力,從小學階段培養(yǎng)思維習慣。
使學生思維清晰,語言表達準確是語文教師的基本任務。雖說學生個體差異較大,興趣愛好、習慣、態(tài)度也各不相同,但語文教學的目標是一致的。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進行一定的訓練后,學生很容易就會遷移應用所學知識。
作者簡介:林秀桃,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qū)見龍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