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鑫 周徐濤 謝奕萬
摘 要:李澤厚先生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對中國哲學界、文學界產生過重大影響,本文就其中的“啟蒙”“救亡”兩種思潮,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展開分析,在現今這個中國不斷走向世界并同國際接軌的時代潮流中,新時期看待問題時,自然要從新的角度、新的視野來辯證地評價那些當初被拋棄或被批判的思想觀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來促進中國的民主進程、加快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現在的中國在飛速的發展,走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希望每個人能了解自己國家時代思想的發展歷程,再結合當代的發展需要,樹立起自己的信仰。
關鍵詞:現代思想史;啟蒙;救亡;學術論戰
李澤厚先生的《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對中國哲學界、文學界產生過重大影響,我就其中的一些內容談談我的感想。
“啟蒙”與“救亡”是現代思想史形成的兩個關鍵詞。本是同時出現的兩種思潮,救亡卻一次又一次得壓倒啟蒙,進而影響了中國的現代思想走向。在涉及啟蒙和救亡的問題時,作者并沒有泛泛地探討兩者之間的此消彼長和最后救亡壓倒啟蒙的原因,而是從它們的復雜關系及由此而來的思想發展和歷史后果角度,論述了這兩個主題對中國今后道路的影響。從新文化運動把社會進步的基礎放在意識形態的思想改造上,又回到進行具體、激烈的政治改革終,對于當時的中國,解決社會問題,需要“根本解決“的革命戰爭。關于這一點,我想到了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救亡有點類似于生理和安全層次,而啟蒙則有點像社會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中國內憂外患,國內物質條件落后,外國列強虎視眈眈,先進知識分子們想通過對中國人思維意識形態的改造來尋找國家和民族的出路,但是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態并沒有辦法支撐這種方式。辛亥革命掃除帝制、“光復漢家河山”,更帶來了意識形態領域的空白,控制相對放松,思想異常混亂,從拯救民族危亡角度著手,知識分子們在歐風美雨中尋找著能為苦難深重的中國注入活力和生機的那一劑靈丹妙藥。當西方先進思想又一次涌入中國,知識分子們在一次次篩選和比較中,在個體反抗沒有出路,群體理想的現實構建遭受失敗的情況下,自覺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將馬克思主義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斗爭理論作為尋求解放的武器。
關于中國現代三次學術論戰。這一部分是對學術論戰的整理和回顧,認識到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時的態度和取舍。真實反映了二十至四十年代中國知識界對于意識形態領域的種種不同見解。雖然最終歸于一統,但我們絲毫不能輕視這些論戰的價值。有比較才能有取舍,又競爭才能有進步,正是在這些學術思想的論戰中,五四啟蒙的內涵得以延續,也在這三次論戰中,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由二十年代尋找和建立唯物史觀的“科學的人生觀”,到三十年代明確以反帝反封建為任務,到四十年代與工農兵相結合,人生觀和人生道理一步步具體化和深化,也為最后思想界的統一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關于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幾位人物,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寫就一系列歷史考證和研究論著文章,給當時學術界以破舊創新的空前沖擊,為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胡適在舊學根柢、新學知識、思想深度、理論突破等各方面都遜色于同時代的很多大家,但唯有他帶來了一場思想界的革命,反映和標志著中國現代的民族覺醒,可以說,胡適對中國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而陳獨秀則是中國現代史上對于政治和思想對有著極深刻影響的人物,他的一生一直是一位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是他將“啟蒙”一詞的含義最大限度的進行了放大,早期宣揚文學革命到后來宣揚民主科學,以“人權說”和“社會主義”來反對舊思想、舊制度。魯迅以文學家作為他的第一身份,他的思想充滿了愛憎強烈的情感色彩和活生生的現實氣息,他的情感充滿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可以說,他的作品便是他世界觀、人生觀的絕好體現,相對而言,魯迅是我們這一代人比較熟悉的,從初中就一直在學習他的文章,不管有沒有真正讀懂,但他的筆確實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不僅割開中國社會種種封建愚昧的帷簾,同時也狠狠刺穿侵略者、壓迫者的心臟。
當我們站在新時期看待這些問題時,自然要從新的角度、新的視野去認識。對于“五四”時期所提出的救亡,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國家不斷發展壯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崛起,我們做到了救亡;但啟蒙呢,啟發民智,啟迪民心,我們依然在這條路上艱難前行著,殊不見當代中國,雖然少了曾經的政治統帥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卻又換成了金錢和權利統帥一切,一切為工具理性服務。可以說,蒙昧的大眾仍然很多。而當代青年人很少或者不愿參與這些涉及到有關終極意義內容的探討中,更多時候并不是因為話題敏感和枯燥,而是沒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社會群體中普遍地缺乏一種理論熱情和對待人生對待現實的理想主義精神。對于此,我們可以從胡適、陳獨秀、魯迅那里吸收一些對我們有所幫助的精神養料,繼承和發展那個時代給我們留下的豐富遺產,只有不斷地嘗試著去深入到那些偉人的思想深處,去追尋他們思想的軌跡,也就漸漸觸摸到中國跳動的脈搏,在現今這個中國不斷走向世界并同國際接軌的時代潮流中,辯證地評價那些當初被拋棄或被批判的思想觀念,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來促進中國的民主進程、加快中國公民社會的形成。作為當代大學生,也許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都相當的膚淺和鄙陋,甚至還有許多的錯誤,但不可否認的是,只有每一個人都真正關注著自身以及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命運,當我們開始用理性的態度來對待“理性”,進步才會成為可能,但在現代的社會我覺得最重要的也不是讓中國人用理性態度去對待問題,現在的中國在飛速的發展,走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比理性更為寶貴的東西,也是現在的中國人所缺少的,是信仰,所以,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了解自己國家時代思想的發展歷程,再結合當代的發展需要,樹立起自己的信仰。
(作者單位:武警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