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
【摘 要】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實踐哲學不僅僅包含某一種確切的主題之意,它也包含著一種特定的方法。實踐哲學所指的思維是以實踐為出發點,且從實踐的視角對人和實踐的行為進行研究的一種基本科學。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開啟了整個西方哲學的大門,這里所說的“實踐”主要指的是追求政治公正和倫理德性的行為,而“實踐哲學”指的是關于社會歷史的目的、意義和人類的生存及意義的理論,它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倫理學。實踐哲學除了立足于人的行為整體之外,還立足于人的現實和未來存在對整個世界的理解理論。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實踐;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實踐概念的提出顯示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人類以自身為目的的行動范圍,人們自己可以自由的選擇在這個領域中的行動,這個活動的本身就是一種目的,這在哲學史上可謂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作為亞里士多德理論的一大創新,不僅對西方哲學發展有重要影響,其意義在現代社會都不可小覷。
一、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統一:對自然的倫理解釋和解釋學的普遍性問題
理論、實踐和制作在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中它們三者在很多方面的性質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三者是完全不同相互對峙的生活方式。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生是在近代社會,即當古希臘的宗教概念理論逐步演變為近代的知識概念理論,當制作從工匠的手藝演變成為技術期間還與科學理論知識進行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生產力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效果,與此同時巨大的社會效應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巨大社會效應的同時也給人們造成一種幻覺,讓人們誤以為科學技術的產生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出現的問題,比如解決物質問題的同時還可以解決別的社會問題,出于此種認識一種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化的產物——唯科學主義便產生了。理論上來說,現代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促使從近代以來,實踐的理論順利的被技術和實驗所代替;不好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使得許多關系之間產生了危機,就像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產生的這些問題讓一些現代哲學家對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化進行了大肆批判,深深地反思了該問題出現的原因。在批判與反思的過程中,一些哲學家們逐步看到了亞氏將理論、實踐和制作這三種莫不相關的認識方式和生活方式分列對峙,將技術與科學超越實踐的規約之外,分離與人類的自主實踐活動,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化的根本原因源于便出自于此。這樣以來,由伽達默爾提出的解釋學的普遍問題就出現了,它所說的事實上就是實踐哲學的普遍性問題。將人和自然與科學技術的聯系歸為實踐哲學的范疇之內,避免了它們兩者之間的異化,這樣便改變了亞里士多德之前的傳統,在此,也使人們真正認識了在古希臘哲學中自然維度的“善”,這便是自然目的論的真正含義。
二、實踐哲學和實踐科學的不同:人文科學知識形態研究
人文科學和它的對象的先在關系是人文科學所具有的本質性關系,就是指內在的參與關系。換一句話說,假如我們想要分辨這個學說是否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就要將其放入由藝術和歷史共同積淀起來的人類經驗的陳述中去。理解指的就是由人類的基本經驗和文本與特殊的經驗共同發生作用的一個過程。伽達默爾認為人文科學在它的本質上就是人類的普遍經驗和個體經驗相融合的過程,這便顯示出人文科學對于自然科學來說它的特殊意義。人文科學的意義和它的真理經過大家無窮的解釋漸漸的被曲解了。出于此我們可以看出并不是近代的科學概念和方法概念為精神科學的理解提供有根據力的模式,而是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按照日常我們對科學與哲學存在方面的理解,人們大可以將人文科學看成實踐哲學,將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式、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論基礎看作是實踐哲學。
三、現代哲學的實踐轉向:實踐智慧還是理論智慧
首先,現代西方哲學與以往研究的主題不同,將以往傳統哲學所忽略的一些實踐問題給拿出來進行研究,變換了哲學以往之前的研究主題,這種變換可以被叫做是研究主題的變換。這種轉換主要體現在由對科技理性的駁斥到對價值理性的推崇,由對普遍性的虛無性到對絕對自由的申述,由對傳統哲學主客二元論的駁斥到對生活世界的重視,這些都是現代西方哲學轉換所體現出來的一些現象。縱然去研究那種偏向于技術化的哲學,也會在它的演化當中慢慢的接受“生活形式”對一些詞語及概念的決定意義。
其次,形而上學在根本上被西方現代哲學進行了重新的整合。文德爾班指出,之前的哲學常常將與形而上學的有聯系的自然科學看作研究對象,常常在形而上學的觀念上研究哲學的核心,而不是站在變化的社會歷史角度去研究哲學。這便清楚的向我們展現出形而上學本身含有實踐哲學的涵義,由此可見,文德爾班或多或少的預測到了現代哲學向實踐哲學的進步。美國哲學家杜威確立了一種以歷史、倫理、人文與文化為要義的實踐哲學立場取而代之形而上學理論哲學,他指出,哲學是具有黨派性的,這便將形而上學的涵義從根本上轉化為實踐哲學的涵義。“實踐智慧”即“愛智慧”,在古希臘的語義中這種智慧在傳統的哲學中就是形而上學,它的核心是圍繞研究世界本體的理論智慧。這樣的哲學從開始便不被大家看好,因此,伴隨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形而上學逐漸被淘汰。就像羅蒂指出的那樣,即便將智慧這一詞語的含義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后,但還有可能出現被稱為智慧的東西出現,這足以證明,理論智慧被實踐智慧所取代,將它變成傳統哲學的要義。事實上,這是對理論哲學在實踐哲學的重新組建,這標志著哲學研究的新形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實踐哲學的哲學形態是和理論哲學所相對的,他區分了理論的、制作的和實踐的三種生活方式,并且分別以理論智慧、技藝和制作智慧為基礎。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所涉及的問題大大超出了道德哲學中的理性使用,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理論界定了西方的知識體系,并且該知識體系的界分讓用什么樣的方式追問人的存在以及西方思想該用什么樣的樣式提出做出了回答。實踐所面對的是容易變化的具體事物,它處于變化著的社會歷史領域當中,在此期間,它也是一種道德行為,在道德活動中,個人一般無法靠普遍的原則決定行動,處于一種較為特殊的環境當中。亞里士多德更為大膽的說出,沒有普遍理論知識的人在實踐中不一定沒有有知識的人做的更好,尤其是有生活經驗的人更是如此。他對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對峙,包括他對實踐哲學還有實踐的論述這些東西在哲學的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東西再一次拓展和界定了實踐哲學,形成了實踐哲學的基本范式與傳統。他更進一步的指出,實踐哲學所研究的是為目的、理想所決定的人類一系列的活動。
四、結語
通過對上面這些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亞里士多德研究和指導人的行為主要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他是將人們的現實生活作為前提條件,最后使大家都能夠過上善的生活,而不是試圖去通過分析和歸納得出抽象哲學,或者以抽象理論為出發點進行研究。實踐的活動是以一種善為目的的,它是能根據人們的活動而變化的東西為目標,與這個相對應的是,實踐哲學著重在這樣的活動的反思與理解的前提下,根據善并且以實踐為根據去分析以人為主的實踐行為,最后去引導人們選擇正確的政治行為和倫理行為。實踐哲學是關于人類完整行為的理論,不再像古希臘時期將實踐哲學看成是一種制作與理論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認知方式,這就表明了實踐哲學從理論哲學之中脫離了出來,是實踐哲學的一次大的轉型。
【參考文獻】
[1]實踐哲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德) 赫費,2011
[2]尼各馬可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2003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2000
[4]論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兼及與馬克思實踐思想的關聯[J]. 徐長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