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摘要】社交媒體作為思政教育的新型網絡媒介,具有實時互動、傳送便捷和內容多元等特性。本文主要圍繞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特征、應用社交媒體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兩方面展開討論,詳細分析了社交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上的應用情況和優勢等,能有效解決思政教育存在的教導方式生硬、資源整合度不夠等弊端,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思政教育 社交媒體 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077-02
前言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得活躍在網絡空間內的高校學生可接觸到更多的文化產品,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平臺。高校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推動者,并且正處于價值觀定型的重要階段,使其成為國際文化競爭中的主要影響對象。為了積極應對互聯網技術創新發展帶來的挑戰,需要對新技術有新的認識和應用,在充分發揮社交媒體在思政教育上應用優勢的前提下,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
一、社交媒體的思政教育特征
社交媒體是人們用來分享觀點和經驗的網絡平臺,其形態包括微博、微信、多種社交網站等。社交媒體自身的思政教育特性體現在其作為信息載體和傳輸渠道的工具特性上,同時體現在其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效結合的應用特征上。價值可促進技術發展,技術又服務于價值,當兩者處于協同發展的狀態時,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引導思政教育的良好發展,并可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理念來修正技術發展和應用方向。
二、應用社交媒體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完善育人平臺
現階段,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不僅是互聯網時代進行信息傳輸和交流的重要手段,還可作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新的載體。高校學生聚集點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方向,在社交媒體等工作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促使思政教育逐漸朝著網絡化教學模式轉變,要求高校能結合新媒體發展規律,堅持網絡育人的網絡化轉型意識,盡快完善高校自身的統一網站建設以及合理應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協助開展高校的網絡思政教育。而高校輔導員可借助網絡媒介來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發布音頻、視頻等這種新型知識傳播模式開展教學活動[1]。在社交媒體與高校思政教育聯系日益緊密的背景下,對高校輔導員信息技術的掌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這種情況下,高校輔導員通常選擇參加相關的培訓活動,以便提升自身的網絡媒介素養,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綠色的網絡環境。
(二)創新教育模式
高校輔導員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利用社交媒體來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例如,目前大多數高校輔導員會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微信群或QQ群,創建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的平臺,并且高校輔導員可通過利用便捷的信息傳輸渠道,對學生生活狀態以及情感變化等及時掌握,進而根據學生個性特征來制定教學方案,能有效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高校輔導員應把握好網絡化教學的制高點,綜合利用網上網下的聯動作用,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同時,應注重柔性教育,盡快轉變傳統灌入式的教學模式,如高校輔導員可利用社交媒體分享給學生國家政策方針、科研成就等內容,使得學生在了解典型事件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另外,在實際開展思政教學活動前,高校輔導員會在網絡媒介作用下,向學生傳達課堂教學內容,并根據學生反饋情況來設定教學目標等,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理念,同時可發揮社交媒體的應用價值。
(三)優化文化內容
在對社交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上應用路徑進行分析時,發現為了加強思政教育和社交媒體間的聯系,需要加強對文化內容的重視。尤其對于高校生來講,他們大多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發展潛力,更應該重視文化產品的提供,以便為學生發展提供合理的文化資源[2]。為了實現文化內容的豐富,需要學生參與到文化產品設計中,根據學生在思政學習中的實際情況以及需求等,推出更多時效性及針對性較強的文化產品,使得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有明確認識。例如,高校有其自身的網站系統,當學生登錄網站后,可結合自身需求來獲取相關的學習資源,并且高校輔導員可向網站系統發布有教育意義的教學視頻等,使得網絡媒介成為有效的知識傳播途徑。另外,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文化需求不同,這時高校輔導員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推送對應的文化產品。要求網絡文化產品同時具備思想性和實用性的優勢,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知識內容,還能豐富學生業余生活,使得他們精神需求得以滿足,是社交媒介具有的重要應用價值。
結論
高校思政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在思政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社交媒體的出現,為思政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網絡媒介的作用下,能實現多種文化信息的快速獲取,是實現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途徑。通過完善育人平臺、創新教育模式以及優化文化內容等措施的實行,可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在思政教育上的積極作用,進而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志勇,陳富奮.運用社交媒體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8):52-53.
[2]高振洋.微信朋友圈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6(1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