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智
摘要:供給側改革是指通過去除無效產能和多余庫存、去杠桿、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簡政放權等手段來努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調整產業的結構,推動供給質量的提高,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以保證供給對人民群眾需求的有效滿足。在供給側改革的新形勢中,如果建筑施工企業不能順勢而為,嚴格成本控制,那將會在去除落后產能過程中被市場的大潮所淘汰。因此,建筑施工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強化成本的控制,創新成本管理方法,增加企業管理效率和核心競爭力,以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建筑施工企業;去產能;成本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2
一、前言
中央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方針,這不僅僅是對產業結構與投資優化等宏觀上的改革措施,同時也對各行業、各企業提出了要求,建筑施工企業也必須高度重視供給側改革,認真研究供給側改革對于企業的影響,需主動作為,去產能,調結構,提高管理效率,控制和降低企業成本,以適應供給側改革的新形勢。
二、供給側改革及其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
(一)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指通過去除無效產能和多余庫存、去杠杠、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簡政放權等手段來努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調整產業的結構,推動供給質量的提高,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以保證供給對人民群眾需求的有效滿足[1]。2015年,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開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理念。同時,也指出了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優化經濟結構、降低企業負擔,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改革的方法就是去產能以及去杠杠、補短板和降成本,以此來保證企業和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二)供給側改革對于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
面對供給側改革的大潮,建筑施工企業不能認為這只是經濟結構等宏觀層面的一場改革,于己無關。相反,供給側改革已波及到每一個行業,也影響到了每一個建筑施工企業。分析供給側改革對于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如下:
1.經過改革開放后38年的發展,我國的建筑施工企業已達到了數萬家,每年的建筑施工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投資建設的建筑總規模,在建筑市場是也存在著產能過剩問題。再加上開放后國際上各個國家的大型建筑施工企業也紛紛進入中國市場,這種產能的過剩造成了競爭的加劇和無效的供給,導致了無序競爭和不少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要去除部分產能,淘汰一部分管理不善、經營虧損的建筑施工企業,以保證合理的產能和供給的優良質量。這給建筑施工企業的生產經營增加了壓力。
2.通過供給側改革,政府簡政放權,削減不合理的服務費用,這將會為建筑施工企業松綁,促進企業的發展。政府對于企業外部環境的改善,目的是努力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競爭力,強化資源的合理配置。這為建筑施工企業增添了發展動力,同時也要求企業順勢而上,進一步優化自身的管理,提高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努力為市場提供更加優秀的建筑產品,實現有效的供給。
3.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也會影響到建筑施工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策略。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進行要素的合理配置,在建筑行業中,生產的產品是建筑工程,生產要素包括了資金、勞動力、人才以及技術、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將會使得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的建筑施工企業越來越多地得到更好的生產要素,資金、人才等要素也將會更多地流入到這些建筑施工企業中去[2]。這必然會對建筑施工企業的成長造成較大的影響,對企業生產、經營策略的制定與改變起到關鍵性作用。
三、基于供給側改革下的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
(一)企業成本控制
企業成本控制是表示企業采取技術、管理、經濟等多種手段,開展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管理,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降低企業成本,實現企業增加經濟效益的目標。企業的發展依賴于不斷獲取利潤,利潤越多企業的經濟效益就越好,發展也就越快。而企業的利潤受到了成本的嚴重制約,成本高則利潤少,所以,企業控制成本成為了各行業的一條共識,也是企業終生追求的目標。
(二)供給側改革下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在我國實施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供給側改革對于建筑施工企業產生的多種影響,為建筑施工企業增添了發展動力,也加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在這種新形勢中,如果建筑施工企業不能順勢而為,嚴格成本控制,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將會在去除落后產能過程中被市場的大潮所淘汰。所以,在供給側改革下建筑施工企業實施成本控制是企業生存的需要[3];另外,面對國家簡政放權的大好局面,各地建筑施工企業都在努力練好內功、共謀發展。如果建筑施工企業依舊沿用著傳統的管理方式,不能夠有效地實施成本控制,不合理的費用開支過多,經濟效益下降,將對嚴重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下,建筑施工企業開支成本控制也是企業發展的要求。
(三)基于供給側改革下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方法研究
在供給側改革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下,建筑施工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強化成本的控制,創新成本管理方法,增加企業效率和核心競爭力,以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分析基于供給側改革下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方法,可歸納為這幾點:
1.高度重視企業的成本控制工作,建立相應的成本控制組織。我國建筑施工企業遵循傳統的施工管理方法,大多數人把按期完成合格質量的建筑工作作為自己的工作主要任務,而對所花費的成本多少沒有具體的概念,一般是等到定期結算或者竣工決算后才知道所花費的成本有多少,但此時成本控制已經晚了。建筑施工企業必須高度重視施工前或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工作,除了建立安全生產管理組織、ISO質量管理體系外,還應該建立起成本控制組織,即以財務、審計和施工等部門為主體,形成經濟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研究企業與各工程的收支情況,掌握各項目實時成本數據[4];對照成本計劃檢查發現是否有不合理的超支,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要求,確保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有人管、有方法管;
2.成本控制的重心下移到工地現場,認真落實項目部成本控制的各項機制。建筑施工企業不能僅僅把成本控制看成是企業公司的事情,而應該看到最主要的開支是發生在施工現場。因此,企業控制成本的重點應下移到工地項目部,對項目部建立的成本控制體系要堅持檢查,了解成本控制機制的運行情況;對不能夠認真履行成本控制的項目部應進行批評教育,嚴重的可以更換項目部成員,甚至更換項目經理;
3.注重經濟人才的培養,強調專業技術在成本控制中的運用。大量的建筑施工企業招聘人員中往往都喜歡選用建筑、工程施工等專業的人員,這造成了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嚴重缺乏統計學、經濟學和現場核算等專業的人才,這限制了施工企業對每一項施工工序事前的成本預算和事后的成本分析。同時,建筑施工企業管控成本時,必須重視先進科學技術的運用,通過宣傳與培訓,讓更多的施工管理人員掌握價值工程、成本核算、成本偏差分析等專業技術,確保專業技術在施工現場的實時運用,使得建筑施工企業有了科學武器,讓成本控制工作更加規范、更加有效。
4.在施工第一線推行成本的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是起源于日本工廠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通過多年的普及和推廣,它早已被全世界許多企業奉為管理的經典之作。建筑產品分散、施工工序復雜、涉及的分包商、班組與材料生產廠家眾多,協調難度大,我國施工工人的素質普遍不是很高;同時,我國施工企業管理者大都沒有經過科學理論的學習,這一些特性造成了建筑施工企業傳統管理方式中的粗放性,管理者大部分習慣于“差不多就行”。在此思想指導下,各工地浪費嚴重,成本控制不精確,甚至有的人員鉆管理不嚴的孔子,把部分材料帶回家。為改變此不利局面,需要大力加強對精細化管理理念與方法的宣傳,組織開展施工現場人員的精細化管理培訓,使之樹立起細部節省、小處節約的意識;建立起成本精細化管理的體系,從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木板、每一顆螺絲和每一包水泥做起,嚴格材料的使用管控,精確開展人工成本的控制,杜絕浪費,把成本控制做到實處、做到施工施工環節中的每一個方方面面。
四、結語
供給側改革對于建筑施工企業產生了多種影響,為建筑施工企業增添了發展動力,也加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在供給側改革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下,建筑施工企業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強化成本的控制。分析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有:高度重視企業的成本控制工作,建立相應的成本控制組織;成本控制的重心下移到工地現場,認真落實項目部成本控制的各項機制;注重經濟人才的培養,強調專業技術在成本控制中的運用;在施工第一線推行成本的精細化管理。
參考文獻:
[1]陳蘭珍.供給側改革下的建筑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7(6).
[2]楊慧敏.供給側改革下工業企業成本控制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7(10).
[3]劉杰.企業成本控制的供給側改革[J].新會計,2016(12).
[4]劉換青.施工企業成本核算與管理探究[J].會計師,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