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婷


摘 要: 本文以“三下鄉”社會實踐為基礎,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調研,對江蘇省15個新農村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一些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單一,設施缺乏;存有封建迷信現象;科技相對缺乏和民間藝術弱化。
關鍵詞: “三下鄉” 新農村 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軟力量,為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壯大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關鍵。針對此,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我國農村建設勾畫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農村文化建設作為農村建設中的軟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徑。
雖然發展農村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認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內外環境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我國一些農村文化發展面臨一定的現實困難。為了讓在校大學生有一個機會更深入地了解農村文化建設,為家鄉建設盡一分力量,于暑期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調研項目,歷時2個月完成全部調研工作。
一、調研人員詳情
此次調研主要負責人和組織者是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輔導員彭容容老師,調研人員共15人,分別來自江蘇省內的徐州市、鹽城市、南京市、連云港市、南通市、宿遷市和陽泉市,浙江省的金華市和溫州市及河南省的商丘市。分別是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的汽修運用與維修專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計算機控制技術專業、機電一體化專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電氣自動化和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學生。具體如下表:
二、調研分析
(一)一些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單一,設施缺乏。
據調研結果顯示,一些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單一,設施缺乏。這一問題在經濟相對滯后的農村中,更加突出。最明顯的是在冬閑時節,村民們有很多休閑時間,長時間的休閑突顯了村民的文化娛樂欠缺。
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單一首先是因為一些當地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思想認識不夠,存在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重城市文化、輕農村文化的現象。部分政府人員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經濟和工農業是重中之重,文化建設無關緊要,感覺文化工作很虛,看不見摸不著,很遙遠,不實際,可抓可不抓。其次是因為滯留在農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受到的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中年人和年輕人。這樣一群人在這個大信息的時代,難以區分哪些是優良的娛樂方式,哪些是不良的娛樂方式。因為留在農村的村民們受到的教育水平的限制,村民們對一些高科技或是像看書、繪畫等這一類優良的娛樂方式并不感興趣,即使政府給予設施建設,也不一定能夠為村民所用,還需要政府的指引,讓村民們從思想上發生改變,接受優良的娛樂方式,養成優良的風氣。
(二)一些農村存有封建迷信現象。
封建迷信的現象在農村還存在,一些人是抱著信則有,不信則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
由于農民整體文化水平比較低,有高中文化和一技之長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守在農村的絕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兒童及在家做小本生意的農民。這些人在學歷方面大多屬于文盲,文化素質低。那些能力強、有文化的后備力量的大學生畢業后也選擇在外地發展,不能將科學知識、文化思想帶回家鄉農村,以回報家鄉。雖然現在大學生村干部漸漸增多,但一些地區村官依然是一些老一輩農民擔任,往往存有封建迷信思想。
(三)一些農村科技缺乏和民間藝術弱化。
農村科技缺乏是沒有解決好的問題,農民種地靠多年種地積累的經驗,沒有系統地學。這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更顯得突出。在對一些村莊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非物質文化幾近沒有,特色文化在經濟浪潮中淹沒。
農村科技的缺乏源于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和概率低,導致一些人沒能認識到新科技的設備及新科技帶來的好處,民間藝術的弱化更多的是因為科學教育的沖擊,子嗣們都在求學路上越走越遠,民間藝術沒有年輕一代專心繼承,老一代又在年輪中越來越衰弱,最后帶著民間藝術走了。民間藝術也就斷了后,從此在現實中銷聲匿跡。
(四)一些村民的集體意識弱化和制度性淡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由原來的集體經濟轉向農村分散經營機制,外出人員務工人員增加,一些地方生產僅靠婦女和老人,出現了許多“留守兒童”,村民之間的交流減少和集體參與意識弱化,相互溝通與交流的缺乏使農村人際關系存在不和諧的音符,家庭內部和宗族之間的矛盾很難調解。導致有些政策“上傳下達”脫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大部分村民離開家鄉去城市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只是一部分老人、婦女和小孩,他們對文化建設的興趣不高、對文化建設的理解不透徹等造成文化建設發展滯后。
對于一些農村、農民來講,傳統的陳舊思想、小農意識、宗族制思想殘余,仍然起著某種作用。
(五)一些農民法律意識淡薄且關注度并不高。
由于農村多數人文化水平偏低,一些地方的村民遇到事情常依靠常理解決,沒有形成自我保護意識。
法律在一些人看來是高大上的東西,知識分子略懂且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適當運用,對于科學和教育水平都不高的村民而言,實際運用有困難。村中的糾紛或其他民間事務,有時會有弱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卻不知道該怎么幫助自己。更因為法律意識淡薄和關注度不高,有些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犯法律,有些抱著僥幸心理觸犯到法律。
三、調研總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家鄉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村村通水泥路”早已實現,交通變得越來越便利。家鄉人們開始懂得對現代生活的追求,懂得經濟文明發展與精神文明發展應該相協調的道理,向往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懂得只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時得到發展,才能構建和諧全面的小康社會。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把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當作一個重要環節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障,對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雖然調研中發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但家鄉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步邁進。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許多學生都說感觸很大,希望在畢業之后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為祖國的農村建設貢獻出一分力量,讓祖國更繁榮富強,讓家鄉更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張璽.我國西部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調研及問題探析[J].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2012(2).
[2]許鈺晨.蘇州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11).
[3]萇靜,牛海軍.無極縣農村精神文化建設調研報告[J].速讀(上旬),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