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法聲 張億軍 曾燕鋒 林莊子 梁鎮龍
摘要:2016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社部召開就業工作座談會時強調,“今年高校畢業生有765萬人,創歷史新高,加上中職畢業生,僅這兩項新增就業人數達1200多萬?!辈浑y看出這幾年,全國大學生就業規模雖然不斷地擴大,但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如何保證大學生平穩就業,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如何立足高校,從理論和現實層面去理解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重要意義,給高校小型創業團隊釋放出創新創業的巨大活力。本文在此基礎上,針對高校就業和創業的實際情況,著重研究小型創業團隊在高校的應用和實踐,如性質分析、必然規律、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小型創業團隊;高校;高校大學生;應用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由此可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已然成為中國社會研究中比較熱門的課題,不管是教育發展,還是研究的視角和深度。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小型創業團隊的研究不僅僅代表著高校就業創業發展的直接反映,更凸顯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小型創業團隊的性質分析
創業團隊,主要指在創業初期,由一群才能互補、責任共擔、愿為共同的創業目標而奮斗的人所組成的群體。因此,創業團隊首當其沖的是指創業初期,創業初期包括企業成立前和成立早期,是創業最重要的一個“時間因素”。其次是創業團隊的內部成員構成,一個良好的創業團隊對企業的前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團隊成員之間的互補、協調、補充和平衡,對企業起到了降低創業風險、提高企業發展存活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加強創業團隊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等的“人為因素”。不難看出,創業團隊主要是時間因素和人為因素兩種,那么又該如何定義“小型創業團隊”呢?從學術角度來分析,小型創業團隊理應包括以下四種因素:
(一)人為因素
“人”始終作為世界構成的主要因素,創業團隊所處位置往往是由團隊成員來選擇和決定的,其初始發展及其走向也往往受著成員的數量的直接影響。此外,小型創業團隊的構成不能獨立于團隊成員而存在。而小型創業團隊中的團隊成員數量對于“小型”的定義應該為“規模小的,三人成型,十人成群”,因此對于“小型創業團隊”可以暫且定義為3人以上,10人以內。
(二)目標因素
“目標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目標作為一個創業團隊既定的共同目的,在小型創業團隊中顯得尤為明顯。目標主要體現在團隊成員導航、創業企業遠景、創業戰略的形式,這也是維系小型創業團隊發展的最直接因素。二是創業目標的實現,需要不斷修正計劃的創業方案,創業方案是達成目標的必須路徑和分化工序;并且在不斷變化的必須路徑和分化工序中應當保證創業目標的可行性和持續性。
(三)時間因素
小型創業團隊存在的最重要的時間段,應該是創業初期的企業成立前和成立早期。小型創業團隊在創業初期得以確定其在企業中的初始位置,并且可以單向選擇和決定團隊成員和團隊成員的數量,進而確定每一個個體的內部分工和相對應的責任與義務。但是一旦過了創業初期,小型創業團隊的初始位置也隨之產生變化,逐漸向“大型創業團隊”,即“集團化、規?;逼髽I轉型。原有的“小型創業團隊”不復存在。
(四)權限因素
創業初期,小型創業團隊采用的是的正如古代皇帝的“中央集權制”,團隊成員擁有最高的管理權限,權限高度集中,事無巨細,均由團隊成員商討決定。當企業逐漸發展成熟,小型創業團隊的團隊成員將逐漸淡出“權限中心”,轉向“股東型管理”,權限越來越小。
二、小型創業團隊在高校應用與實踐的必然規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規律運動是自然界和社會諸現象之間必然、本質、穩定和反復出現的關系。同樣的,小型創業團隊在高校應用與實踐當中也有著其必然的規律:應然性和實然性。
(一)應然性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是當下不爭的事實,這一現狀令仍然在讀的大學生壓力越來越大,而國家和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鼓勵政策無疑使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有了更多選擇。如最早階段,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隨后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的通知》為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工作做出了進一步部署:要將有創業就業意愿的高校畢業生全部納入到就業創業計劃中。通過大力開展高校創業就業教育,逐步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意識和創新能力。再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國在就業創業方面做出了嚴格的工作部署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體現了經濟與教育相結合的實然性。而小型創業團隊恰恰是適應這種經濟和教育的超前發展。暫且不論小型創業團隊的成功與失敗,但是在創業初期,小型創業團隊不僅實現了就業向創業轉化,帶動了經濟發展,也帶動了高校就業創業的發展。因此,高校小型創業團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既實現了創業,又實現了就業,成為目前高校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最佳途徑。
(二)實然性
小型創業團隊是高校創業教育的一種嘗試性的實踐園地,對高校大學生來說,是走進社會的跳板,是自我發展的試錯平臺。在高校,小型創業團隊的自主創業勢在必行,也是政府積極提倡、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業必走的渠道。而根據目前的現狀分析,小型創業團隊帶有實然性。
1.形成“自我就業”的基本技能
各大高校逐漸制定和完善就業創業教育及培訓計劃,積極通過開展各項競賽深度發掘高校大學生對創業意識,形成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基本模式。鼓勵更多高校大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數字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等,創造更多機會,培養高校大學生創業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真正創業教育的預期效果。
2.形成“自我指導”的特殊技能
在原有的高校就業創業理論教育基礎上,伴隨著就業創業實踐的發展,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是呈上升趨勢的,并在內部逐漸出現和形成一種“自我指導”的特殊技能。一旦出現問題,“自我指導”便會形成“內部自愈”和“外部自愈”合力?!皟炔孔杂笔切⌒蛣摌I團隊成員通過內部自我協調、調整等達到發展的預期效果,“外部自愈”是小型創業團隊在“內部自愈”無法達到發展預期效果的前提下,通過尋求外部的幫助,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和理論、實踐水平,從而達到發展的預期效果。
3.形成“自我發展”的目標技能
就業創業作為高校大學生實習實踐的形式,為了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各大高校逐漸創辦就業創業實踐基地、創業園、校企合作孵化基地、工作室等平臺,為小型創業團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小型創業團隊的發展。與此同時,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和教育促使小型創業團隊不斷完成創業初期目標:如創辦實體店“打印店、文具店、便利店、快遞點、攝影館、家教中心”等等;建立起集開發、銷售、服務等為一體的就業創業網絡;形成就業創業的自我評估反饋。這些不斷完成的初期目標同時反作用于就業創業環境和就業創業教育的發展,從而形成兩者間即相對獨立,又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
三、小型創業團隊在高校應用與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
盡管小型創業團隊已經具備并適應了客觀和主觀的發展環境:如各種支持政策和法規等客觀環境逐漸完善,團隊成員等能力、素質等主觀環境也逐漸提升,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一)時代環境局限性
創業初期,我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自主創業少、創業成功率低等問題。從2010年開始,我國的高校畢業生創業比例和創業成功率不斷增長,但是與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依然巨大,尤其當前我國經濟并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高校處在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創業就業需要和創業就業機制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階段。特殊的歷史時代決定了小型創業團隊的高層次創業人才稀缺,高校整體創業教育準備不足是導致創業率不高的重要原因。[2]
(二)客體認知局限性
目前,大學生創業率與成功率都不理想,這與高校創業教育有效性低、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不暢、校企合作體制機制不完善、創業環境薄弱等因素有關。[3]而且由于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難度較大,對于小型創業團隊往往是從硬件和軟件方面造成了主要的局限性。其中,硬件方面主要體現在不同功能模塊化,如場地模塊、資金模塊、成員模塊等等,一旦缺少便會直接影響;軟件方面主要體現數據和指令的集合,如營銷能力、管理能力、融資能力、社會經驗和體制機制支撐等方面。
(三)主體認知局限性
此外,小型創業團隊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認知局限性。首先,體現在小型創業團隊的內部成員都是以高校學生為主,缺乏社會經驗,對社會缺乏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商業運作模式、企業運營、行業背景等領域缺乏全面的認識,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知識面比較狹窄。其次,一部分的團隊成員存在才能互補有限、責任認知不全、風險預測不足等認知缺陷,團隊成員一般為同高校同專業同班級同宿舍的不同組合,成員數量一般局限在3-10名的范圍,覆蓋面小而單一。高校大學生有沖勁、有活力、有勇氣,不懼風險,但是對待創業的認識過于簡單化、理想化,加上社交能力、溝通能力、遠見意識、人脈關系和心理承壓能力都很有限,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小型創業團隊的成員認知水平。
四、小型創業團隊在高校的應用與實踐的解決方法
創業是一種更加注重實踐性、個體性、多樣性的過程。創業是一種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行為。[4]隨著小型創業團隊的不斷發展壯大,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日益高漲,政府也給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優惠政策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一)優化組合
在發展過程中,小型創業團隊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優化組合,迫切需要淘汰不適應社會需要的低素質團隊。其中,優化組合分為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型為小型創業團隊由于各種差距導致團隊成員無法自由選擇和決定,被動接受改變;主動型為小型創業團隊由于各種差距促使團隊成員能夠主動選擇和決定,不斷改變自身,以求適應小型創業團隊之間的優化組合。但這種優化組合往往也會改變小型創業團隊本身的定義和性質,優化組合完成之后極有可能會轉變為“大型創業團隊”。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經過優化重組的小型創業團隊必定能經得起商場輪番的磨練,并在繼續發展中尋求更好的優化組合。
(二)重點完善資金投入
為了更好的鼓勵高校大學生創業,除了免費提供場地之外,更需要迫切解決的是小型創業團隊的創業啟動資金問題。如增加創業資助投入,提升政府創業基金的惠及面與有效性。目前政府設立的創業基金是大學生可獲取的公共資助資金的主要來源。但是,資金數量偏少、受眾面較窄,只有極小一部分學生能夠獲得政府基金的資助。要進一步增加公共財政中對大學生創業資助資金的類型與數量,讓更多優秀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更便捷地獲得政府創業基金扶持。[3]
(三)將創業政策落實到位
我國目前制定的創業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七個方面:融資服務、場地扶持、稅費減免、創業專家指導、創業能力提升、鼓勵科技創業、非正規就業孵化器。[1]而在就業壓力下,引導畢業生創業以緩解就業難題已經成為一項可持續性的激勵性公共政策。[5]因此,在原有的七項創業政策的基礎上,應當首先從思想上進行政策引領,不斷引導高校大學生進行就業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是根本性政策。其次,不斷發展和完善七項創業政策所搭建的體制機制。將現有的創業企業制度、投融資制度、稅務制度等制度更加具體化、專門化,形成經濟與教育相結合的行之有效的網絡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此后,需在擴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市場機制、激勵制度、校企創業合作機制、創業教育制度、大學生創業資金的“反哺制度”、資金退出機制等等。
參考文獻:
[1]李良成、張芳艷.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創業動力的影響實證研究[J].技術管理與經濟研究,2012(12):41-45.
[2]梅偉惠,徐小洲.中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難題與策略[J].教育研究,2009(4).
[3]徐小洲,梅偉惠,倪好.大學生創業困境與制度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5(1).
[4]黃兆信,王志強.論高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總第407期).
[5]葉映華.學生創業政策的困境及其轉型[J].教育發展研究,2011(1).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東省2017年“攀登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pdjh2017b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