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福

摘要:遼河文明是中華文明極其重要的一環。高校通識教育是傳遞人類文明的重要路徑?;谑∮蛭幕糜我暯堑倪|河流域歷史文化通識核心課程為校本第二批通識核心課程教學改革試點課程的立項課程,在當下力推的高校課程改革、創新創業和成果導向的語境下,是提升通識核心課程內涵建設的重要步驟。通過對該通識核心課程的教學理念改革的深化與提升、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后的教學效果等教學實踐內容進行總結,以期對深化校本通識核心課程的創新建設、實踐探索和提高教學質量有所助益,有著一定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意義。
關鍵詞:遼河流域歷史文化;文化旅游;通識課程建設;效果與思索
在當下力推的高校課程改革、創新創業和成果導向的語境下,我校注重強化內涵式建設,教學管理向課堂教學傾斜,加大了課堂教學改革與投入的力度和規模?;诹⒆闶∮蛭幕糜窝芯?、服務地方經濟的開課理念,遼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課程作為研究省域人類文明成果而入選人文社會科學通識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本課程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是校本通識課程課堂教學的改革、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的一個縮影,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現將課改的相關內容與實施效果總結如下:
一、本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與意義
遼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課程隸屬于通識課程體系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板塊設置的管理學類和文化學類通識基礎課程,是傳播人類文明重要成果的課程。遼河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本課程是一門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習者以遼河文明兼論人類文明為核心的人文素養的基礎課程,它既是一門基礎理論課,更是一門服務性、應用性、綜合性極強的課程,是關于人類大江大河文明典型代表的課程。通過學習本課程,培養學生運用旅游學、文化學等學科多元化的認識視野和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化、讓學生獲取廣泛的地方歷史文化知識,注重學生綜合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通過多元化知識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培養優美情感,塑造學生健康文化人格,促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遼河地方文明的認識與理解,以地域文明起源和演變來窺探中華文化之肇始與脈動,豐富省域文化旅游的內涵,從而增強省域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凝聚力和文化創造力,促進省域外學生傳統文化認知觀念的改變,具有充分體現通識教育宗旨和良好的社會意義。
二、具體改革內容、改革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改革內容
1.教學理念的轉變
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達到師生的共同發展
注重課程的頂層設計,釋放學習主體的原動力。教學理念的轉變是課改的關鍵。轉變課堂教學理念,要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傳統觀念轉變到知識傳授、能力提高、素質培養多重目標的教育觀念上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在授課上,通過對知識點的傳授和點撥啟發來帶動學生對知識單元和課程知識體系的掌握,達到綜合能力的提高和職業素養的增強,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讓學生討論、模擬講解、體驗實踐,全力釋放學習主體的原動力,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變灌輸式課堂為引導式課堂、變被動式課堂為主動式課堂、變一言式課堂為互動式課堂,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和建設,使學生在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汲取了豐富的知識,也收獲了快樂和自信。
2.更新教學內容,加強知識的新陳代謝:注重時效性、應用性
教學內容引入本課程最前沿的理論和新興熱點問題,體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理論和新技術。選擇理論性和應用性并重的優質的、前瞻性的教材。教學內容要根據課程知識體系構建教學單元,針對各單元分解知識點設定教學目標、任務,設計教學情景,遴選教學案例,組織教學過程和環節。同時,將即時性、文化性的知識信息以及反映行業的前沿問題引入到課程素材庫中,使各單元內容難易度力平衡、知識點清晰、時效性強、可實現性強。同時加強教學團隊的課程分析及理論研討互動環節,使課程的結構更加合理,知識點的講授更加精確、深入,以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提升。
3.優化教學設計:探索教學模式與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程內容,采用適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反映時代特征的教學模式,如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合作學習等教學模式,“移動課堂”、“微課”、“網絡課”、“慕課”等教學方法,探索數字化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的方法和技巧,增加課堂容量,實現教學的實時便捷性、針對性和可延續性。
4.豐富教學資料
在保持和精化傳統教學手段的前提下,加強本課程數字化資源的制作水平,加強課程聲像資料庫的建設,努力做到課程中的知識點都能達到文字清晰、圖文并茂,配有高質量的教學視頻資料。采用實驗、實訓、模擬、仿真、見習等多種實驗實踐技術;加強課程輔助閱讀資源庫的建設,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閱讀資料的豐富程度,尤其是電子閱讀材料的質量和數量,建立起較為豐富的輔助教學資源庫,并通過建立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構建公共數字教學區,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
5.促進課程建設
課程改革以夯實基礎、強化能力、拓展知識為旨歸,在保證課程與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相匹配,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相互支撐的基礎上,通過建設、反思、提升等環節,努力促進本課程建設成為優質共享課程和開放課程。
(二)改革目標
1.完善以提高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為核心的遼河流域歷史文化通識核心課程體系,包括①教學大綱②教學日歷③課程講義④課程知識模塊⑤教學課件⑥教學錄像⑦教學案例⑧測試練習⑨在線測試⑩試題資源○11擬編寫通識版的中國旅游文化教材等內容;
2.建設課程網絡綜合平臺,使學生能夠實現多次、多地、交互學習本課程。通過對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教學效果評價等,積極探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實際水平的中國旅游文化課堂教學的一些關鍵問題,實現變灌輸式課堂為引導式課堂、變被動式課堂為主動式課堂、變一言式課堂為互動式課堂的教學效果。
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項目擬解決關鍵問題有五個:
一是通識版的課程結構體系、教學知識點設置的創新與優化;
二是在教學環節中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甄選、有效組織和運用;
三是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形成,如網絡平臺、移動課堂、微課等的實現;
四是擬編寫適合通識教育版的中國旅游文化教材,構建我校通識教育教材體系。
三、教學模式創新的實施方法
課程教學采取專題研究法、探究法、ppt制作,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動手能力,集體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本課程的課堂教學時間共為30學時,本課程使用教材共9章內容,根據OBE理念,課程設計中適當增加學生的實踐課程內容,本課程安排了4 學時的實踐學時,2學時的時間用于全書復習+作業批改+每章專題討論和講解的機動時間,其中每章的專題講解和教師講解要盡量體現和追求理論性與應用性、基礎性和前沿性、邏輯性和綜合性、熱點重點與行業發展動態相結合的原則。
課程的組織形式有所改變,改變過去滿堂灌一言堂被動式學習,組織學生參與專題問題討論,但這樣也大大增加了師生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比如當講到查海遺址時提到的石塑龍,督促學生去學習中國龍文化的相關知識,同時,拓展學習中國鳳文化、麒麟文化、獅子文化等文化。一般要求2組以上講解同樣的題目,要求內容上具有相關性和邏輯上的連續性,多組講解討論可以形成爭鳴、思維交鋒和碰撞,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深化理解和掌握。講解之后,老師再對內容進行點評和總結,釋疑增知,拾遺補漏。
課堂講解緊密跟蹤國內外的行業發展動態,就當今的旅游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和辯論,比如文明旅游與國民素質的提高、旅游流與旅游承載力、可持續旅游發展、黃金周與帶薪休假制度、旅游倫理、中外旅游交流年等問題,拓展學生思維,獲得新知,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敏感度和專業能力,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度,夯實了通識學習基礎。
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興趣度。本課程除了教師講授以外,還使用ppt制作與講解、實證考察學習、校園講解、文獻檢索、網絡學習、觀看教學平臺教學輔助資料等方法,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比如在講解旅游文化資源時,建議學生能到新樂遺址、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遼寧博物館、故宮、帥府等地實地考察和體驗旅游文化的魅力。對于文明旅游、旅游倫理、旅游安全、黃金周與帶薪休假制度、旅游流與旅游承載力等旅游業熱點問題,則采取文獻檢索、網絡學習、小組討論辯論等方法。
四、本課程課堂教學理念改革與教學模式創新的實踐效果和問題思索
本課程教改自立項以來,所進行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法和形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喜歡。本課程的案例提供是按照本省市、全國到全球的邏輯順序安排的,跟相關的課程有重復或雷同并不影響教學實踐活動的安排,皆因學生以本省本地為主體。本課程網絡綜合平臺已呈飽滿狀態。問題討論和作業互動采取線上線下并舉。課改是否成功,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學生。課改的良好實踐效果,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結課后,學生在教學平臺上的教學質量評價中,學生的滿意度達到了96%以上,有些學生還紛紛留言,給出了自己的滿意評價。在課后和每學期最后一次的師生交流中發現學生滿意主要集中在課程內容豐富、注重聯系實際、思維拓展、課外新知較多,師生、生生互動較多、課堂氣氛活躍、思維啟發、通俗入門深入簡出、講課語言詼諧幽默等方面。這些都說明了,本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創新的改革實踐,獲得了良好的學生認可度和美譽度。
在課程建設并查閱相關文獻中發現,相對于國內外的一些知名高校的通識課程設置來看,我校通識教育的表現能夠引發一些思索。首先從課程設置上來看,雖然我校的通識課程設置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藝術體育、綜合實踐四大類,但各類別的數量之間相差懸殊,而且每一類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體系不夠完善,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大多流于表面化、浮淺化。而與專業教育不同的通識教育的主旨和目的是,它不在于單純地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是更為關注學生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養的需要。通識教育培養的不是僅僅受過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工具人,而是擁有完整人格、實現全面發展的“全人”。顯然,課程設置的定位不清晰,進而導致內容雜、結構亂、質量差、地位低,受專業教育的排擠,大多流于“雞肋”、“冷板凳”地位。在教學管理設計中,專業教育是主角,通識教育是配角;在授課教師眼中,通識課程是不得已的湊課時,工作量的備胎或課時費的彌補。一些課程是教師的獨家興趣,而不是學生的興趣。其次我校現行的二級制考核制度對學生的學習動力的激勵作用較淡;120人的班額過大,超過正常班額的3倍,不利于學習活動的安排,一些教學方法無法實施,成了“教學的快餐工廠”;課時費太少,網絡批閱作業的工作量太大;基于當下實際,強烈建議加大對通識課程的關注程度、教材建設、增加課時費等的配套建設。希望今后能從頂層設計、教學管理、考核標準、評價體系等方面讓我校通識課改更上層樓。
參考文獻:
[1]陳小紅.美國通識課程教學的發展趨勢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6(1):37-40.
[2]唐瑞,于洋.中美研究型大學通識課程的比較研究-以哈佛大學北京大學為例[J].理工高教研究,2008(2):34-39.
[3]牛佳.西方經濟學通識課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2,25(11):150-152.
[4]劉立群,王學穎.成果導向視域下的計算機通識課程體系建設[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10):477-479.
[5]賈淑榮.大學通識課教學質量關鍵要素的考量與構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2):82-84.
[6]李學蘭,王曉東,林上洪.基于有效教學的大學通識核心課程質量標準[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9):115-119.
[7]朱鏡人.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特征和發展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2018(7):66-71.
[8]過勇.本科教育的組織模式:哈佛大學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6(3):64-73.
[9]趙勇,魏可媛.地方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9):105-107.
[10]陸一,劉敏,冷帝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效果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17(8):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