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瓊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會發現有些學生雖然掌握了基礎知識,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往往想不到怎么用。這就是缺乏實踐,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將知識轉化成運用能力。結合教學實踐對怎樣以實踐體驗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實踐;任務
小學階段是學生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的初期,從簡單、形象的幾何圖形和數字運算逐漸深入。一般來說,學生在初期都能跟上,但是到三年級階段隨著知識的深入和應用題的滲透我們會發現有些學生逐漸跟不上課堂。這是什么緣故呢?經過多年教學觀察發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沒能將理論知識和具體實踐運用結合起來,未能生成運用技能。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只顧抽象的理論說教,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引導同學們通過實踐體驗,將理論知識轉化成運用技能,從而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有效提升課堂效率。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實踐體驗,提高課堂效率呢?
一、以生活實例,實踐數學初步運用
小學階段,孩子們處于身心發育初期,對抽象概念理解往往不到位。所以,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注重照本宣科的理論說教,而是要注意結合學生數學的生活情境,整合形象的實例,讓學生通過實例實踐,初步體驗數學知識的運用。
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強調同學們記住面積的計算公式:長乘以寬。平時練習題也多是求陰影部分的面積。這其實是停留在公式的理論階段。要想讓學生生成實際運用能力,我們就要設置生活問題來吸引學生實踐解決:王老師要裝修房子,已知客廳長8米,寬5米,而地板磚是邊長0.8米的正方形。請問,王老師最少要買多少塊?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很常見,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面積”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然后通過思考完成對該問題的解決實踐,從而培養他們在生活中運用“面積”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以合作學習,實踐知識生成過程
死記硬背的知識必然不能靈活運用,要想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領會和運用能力,我們還要引導他們參與實踐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中,會遇到一些相對復雜或抽象的問題,這時候我們不能只求結果,而是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實踐研究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了充分激發每位同學思考、交流和實踐能力,我們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構建相互幫扶的學習小組。
還以《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為例。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教學過程中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都不足以滿足學生的認知。為了擴散知識,讓同學們產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我們可以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同學們分組開展學習研究活動:(1)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涉及面積計算?(2)通常有哪些常用方法來比較面積大小……這些開放性的問題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學生在組內可以放開思想束縛,結合生活見聞,集思廣益,優選經典案例。具體操作中同學們會有很多建設性的發現:(1)栽樹問題;土地測量等問題都要計算面積大小;(2)計算面積對比,分割拼接對比……這樣在組內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探討和實踐體驗,易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真正弄明白面積的真正含義,如此才能拓展知識,達到了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三、以主題任務,實踐數學綜合運用
知識來源于實踐,服務于生活。學習數學知識不是在課堂上用,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引導學生“紙上談兵”。我們要敢于帶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中捕捉現實問題。以現實問題為原型,設置數學綜合運用實踐,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問題分析,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來篩選有效信息,建立數學邏輯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關于“統計”知識教學,很多學生覺得內容無聊,也不好掌握。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要過多地去說統計的理論知識,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學生深入到生活中來發現和實踐實際問題:讓學生給家里管賬,做好一家人每天的生活開支登記和統計,然后到月底根據具體數據畫一畫統計圖,并給予具體的分析。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會發現,通過統計分析生活開支,能有效規劃生活,規避浪費,為開源節流提供經驗根據。
如此一來,以主題任務的方式驅動同學們到實際生活中親自解決問題,這樣就能鍛煉他們以數學思維思考問題,從而尋找有效數據,建立數學邏輯關心,有效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的綜合實踐能力。
本文是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怎樣引導實踐體驗,提高小學數學認知速率的幾點分析和認識。總而言之,數學是知識也是能力,學習數學不僅是讓學生記住知識,還要能增長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想達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實踐課堂,讓學生通過體驗來深刻認識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這樣才能掌握知識運用精髓,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儲東亮.小學數學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2]李婧妍.小學數學教學要注意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J].新課程,2016(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