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富
摘要:當前,差異化教學,以其關懷每個學生的人文情懷、 教育公平精神,以及人本教育理念,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之一,中職教育順應這一趨勢,需要把握中職差異教學的生成邏輯,增強自覺性;了解實施差異教學的困境,明晰努力方向;以信息化平臺建設為基礎,助力差異分析,重視差異發展,實施差異教學。
關鍵詞:差異化教學;藥物分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03C-0023-04
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 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1]自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召開世界差異化教育會議以來,差異化教學,正以其關懷每個學生的人文情懷、 教育公平精神,以及讓每個學生獲得最適合自己特點發展的教育理念,迅速成為全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之一。[2]中等職業教育順應這一發展潮流,需要結合中職教育自身特點,對差異教學的生成邏輯、實施困境及發展方向進行系統思考與探索,方能有所突破。
一、中職差異教學的生成邏輯
法國著名人類學專家斯特勞斯說:“如果他不知道來自何處,那就沒有人知道他去向何方。”對于差異教學,人們只有了解它的生成邏輯,才能提高對差異教學的價值認同,提高實施差異教學的自覺性。
(一)尊重差異是職業教育的本義
黃炎培先生早在1917年創建中華職業教育社之初就提出:“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名曰職業教育”[3];職業教育目的是: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他把“謀個性之發展”放在職業教育四大目的的首位。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也指出:“教育應進一步面向外部世界,并應使每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在校學習情況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4]由此,可以說:尊重差異是職業教育的本義。
(二)差異教學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傳承
“因材施教”是公認的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思想之一,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宋代朱熹在《論語注》中總結孔子一生“施教”思想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差異教學與因材施教都是以學生的起點作為教育的依據,使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學有進步,體現了人文關懷。但因材施教是在傳統個別化教學條件下產生的一種教學思想和原則,從施教的“施”字可以看出,其體現了以教為中心的思想。而差異教學是立足班集體教學,側重于面,突出學生整體,在整體中照顧差異,關注的則是“教如何更好的為學服務”,更多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差異教學的實質是因材施教教學思想傳承與發展。
(三)差異教學是中職教育的現實呼喚
中職的學生起點低、差異大,學生學習需求不同、發展方向多樣,傳統的教學模式,統一性有余,個性化不足,未能充分關注與照顧學生的基礎差異,致使不少基礎較差的學生厭學問題突出,有的不久就成為流生,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也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發展,缺乏向上的動力,這不僅影響了中職教育的成效,而且動搖學生繼續學習的信心,影響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資料顯示,“學生是否喜歡上學,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校能否持續地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那一種愉悅感[5],”差異教學就是“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那一種愉悅感”,從而解決中職學生厭學問題,讓學生能學、樂學。
(四)差異教學是中職學校落實職教發展國家方略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要教好每個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系統培養、多樣成才。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職教提出,“要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展、人人皆可成才等科學教育理念,差異教學是中職學校貫徹落實上述大政方針的客觀要求。
(五)差異教學是中職教育順應職教發展大勢的選擇
自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漢城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全民職業教育”的口號以來,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開始關注“面向人人”,逐漸融入終身教育體系,其明顯特點是職業教育不再被看作是終結性教育,而是一種階段性教育;2012年,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上海會議,在其會議公報《上海共識》中再次強調:職業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學技終身”的教育。面向人人,學技終身已成為未來中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差異教學就是中職教育應對這一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
二、中職差異教學的實施困境
雖然國內外職業教育很早就開展了差異教學的探索與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始終未能大面積推廣實施,究其原因,除了對差異教學的動因缺乏足夠的認識,缺乏內動力外,下列因素是主要的。
(一)差異診斷比較困難,差異教學缺乏基礎
由于中職教育的快速發展,班級人數相對較多,學生的基礎差異也比較大,教師對學生的差異的測查與診斷缺乏有效手段與方法,要掌握學生差異,無形中增加數倍工作量,這使大多數教師望而生畏。
(二)差異發展機制未完善,差異發展難落實
大多數中職校由于受辦學規模、條件、師資等方面的限制,在學生專業選擇,專業轉換,課程選擇上沒有多少自主選擇的空間,沒有建立適合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專業選擇,專業轉換機制與彈性課程體系;沒有建立張揚學生個性的各類興趣小組、社團組織等學生差異發展難以落實。
(三)差異教學資源缺乏,差異教學難推進
由于教學觀念、辦學條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與差異教學相匹配的信息化手段、系統與相對應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嚴重缺乏,客觀上使差異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加之教師工作量大,根本無暇顧及學生差異,更不用說,開展差異教學。
(四)考核引領機制缺失,差異教學難深入
由于教育主管部門對中職校考核的興奮點與關注點往往是一些顯性的指標如:各級技能大賽成績、對口高考成績等,而沒有從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與人文情懷、 教育公平的視角關注差異教學,使得各學校對教師的考核缺乏有效引領,需要傾注精力、情感的差異教學缺乏有效推動。
三、中職差異教學的實踐突破
針對差異教學的上述問題,人們需要以系統思考的思想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支撐,整體設計,協同推進,方能取得實踐突破。
(一)建立差異分析系統,幫助教師診斷學生差異
1.建立學生差異分析系統,診斷學生基礎差異。長期以來,學生的差異診斷,工作量大,操作困難,成為影響差異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學生基礎差異分析系統(包含學生入學文化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興趣、愛好特長等基本數據及初中主要文化基礎課的模擬測試系統二部分),能夠使學生基礎差異數據化。學校在學生入學初期,通過學生基本信息數據庫,了解學生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特長及家庭背景等差異;通過應用初中文化基礎模擬測試系統,系統掌握學生在主要文化基礎上的差異數據,便于教師分析、梳理、掌握與應用學生差異。
2.建立學生自適應學習系統,掌握學生學習過程的差異。掌握學生基礎的差異為差異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為使差異教學持續深入開展,教師需要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上的差異。學校通過建立核心、骨干課程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建立核心骨干課程的學生自適應學習平臺與測評系統,通過該系統廣泛應用,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相關數據,每位同學在那些知識點、那些方面的應用、投入多少時間等在系統中自動生成,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對這些學生學習過程的相關數據,進行分類、整理與應用,便于并開展有針對性地指導。
(二)完善多重選擇機制,促進學生多樣化發展
1.建立信息技術支撐的專業選擇、轉換動態調整機制,滿足學生多樣發展需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差異,建立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專業選擇、轉換機制,使專業選擇更便捷,更具針對性。首先,學校通過該系統網絡平臺,幫助初三學生開展職業啟蒙教育,使他們進校前就初步了解相關專業概況,初步確立專業意向,有效避免因職業啟蒙教育的缺失,專業選擇盲目性;其次,通過該系統,便于相關初三學生及家長,及時掌握與他們意向相關專業的招生情況、其他學生填報、報名該專業的相關信息數據,便于讓學生或家長,對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及時確定或調整自己專業方向;第三,學校通過該系統,教師可根據學生申請,結合學生的基礎差異及學習過程特點等大數據分析,允許學生在第三學期結束前轉換專業,或選修與興趣、愛好、特長相關的第二專業,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
2.建立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彈性課程體系,適應學生差異需要。“在中等教育階段使課程結構多樣化,進一步重視教學內容和為職業生活做準備,這些都應是任何改革追求的目標”。針對中職學生起點低、差異大的現狀,中職學校在課程建設上,要建立彈性課程體系,體現多樣性和選擇性。各專業在明確必修課程的基礎上,設置多樣化的選修課程,給學生廣泛的選擇空間。為使課程選擇更具可操作性,學校可通過建成網上自主選課和動態管理系統,便于學生與家長在充分了解各專業選修課程設置的特點及開設情況后,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自主選課,提高選課的科學性;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該系統平臺,及時了解學生對自己開設選修課程的選課情況、學習情況及評價反饋,并根據相應數據分析,及時調整、改進與完善選修課程;學校還可通過該系統的相關數據分析,對各專業開設的選修課程進行考核,優勝劣汰。
3.建立興趣小組網絡系統,張揚學生的個性特長。學校通過建立興趣小組網絡平臺與空間,使興趣小組及社團建設突破專業、年級、班級等方面的限制,讓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來選擇,避免傳統方式上的班主任與任課老師選拔與指定,使學生興趣小組與社團建設更具廣泛性,學生人人有機會,個個能參與;通過該系統的廣泛應用,使興趣小組與社團活動,做到實體活動與虛擬仿真相結合,從而使興趣小組的活動、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更具便捷性與有效性;通過該系統的網絡學習、交流、活動及考核的相關數據分析,指導教師能及時發現每位學生的特長與優勢,從而,有針對性指導。
4.建立學生成長數據庫,助力職業指導個性化。中職學校通過建立學生成長數據庫,不斷完善每位學生成長與職業素養相關的大數據,研究蘊含其中的關聯性,以系統的大數據“導航”學生專業成長,“預測”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趨勢,為學生個性化就業指導提供更加客觀、科學、準確的數據、技術和模型支撐,從而,使學校職業指導教育更科學、有效,更具針對性。
5.建立畢業生服務平臺,助力學生“學技終身”。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大會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學技終身的教育”。學校通過.建立畢業生服務平臺,完善對畢業生的跟蹤服務,通過及時的交流、溝通,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幫扶;通過與畢業生的合作、交流,收集畢業生相關數據信息,便于深化專業與課程的改革;第三,通過該平臺,以專業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專業發展、升級為主線,以視頻、幕課、微課等網絡學習課程為主要呈現形式,為畢業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提供服務,同時,增強畢業生歸屬感,擴大學校與專業的影響力。
(三)建立信息支持系統,助力差異教學開展
1.應用網絡學習空間,助力差異教學。2016年6月,教育部頒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學生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依托網絡學習空間逐步實現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優化教學模式”。網絡學習空間的廣泛應用,是未來優化教學模式的應然選擇,通過網絡學習空間,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實時掌握學生學習差異,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從而助力差異教學的開展。
2.建立自適應課程系統,助力差異教學。中職學校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建設,建立與完善學生自適應課程學習系統。系統中包含主要專業核心課程學習所需要的相關學習視頻、習題練習與相應測試;學生可根據教師的指導,自主選擇學習目標、任務,自主完成相關學習與測試,系統會自動生成學習過程的相關數據并給出相應指導意見,學生能根據意見自我改正完善、提高;教師根據系統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與輔導,從而實現學習目標自主化,學習路徑多樣化,學習指導個性化。
(四)完善差異教學考核,引領差異教學的深入開展
1.教育主管部門明晰差異教學要求,引領學校廣泛參與。職業學校的教育主管部門從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大政方針的戰略高度,明確中職學校開展差異教學的必要性,強化實施差異教學的督查、管理與考核,并緊密結合中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對學校學額鞏固穩定性與學生發展多樣性等差異教學相關指標進行系統監控與考核,引領中職學校對關注差異教學的關注
2.中職學校完善差異教學考核細則,引領教師廣泛參與。學校通過建立差異教學管理考核系統,讓差異教學的過程數據化,如教學、管理過程關注學生的參與率、有效益(學有所用)、有效果(學有所成),突出學額鞏固率、學業提升率, 教師的親和力、感染力、影響力及學生、家長對教師的滿意率等,讓差異教學的數據印證教師的教育與教學的成效與過程,并以此作為教師業務考核與工作考核的重要方面。以教學考核機制的完善,引領差異教學的深入開展。
“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是習近平主席對職業教育的期望與要求,以差異教學的有效開展,善待每位學生,助力每位學生的有效發展,正是踐行這一要求應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黃瑩.英國差異化教學政策及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丹尼爾·T·威林厄姆.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陳錢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