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波 季琳
【摘要】本文以蘇教版語文第十冊《灰椋鳥》第二課時的教學為例,論述深度的“泛·參與式”的課堂教學應該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建立伙伴間的學習關系,學會協(xié)作、學會互補、學會欣賞,共同提高。
【關鍵詞】泛·參與式 《灰椋鳥》 教學設計 評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100-03
在我校開展省級課題“兒童公共生活視域下課堂教學變革的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清醒地看到,兒童是作為未來的社會人存在著的,學校是兒童走向未來首先接觸到的小型社會。基于教育的社會性,我們認為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為學生一生的成長奠定基礎,積淀素養(yǎng),培養(yǎng)能力。因此,我們嘗試讓公共生活理論實現(xiàn)從哲學的、社會學的層面到學校教育層面再到課堂教學層面的三級降落,讓課堂教學研究實現(xiàn)從技術改革走向生命發(fā)展的重大跨越,著力構建“泛·參與式”課堂,建立具有廣泛參與、平等交往、共同發(fā)展等特征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使課堂成為兒童生命成長的環(huán)境,使教學成為師生共同探究世界的旅行。下面,我們以《灰椋鳥》一課的教學設計與評析為例,談一談如何在課堂中落實“泛·參與式”學習。
【教材分析】《灰椋鳥》是蘇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七單元“人與自然”中的一篇散文,是作者在鹽城自然保護區(qū)工作時寫的一篇日記。這篇文章描繪了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文章共六個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講了灰椋鳥開始歸林、歸林之時的景象以及歸林之后作者的感想。文章采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進行了場面描寫,氣勢恢弘。縱觀全文,語言生動傳情,字里行間洋溢著“我”對灰椋鳥、對林場的喜愛之情。
【學情分析】理解文本對于即將升入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是難點。同時,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充分感悟作者的情感也是水到渠成的。那么,對于學生來說,這篇課文真正的學習起點在哪里呢?經(jīng)過研讀課文,我們認為高年級的語文課更為重要的目標是指導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掌握表達技巧,由一篇課文導出一類文章,最終嘗試遷移運用。這才是教學的關鍵、課堂的生長點。同時,一堂課上,幾個、十幾個學生始終積極熱烈地思考、發(fā)言不足為奇,若能夠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思維,并建立伙伴式的學習關系,讓學生學會協(xié)作、學會互補、學會欣賞,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實現(xiàn)“泛·參與式”學習的目標。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內容,初談“歸林”印象
教師出示圖文讓學生讀“灰椋鳥尖尖的嘴巴……黑乎乎的”這一段,讓學生感知灰椋鳥的樣子。(不好看)
師:作者原來認為灰椋鳥不好看,但去林子觀察之后,對灰椋鳥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是什么使作者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歸林場面)
師:回想起灰椋鳥歸林的場面,你腦海中冒出的詞是什么?(壯觀、浩浩蕩蕩、熱烈、排山倒海……)
師:這些詞語主要從哪些方面寫群鳥歸林的場面?(看到的、聽到的)
【教學評析】課堂導入避免了無病呻吟,而是直奔學習重點,讓學生暢談,重視學習的“廣泛參與”,激發(fā)了每一名學生的參與意識,“一石激起千層浪”。
二、觀察與聯(lián)想相結合,賞讀“歸林”壯美
(一)導學第四自然段,明確“觀察”“聯(lián)想”在表達上的特點
師:作者怎么寫出“排空而至”的畫面的?圈畫出相關語句,感受作者觀察細致、描寫生動帶給讀者的視覺沖擊。
教師出示“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會合”的段落,讓學生自由交流,同時在屏幕上對重點詞加紅(傾訴、呼喚、應和)。教師讓學生想象鳥兒還會講什么。(嘰嘰啾啾,嘰嘰啾啾,……)
師(小結):觀察實實在在,聯(lián)想精彩生動,正是這樣的描寫讓聲聲鳥鳴充滿靈性! (板書:聯(lián)想 靈性)然后讓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教學評析】對于制訂切合學生最佳學習生長點的教學目標,以達到“活泛學習”的目的,季老師非常獨到地選準了“觀察+聯(lián)想”的語文要素進行突破,并展開一系列帶有濃濃語文味的課堂教學。“觀察+聯(lián)想”是閱讀的思路,更是寫作的思路。課堂上,季老師抓住作者觀察到的“歸林鳴叫”這一現(xiàn)象,緊扣“傾訴、呼喚、應和”,帶領學生把這幾處聯(lián)想豐富、靈動起來。季老師引導學生在“嘰嘰啾啾,嘰嘰啾啾”中展開合理想象,使學生靈動地讀厚了文本,更深刻地感悟到這一寫作方法的精妙之處。由此可見,聯(lián)想讓文本煥發(fā)生命的光彩,聯(lián)想讓景象呈現(xiàn)人性之美,聯(lián)想更讓表達呈現(xiàn)無限的張力。
(二)交流“觀察”與“聯(lián)想”相結合帶來的閱讀感受
教師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五自然段,然后讓學生找一找文中“觀察+聯(lián)想”的描寫方法還有幾處,找到后圈畫出來,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出示小組活動要求:找一找→圈畫→討論)在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小組討論,并適時點撥。再讓全體學生交流閱讀體驗,教師相機朗讀指導,鼓勵個性化的朗讀,并鼓勵學生在文本的留白處補充自己的聯(lián)想:
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 ? ? ? ;
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
在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聯(lián)想補充的句子后,教師小結:這一次又一次的聯(lián)想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聽的震撼,更是發(fā)自內心的快樂!最后,師生合作朗讀3~5段,完整地感受一下群鳥歸林的場面。(師小結:作者的觀察很真切,聯(lián)想很豐富,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樣試著說一下自己對于這個場面的認識)
【教學評析】課堂上,季老師讓學生朗讀、評議、練說,使學生從初識到感悟,從閱讀到習得,課堂生動靈活。同時,從現(xiàn)場看,季老師始終把學生作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主體,把學習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引導學生在組內交流與合作,增強了學生間溝通、交流、包容的能力,使有差異的學生能在組內交流中取長補短,獲得更多的幫助與提高。因此,課堂上討論熱烈,學生會學了,也活學了。
三、介紹寫作手法,了解“先抑后揚”
師:作者在觀察中融入豐富的聯(lián)想,使描寫精彩生動。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對灰椋鳥的喜愛,但卻從灰椋鳥的不好看寫起(出示:“灰椋鳥尖尖的嘴巴……有什么好看的?”)為什么這樣寫呢?
生(交流):這樣寫與后文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突出了灰椋鳥歸林場面的壯觀。
師(小結):濃墨重彩地描寫歸林的壯觀,叫“揚”,為了突出這一壯觀,作者故意從灰椋鳥的平常寫起(板書“抑”),這樣的寫法叫做先抑后揚(板書:“先、后”),在抑、揚變化中,作者的情感鮮明,讀者的印象深刻。
【教學評析】季老師沒有滿足于板塊二“觀察+聯(lián)想”寫作方法的學習,而是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充分感悟“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較好地呈現(xiàn)了“泛·參與式”課堂的又一核心思想“寬泛涉及”。畢竟每個孩子的認知、理解、生長都是不同的,學習方法的掌握更是不盡相同,滿足于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恰到好處地增量于每一個學生的學力培養(yǎng),是需要教師教學的精心與盡心、精妙與巧妙。
四、選讀《崇寧讀物》,欣賞經(jīng)典文筆
師:“觀察+聯(lián)想”是狀物寫景類散文常用的寫法。課前,大家應該已經(jīng)精讀了《崇寧讀物》中的幾篇散文(出示篇目),你最喜歡哪一篇?(讓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組成學習小組,師協(xié)調人數(shù))
在小組交流閱讀感受的過程中,教師隨機參與。在小組展示后,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關注大師筆下“觀察+想象”結合描寫所表現(xiàn)出的精彩、生動和真摯情感。
師:《索溪峪的“野”》中猴子與人親熱的樣子在作者筆下是“難以言狀”的,你能不能展開聯(lián)想,把猴子與人的親熱寫生動,挑戰(zhàn)作家的文筆呢?
【教學評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課程的實施應是“用教材學”——學生通過參與語文課程建構的實踐,促進自己和語文能力一起發(fā)展,更是生命成長的內在需要。《崇寧讀物》是我校的語文校本教材,共12冊,配套于各冊語文教材。在使用校本教材的過程中,季老師充分發(fā)揮校本教材有機、有效補充的作用,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閱讀必須“精泛結合”。學生如果掌握這一寫作方法,就能立足教材,拓展讀本,更會在課外閱讀中超越文本,有效實現(xiàn)由篇到類的遷移式閱讀和理解。同時,季老師采用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的方式,既讓學生間促進交往、互助,更有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萌發(fā)。
五、布置作業(yè)
(一)熟讀積累3~5自然段的語言
(二)今日作業(yè):(基礎作業(yè)人人完成,二星和三星作業(yè)選做。)
☆背誦課文3~5自然段。(基礎作業(yè))
☆☆繼續(xù)閱讀《崇寧讀物》(五下)《海燕》《春》《索溪峪的“野”》,結合課堂的交流,選一處寫寫自己的閱讀感受。(提高作業(yè))
☆☆☆展開聯(lián)想,把《索溪峪的“野”》中猴子與人親熱的樣子寫生動。(挑戰(zhàn)作業(yè))
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們頭上的樹枝間跳來跳去,親熱的勁頭難以言狀:
【教學評析】一課一得,重錘重敲,即時遷移,鞏固所學,這樣的教學讓課堂學習的熱情不減,讓學生實現(xiàn)人人參與,讓師生的學習攜手走向深度,實現(xiàn)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
【總評】“泛·參與式”學習模式下的課堂轉型是我校教師的一種教育追求,希望能讓每個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真實發(fā)生。于是,教師們展開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和有價值的實踐,在處理“教材”這一學習媒介時,重在寬泛涉及和精泛并舉;在引導“學生”這一學習主體時,重在廣泛參與、活泛學習;在發(fā)揮“教師”這一學習推動作用時,重在理念的更新、教材的解讀和策略的選擇。很明顯,季老師在這節(jié)課將這些思考一一體現(xiàn),她能夠基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站在兒童的角度選擇最適合最需要的教學內容,采用最適切的方法重錘重敲,在品析、品讀、品味中慢慢打開學生思維,有機地將知識統(tǒng)整起來并逐步走向深厚,使學習方法得到建構并逐步走向深刻。
這堂課還有一個成功之處,即教師角色定位非常準確,課堂上教師時而是一名導師,或引導學生朝著目標思考,或圍繞發(fā)現(xiàn)的問題適時解答,品味文學的魅力;時而是一名學伴,在情境中和學生一起陶醉,一起賞析,感受場面的美麗。每個學生的學習激情都被點燃,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利都得到最大的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都被激發(fā)起來,更重要的是,學生還獲得了選擇閱讀篇目的自由和選擇小組合作伙伴的自由,可以說學生的學習權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生生合作、平等交往、共同發(fā)展成為了可能。當心自由了,一切皆有可能。事實上,學生參與的廣度確保了學習的真正發(fā)生,參與的熱度助推了課堂學習的效度,而活泛的學習和寬泛的涉及更是讓學習走向深度,走向智慧。
當然,公共生活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變革還屬于起步階段,“泛·參與式”課堂這一教學范式尚是雛形。懷著一份教育人的使命和情懷,我們將始終堅信“課堂是兒童向他人和世界開放、習得公民生活方式、獲得公共價值體驗、培育公共精神、啟迪公民德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場域”。語文課堂轉型,需要教師力圖抓住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文體的不同特征、文字的表情達意、表達的精到方法,推進師生關系的變革、學法的變革乃至于評價的變革。相信我校研究的“兒童公共生活關系良好態(tài)勢”下課堂教學變革的基本路徑,定能形成課堂教學的最佳樣態(tài)和最佳效果,最終實現(xiàn)兒童的成長。
注:本文系2016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兒童公共生活視域下課堂教學變革的研究”(課題編號B-b/2016/02/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