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保華 劉維忠
摘要:新疆沙漠化現象較為普遍,可治理沙漠化面積較大,傳統的沙漠化治理方式并不能有效解決沙漠化現象,而基于沙漠化本身的沙漠化產業發展則成為新疆沙漠化治理的重要方式。文章從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個方面分析新疆且末縣的沙漠化成因,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對且末縣自然環境、地方經濟和農業生產的影響。通過分析發現:且末縣沙漠化擴張增加了且末縣生態環境建設的難度:并且沙漠化對且末縣的地方經濟影響呈現出兩面性,一方面對且末縣經濟發展形成較大制約,傳統的沙漠化治理方式無法有效遏制沙漠化的蔓延,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且末縣沙漠化土地發展沙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提高經濟增長活力,但這是個長期過程:且末縣沙漠化的逐年惡化,導致土壤肥力流失嚴重,對農業生產做成了嚴重影響。因此,新疆且末縣的沙漠化治理需要和沙產業發展協同進行。
關鍵詞:沙漠化:現狀:成因:且末縣
且末縣四面環沙,生活在大漠深處的且末縣各族人民為了生存,為了保衛家園,從1978年開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以來,且末縣大力開展沙漠化治理建設,在農區內部積極營造農田防護林和鄉村居民點綠化工作,林業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改變且末綠洲環境,1998年初且末縣成立了防風治沙工作站,大力開展河東、河西防風治沙工程,構筑一道環抱縣城的綠色屏障。
一、且末縣沙漠化現狀
且末縣將發展沙生產業作為沙漠化治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2003年且末在河東治沙基地試種管花肉蓯蓉500畝獲得成功。目前且末縣大蕓種植面積已達到2600畝,為進一步開發沙產業奠定了基礎。從2011年起,且末縣又引進沙柳、花棒、沙杞、沙漠玫瑰等沙生經濟植物進行引種馴化。同時,在沙漠中試種酸棗、打瓜1200畝,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當年收益10余萬元,為探索沙產業開發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逐步實現“以生態產業養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且末縣通過生態工程建設進行沙漠化治理,其中河東防風治沙生態工程于1998年開始建設實施,全部采用滴灌節水技術,至2015年共計完成工程化造治沙造林三十萬畝。且末縣通過防沙治沙工程建設,提高了且末縣對風沙的抵御能力,并使周邊的生態系統得以改善,對且末縣綜合治理沙漠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且末縣在治理沙漠化的同時,轉變了發展思路,從2003年開始進行肉蓯蓉的套種,并獲得了極大成功,并探索出了一條沙漠化治理和沙產業發展相結合的重要方式。
二、且末縣沙漠化的成因分析
且末位于塔里木盆地東南緣,昆侖山、阿爾金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部。且末縣總面積14.025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積5.38萬平方公里,占且末縣總面積的38.4%,綠洲面積僅有5945.1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2%,四周被沙漠戈壁環抱。因且末縣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風沙頻繁、極度干旱,尤其是在東北優勢風的作用下,塔克拉瑪干沙漠豐富的沙源每年以20~30米的速度向西南方向推移,嚴重威脅著且末綠洲。
(一)自然因素
且末綠洲四周環沙,縣域農區平均氣溫10.5度,極端最低溫度-27.3度,極端最高溫度41.6度:年均浮塵天氣164天左右,沙塵暴天氣17天左右,氣候極端惡劣。受大風沙、干熱風影響,每年新栽植的防沙治沙樹種成活率低,且末縣現有5萬畝治沙工程,每畝每年管護資金300元,每年需投入1500萬元左右,后期管護費用大,鞏固成果難度大。且末縣年均降水量較低,只有不到20毫米,但是干熱風持續時間較長,從歷史上來看,其風力等級最大可以達到八級,并且持續時間接近40天,其它一些極端天氣,如沙暴天氣最多能夠達到二十一天,并且其浮塵天氣數量接近200天左右。且末縣屬于干旱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間較長,年輻射量在沒立方厘米上接近120千卡。因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使且末縣沙漠化形勢非常嚴峻,沙漠化擴展和治理均成為且末縣面臨的重要課題。
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年來且末縣的天氣以多云為主,有雨水的天氣較少,因此,常年的降雨稀少加劇了且末縣沙漠化形勢,從五年來的統計數據來看,且末縣的雨雪天氣稀少,常規降雨量無法滿足且末縣對雨水的需求,而沙塵天氣較多,加劇了且末縣的沙漠化程度。
從表2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來的風力等級主要集中于4級以下,雖然偶有極端天氣的發生,但多數情況下,風力等級并不極端,但是在干旱少雨的且末縣,風力加劇了水分增發,對且末縣沙漠化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
(二)人為因素
在2000年左右,且末縣農業生產方式過于落后,農民對當地的沙漠植被認識不足,為了個人競技利益,亂挖亂采,導致當地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在且末縣引進沙產業,通過沙產業發展增加當地農民收入,通過沙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當地農戶對沙漠植被的保護意識。因此,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導致且末縣沙漠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從歷史數據來看,我國近百年來的現代沙漠化土地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占到50%以上,并且由于過度農墾所形成的占23.3%,過度放牧所形成的占29.4%,過度樵采所形成的占32.4%。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沙漠化,其本質主要表現為:一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斷索取。主要包括人類活動對土地植被的破壞以及水資源不合理利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廣度和深度越來越高,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過程和再生能力。
三、沙漠化對各方面的影響
(一)且末縣沙漠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沙漠化擴張阻礙了且末縣生態建設成效的取得。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和沙區人民群眾與沙漠化進行著不懈的斗爭。近幾年來,且末縣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在治沙上采取綜合治理的方式,通過建立封禁保護區、退耕還草、建立生態防護林等方式組織沙漠化擴張,而最具有成效的在于沙漠產業的發展,在發展沙漠產業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遏制沙漠化土地的擴張,使原本迅速擴張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改善,不僅如此,在現有基礎上的沙產業發展給當地居民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沙漠化擴張使且末縣生態建設成效大打折扣,且末縣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建成了面積達30萬畝的防風治沙林帶,該林帶主要以經濟作物為主,但是沙漠化的推進使該防風治沙林帶的經濟效益減少。而其它具有相同效果的沙漠化防治措施面臨著相同的境況。
沙漠化擴張增加了且末縣生態環境建設的難度。且末縣生態環境較差,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其行政區域內主要以干旱和半干旱區域為主,年降水量多數在20mm以下,地下水資源也相對匱乏,水資源匱乏和沙漠化發展互相促進,使且末縣具有西部地區生態系統的典型特點,其特點主要呈現出土壤、植被以及生態系統較易遭到破壞,但是修復難度極大,再加上且末縣緯度較高、水熱條件不足,導致植被群落生長繁衍受到限制,在加上土地含沙量較大,風力較為持續,這些都為且末縣沙漠化奠定了條件。
由于且末縣的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經濟發展進程呈現出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對天然資源的過度開展,對生態植被的破壞,均是誘發沙漠哈的重要因素。而沙漠化的發展和當地獨特的生態氣候形成惡性循環,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貧困加劇等加劇了且末縣沙漠化治理的難度,并對且末縣的招商引資環境形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二)且末縣沙漠化對地方經濟的影響
沙漠化對且末縣的地方經濟影響呈現出兩面性。一方面對且末縣經濟發展形成較大制約,傳統的沙漠化治理方式無法有效遏制沙漠化的蔓延,更無法調動各方積極性,并且僅憑植樹造林無法產生合適的經濟效益,在沙漠化擴張迅速阻礙地方經濟發展,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條件下,傳統的植樹造林方式所形成的生態效益也較差,因此,且末縣的經濟發展受沙漠化制約作用較強;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且末縣沙漠化土地發展沙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提高經濟增長活力,但這是個長期過程,沙漠產業發展需要大量而又長期的資金投入,并且該投入所針對的對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對且末縣經濟的長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會大量減少地方GDP規模,其原因在于沙漠產業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有極大可能占用投入到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資金,而這種擠出效應會對當地GDP規模造成較大影響,在政績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且末縣沙漠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且末縣沙漠化的逐年惡化,導致土壤肥力流失嚴重,對農業生產做成了嚴重影響。一方面沙漠化導致且末縣的農業用地土壤肥力下降,在可耕種土地稀缺的情況下,沙漠化的發展對且末縣的農業生產起到了較強的制約作用,對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較強的限制:另一方面,且末縣極端天氣的發生往往集中于每年農業生產的播種階段,對種子和施肥產生了巨大影響,導致農業生產遭受巨大損失,在災害較重的年份,則需要重復補種,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