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摘 要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民族振興的關鍵,國家應加大對青少年的培養力度,發揮其主體價值。科技館作為傳播先進文化、科學技術的重要場所,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上有獨特的作用,能有效彌補學校資源方面的不足,確保人才培養效果。對此,筆者對科技館在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與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議,以供相關人員進行參考。
關鍵詞 科技館;科技創新活動;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8-0148-02
隨著教學體制改革的發展,促使各學校開展素質教育,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此背景下,我國青少年學生的素質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在科技教育方面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使得人才培養效果受到了影響。將科技館與學校進行有機結合,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激發青少年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實踐探索能力等有重要的意義。
1 發展科技館教學模式的意義
科技館擁有大量的教育資源,可以彌補學校資源不足的問題,既可以降低學校的人才培養成本,又可以發揮科技館的綜合效益價值,不斷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水平。因此,發展科技館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幾點意義:一是,科技館可為青少年學生展示多種多樣的資源信息,可為學生創建良好的互動學習平臺,促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接受教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二是,傳統的科技館以展示藏品為主,學生只能通過視覺來感受科技的魅力,但并不利于學生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發展科技館教育模式,可為學生展示一些可操作產品。有利于學生與科技親密接觸,從而加深對科學技術的理解,激發青少年學生的創新意識。三是,科技館擁有海量的教育資源,其教學范圍比較廣,學生可根據自身的需要來學習科學知識,可充分尊重青少年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 1 ]。
2 科技館在培養創新型青少年人才中的作用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鄧小平就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充分認識到了科技教育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我國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提出了“科教興國”這一理念。2014年,習總書記在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提出了“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的理念,不斷加大了科技創新的重視力度。因此,要求科技館深度挖掘自身資源,整合自身優勢,以保障人才培養效果。
2.1 加大資源整合力度
第一,科技館所包含的內容比較多,而學校現有資源有限,會限制青少年學生的知識面,使得人才培養效果受到了影響。對此,科技館應與學校建立合作平臺,有利于整合雙方資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例如,科技館可與學校簽訂參觀合同,促使學生到科技館進行參觀、學習,有利于拓展青少年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其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從而調動青少年的學習主動性。同時,科技館應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加大科技教育的宣傳力度,拓展宣傳范圍,不斷拓展科技教育的輻射面積。
第二,科技館應圍繞教育主題,積極開展專題系列教育活動,一般可分為展示活動、實踐活動兩種。其中,當進行展示活動時,可以每月、每季度開展專題展覽及科普講座活動。比如機器人展覽會、車輛模型展覽、航空模型展覽、無人機表演、3D打印展示與教育、新能源展示等,既可以增長青少年的見識,又可以豐富課余生活,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而在開展實踐活動時,科技館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開展科普知識競賽、科技創新大賽、科普撰文、科普劇等,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以科技創新大賽為例,可由科技館擔任評委會,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設立專項賽事,如少兒科技大賽、青少年科技大賽等。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學學生,有利于培養其科技意識、創新意識,促使其通過動手操作來加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以科普劇為例,在科技館開展科學互動表演劇,將科普知識、科學實驗等以表演劇的形式表現出來,讓青少年在觀看表演,跟隨人物情節發展的過程中接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參與科學實驗,以此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及熱愛。
第三,科技館可發展動態、靜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開展“動手做”系列活動,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相關科普知識,使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體驗中了解科普信息。傳統的靜態教學法主要由科技館工作人員或教師負責講解科技知識,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而動態教育為實踐操作活動,由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操作。雖然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但缺少理論上的引導,會影響實踐操作效果。因此,科技館可一邊講解科技知識,一邊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有利于激發青少年學生的創新意識,確保人才培養效果[ 2 ]。比如在科技館內進行風箏制作、建筑模型制作,葉脈書簽制作等。
2.2 加大科技館與學校的合作力度
首先,科技館可與學校共同開展“科學實驗室”活動,利用周末、寒暑假等,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集中培訓。有利于為學生創造學習科普知識的平臺,全面提高學生動腦和動手能力。例如,科技館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進行差異化教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比如,依托科技館展區現有展品,深度拓展,編排趣味科學實驗秀,利用趣味實驗來解釋枯燥難懂的科學原理的創新科普教育模式。如:空氣炮、大象牙膏、莫比烏斯帶、水的浮力、神奇的牙簽、二氧化碳的制取、顯微鏡下的世界、簡易聽診器等。例如,當學生對機械方面比較感興趣時,科技館可為學生講解“滾球”方面的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機械裝置的傳動特點。為了保障教學效果,可要求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由多名學生操作機械傳動裝置,以保障鋼球可以循環運動,不斷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養。
其次,學校可與科技館共同開展“雙師教育”模式,要求雙方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分析,并與科技含量進行結合,共同創辦科技教育課程。一方面,學校可聘請科技館的優秀員工入校講課,可為學校帶來更多先進的科學器材,以彌補學校教育資源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學校應派選骨干教師到科技館接受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科技素養,以保障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可全面提高學生的科技理論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保障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效率。
最后,科技館的工作人員,大多具備良好的科技素養,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此,科技館內部可定期舉辦自主研發活動,可將研發的產品帶入校園,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科技館工作人員可在學校開展科普課堂活動,將自主研發的產品展示給學生,促使學生在玩樂中體驗科學。以“眼見為虛”教學活動為例,工作人員可將各個動物圖片放在有陰影的擋板下,通過抽動圖片,展現一個個動態的動物形象。此時,學生的求知欲馬上被激發出來,工作人員可將科學原理講解給學生,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2.3 科技館加大教育活動創新力度
第一,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科技館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以保障教育的全面性。對此,科技館可開展親子戶外教育活動。例如,科技館雖然擁有大量的教育資源,但還有一定的限制性,通過開展親子戶外教育活動,有利于引導青少年學生探索自然的奧秘。例如,去農場參加體驗活動,有利于學生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特點,了解農業科技,促使學生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晚上可一起觀察星空,利用天文望遠鏡來了解天文知識,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研發天文科技產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3]。
第二,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較強的時空限制,使得教育范圍、教育內容、教育效果等受到了影響。對此,科技館可加大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力度,可開展網絡教育平臺,在科技館建設“科普e站”,利用“科普e站”為青少年及其他觀眾提供大量的科普信息,科技咨詢,同時可將本地科技館開展的科普活動視頻、教學視頻、圖片上傳至“科普e站”平臺中,并根據科技領域、科技內容等進行分類,便于青少年學生自主選擇網絡教育資源,以提高科技教育的靈活性。另外,科技館還可以利用機器人工作室開展“創客教育”,“創客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習者,特別是青少年學習者的創客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它對于培養新一代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同時,科技館還可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科技館網站等社交平臺,強化科技宣傳力度。還可與青少年學生進行實時交流,提高教育互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信心。
3 結論
發展科技館教育,能有效補充學校教育存在的不足,整合教育資源,降低教育成本,確保創新型青少年人才培養效果。因此,需要科技館與學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引導學生進行科技探索,鼓勵其進行科技創新,從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耿欣.科技館展覽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研究[J].才智,2017(14):107.
[2]賈亞千.關于科技館開展科技教育活動的思考[J].山西科技,2016,31(3):85-87.
[3]常娟,李志忠,邵航.“四位一體”科技館建設下的科技夏令營發展之路——以中國科技館2015科技夏令營為例[J].學會,2016(3):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