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穎
摘要:滿洲里作為亞歐大陸橋頭堡、我國陸海聯運大通道上重要的節點城市,邊境旅游實驗區試點城市,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獨特,尤其是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濃厚的邊境文化等資源為深化旅游發展,開發文化旅游項目提供了優厚的條件,旅游發展前景廣闊。
關鍵詞:滿洲里;旅游資源;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最近幾年才流行的一個詞匯,它和旅游市場的需求轉變密切相關。在國內外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分別是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和夏??咸亍じ癫ㄌ?( 1977) 在 《旅游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一書中,認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個方面,旅游者能夠從旅游中學到別人的文化、歷史遺產,還有他們的當代的生活和思想[1];國內是魏小安 ( 1996) 最早在 《旅游發展與管理》 一書中,提出對于旅游者來說,旅游活動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但對于旅游經營者來說,旅游業則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2]。其后,眾多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旅游多有研究,普遍認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但是對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學界并沒有統一。綜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把文化旅游的概念理解為:旅游者為實現不同的文化感受,在旅游過程中,觀察、感受、體驗異地或異質文化,或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體驗,而得到全方位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種旅游活動。
一、亞歐大陸橋頭堡--滿洲里文化旅游資源
滿洲里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中東鐵路的西部起點、呼倫貝爾草原腹地、亞歐大陸橋頭堡,在其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和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的影響下,形成了我國邊境地區最大陸路口岸的獨特區域文化。滿洲里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獨特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特點鮮明,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悠久的人文歷史
滿洲里歷史悠久,早在兩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遠古人類扎賚諾爾人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外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對扎賚諾爾地區進行了考古發掘,先后在扎賚諾爾煤礦、蘑菇山、小孤山發現古生物和人類化石,以及以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錘、石片等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活動遺存。1948年,裴文中先生明確提出了“扎賚諾爾文化”的學說。
沙子山、五七農場、靈泉、靈泉南等地多處距今7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大量的刮削器、石葉、石核、石鏃等細石器。這些石器種類豐富,精美適用,標志著當時該地區采集和漁獵經濟已經較為發達。
漢-北魏時期(公元前3世紀-公元6世紀)的五七農場墓群和小孤山石板墓群的發掘使呼倫貝爾境內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的石板墓群連續成線,對研究該地區古代民族墓葬制度、埋葬習俗、分布、遷徙范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3]。證實了《魏書》中的記載,拓跋鮮卑單傳5世至推寅時,“南遷大澤,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未行而崩”。[4]“大澤”即達賚湖,可知該地區草原在拓跋鮮卑南遷中的重要作用。
遼金時期(公元10-13世紀)在呼倫貝爾地區形成系統完整的軍事管轄,遼代修建了扎賚諾爾巨姆古城,金代修建了金界壕,城堡與邊墻相呼應,加強對邊疆部族的轄控。
近現代時期我國軍民充分利用滿洲里的特殊區位優勢和中東鐵路先后建立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站、組織海滿抗戰、支援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轉運新中國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大型設備和重要人員,使滿洲里成為著名的紅色城市。此外,達賚湖漁獵和國家礦山文化也是滿洲里的重要文化旅游資源。
(二)濃郁的民族風情
滿洲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三國風情兼得的口岸城市,在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過程中,中俄蒙三國人民相互了解,相互融入了對方民族的優秀文化,在保持民族特色的情況下,實現了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中俄蒙三國人民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生活禁忌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滿洲里匯集,成為口岸文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三)濃厚的邊境文化
滿洲里具有鮮明的邊境文化的特點。滿洲里的興起是與中東鐵路的修建密切相關。滿洲里還是霍勒津布拉格時期,此地只是我國蒙古族的一個游牧地點、卡倫駐所和少量回族及淘金者的暫住地,僅有少量的定居者。隨著1900年中東鐵路在此修建,大批俄國筑路技術人員、家屬、商人、騎警,以及我國來自哈爾濱、天津等地的大量筑路工人進入滿洲里居住。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沙俄商人、鐵路員工以及國內居民日漸增多,于是在鐵路西側大興土木建筑房屋,規劃街道,一個小城鎮由此興起?!盎衾战虿祭瘛边@個名稱也被“滿洲里”所取代。此后,內地河南、河北、山東、福建等地和東三省的人口不斷流入滿洲里,加上定居和暫住的俄羅斯人、猶太人、日本人、蒙古國人等,形成滿洲里居住人口的主體。因此逐漸形成了多國家、多地區、多民族人口匯集,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相互熟悉、融合,商業氛圍濃厚等特點。例如,由于俄羅斯人在滿洲里的長期居住從而使許多俄語詞匯在滿洲里的中國人中間被廣泛應用。因此,中西交匯成為滿洲里地方語言的一大特色,方言中融入了中俄蒙三國語言特點,不僅豐富了漢語的詞匯,而且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5]當前,滿洲里的商販、行政管理部門人員、普通居民均能與俄羅斯人進行俄語交流。
二、滿洲里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產業發育不充分
滿洲里作為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城市,邊境旅游是其旅游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邊境口岸城市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對國際環境變化反映敏感,同樣滿洲里也不例外,例如最近十年間,從2008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和2014年因克里米亞公投加入俄羅斯,導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制裁,致使俄羅斯經濟一直低迷,國民購買力下降,從而使來滿洲里旅游購物的人數和規模明顯減少,造成滿洲里的旅游收入明顯減少。除了受國際環境影響外,
目前全國邊境旅游市場都普遍存在一些阻礙口岸城市發展的問題,比如邊境旅游管理體制機制相對滯后,現有旅游管理制度越來越無法適應邊境旅游日趨紅火的趨勢;邊境旅游產業發育不充分,部分邊境旅游線路老化,游客在邊境地區停留時間短、消費少等。而針對滿洲里來講主要是邊境旅游產業發育不充分的問題,仍以門票經濟為主,游客留駐時間較短,購物、娛樂等方面消費所占比例較小。
(二)滿洲里文化旅游研究不足、重視不夠
滿洲里盡管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是對于這類資源的研究力度、深度,投入的人力、物力,開發的程度仍顯不足。滿洲里的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草原文明、紅色傳統、異域風情等方面,目前針對這些特點主要開發了扎賚諾爾博物館、國門紅色展廳、中共六大會址、二卡秘密交通線、套娃廣場、滿洲里城市風光游等旅游項目。項目較為豐富,但是游覽的深部不夠,比如城市風光游,游客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觀賞建筑外景,并不能深入的感受滿洲里的百年歷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南區俄式建筑街區歷史文物的開發、挖掘、重視程度不夠。
三、滿洲里文化旅游發展策略
(一)挖掘滿洲里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擴大影響和知名度
目前,滿洲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重視,文化旅游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因此非常有必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挖掘和深入研究,提升文化氛圍,展示異域風情,塑造文化旅游形象。
隨著今年4月13日,國務院同意設立內蒙古滿洲里、廣西防城港邊境旅游試驗區這一利好政策的出臺。自治區政府和滿洲里市應積極行動,組織專門的團隊和研究機構對滿洲里的旅游資源進行系統普查、研究,充分挖掘旅游資源的歷史文化內涵,打造以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邊境口岸文化為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提升旅游發展層次,整頓、提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赏ㄟ^開發建設歷史文化街區、風情園、特色文化小鎮等形式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通過增強網絡、旅游展銷會等形式進行大力宣傳宣傳以擴大城市文化的知名度。當然,在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必須將歷史文化古跡的開發與保護并重,既保證傳承文明又能促進旅游產業的完善和發展,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例如可對尚未開發的蘑菇山舊石器遺址、小孤山生物化石遺址、拓跋鮮卑古墓群遺址、遼代巨姆古城遺址、金代邊墻遺址等古代遺址遺跡開發為訪古文化游項目,將南區俄式建筑群開發為中東鐵路歷史文化游項目。
此外,除了深度發掘這些歷史文化遺址遺跡文化外,還要充分展現滿洲里的現代文明成果,例如節慶會展活動項目,包括國際冰雪節、中俄蒙美麗使者大賽、國際科技博覽會、國際旅游節、國際文化節等大型活動,更充分展示滿洲里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加強國際交流,擴大國際影響和知名度。
(二)政府主導,人人參與,打造良好的文化旅游氛圍
城市的良好形象必須依靠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必須依靠政府的有力領導和有效管理。滿洲里先后多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和優秀旅游城市的殊榮,因此在打造城市旅游文化氛圍方面具有諸多可借鑒的經驗。滿洲里可從打造城市景觀、提高市民素質自覺維護城市聲譽、維護旅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等方面著手來打造良好的文化旅游氛圍。
為此,全市旅游從業人員和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旅游市場正本清源的認識,全力維護旅游市場的正常運營;各旅游企業、旅游協會和旅游服務人員要按照政府對旅游市場建設的安排部署,依法依規提供旅游服務,不允許欺客宰客、惡性競爭現象存在;旅游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從嚴從實凈化市場,依法依規嚴懲違法違規行為,維護企業、從業人員和游客的合法權益;通過強化文化旅游宣傳進一步培養全體從業人員的主人翁意識,樹立品質旅游、優質服務的理念,自覺誠信經營,抵制違法違規行為;還要進一步健全旅游市場治理長效機制,努力推動實現“市場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社會共治格局,徹底改善旅游環境,塑造濃厚的文化旅游氛圍,以促進滿洲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麥金托什,格波特.旅游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M].蒲紅,譯.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6-25.
[2]魏小安.旅游發展與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10.
[3]王巍,孟松林主編.呼倫貝爾民族文物考古大系扎賚諾爾區卷[M].文物出版社,2015年2月?
[4]《魏書》卷一《序紀第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頁2.
[5]徐占信編著.滿洲里一本通[M].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