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國新理念作文教學觀摩活動中,王崧舟老師的詩意作文第一課--《親情測試》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一課,王崧舟老師一投石,在學生心中激蕩起親情的千層浪。王崧舟老師充分挖掘了學生情感,并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將其"語文化"地表達出來。本文就《親情測試》一課進行淺析,并簡要談談該課的不足。
關鍵詞:王崧舟;親情測試;寫作
一、前言
王崧舟老師以堅實的文學素養、親切開放的課堂風格和獨具匠心的課堂模式形成了他獨特的教育風格。《親情測試》是一堂關于親情的寫作課,教學步驟如下:第一部分,憶,擦亮五個名字的圣潔之光。第二部分,劃,體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第三部分,寫,傾聽自己最隱秘的心靈之聲。第四部分,悟,點亮習焉不察的成長之思。 王崧舟老師讓同學們在本子上鄭重的寫下世界上最愛的五個人,再讓同學們自主選擇逐次劃掉本子上寫的人,直至全部劃完。同學們在艱難的選擇中淚水漣漣,深切的體會到親人連心的錐心之痛。同學們在課堂中增強了對親情的感悟,也凝練了感情詞匯及其寫作表達。但筆者仍認為有不足之處,下面筆者就對王崧舟老師《親情測試》這一課的長處和不足進行淺要論析。
二、《親情測試》分析
(一)挖掘心靈的教育
王崧舟老師通過同學自主選擇,模擬最愛的人(基本上是親人)一個個離開身邊的“親情測試”,讓同學們在選擇的同時深切思考自己與親人之間愛與摩擦相互交纏的關系。這時,同學們便有意識地思索起生活中那些看似自然、毫不起眼的愛的表達。課堂上必須逐一選擇讓一位親人離開的要求,讓同學們深刻地感受到這些平常的愛的珍貴。
在劃掉第一位“五位世界上最愛的人”時,就有同學掉下了眼淚。在王老師要求劃掉最后一個“世界上最愛的人”時,全班同學都泣不成聲了。我們可以感受到“親情測試”這種方法對挖掘孩子們內心情感的效果,深刻且真實。可以說王崧舟老師的教育方法正是“挖掘心靈的教育”。
(二)真情實感的寫作
在“挖掘心靈的教育”教育方法打開感情的大閥門以后,孩子們對于“親情”便有事可寫,有細節可寫。這些都不是虛假的事例和矯揉造作的杜撰。我特此指出的原因是,正如我們所知,現在許多小學生的作文都已陷入“模式化”。寫親情必有“半夜起床為我蓋被子”、“發高燒時背我上醫院”“生病時守在我身邊焦頭爛額”……,寫美德必有“扶老奶奶過馬路”“拾金不昧”“見義勇為”……,但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都不是發自同學們的真情實感,甚至許多事件都是出自對“慣常寫作模式”的模擬和自我杜撰。我們在讀學生寫的這樣的文章時也能切實地感受到感情的空虛和文字的乏味。而王崧舟老師的“親情測驗”確確實實讓同學們想起來自己生活中與親人關于愛的、關于爭吵的點滴。課堂上同學們在回答問題時也真實的表達:“我劃去了奶奶。但是我覺得奶奶還是愛我的。雖然說接觸少了一點。但是每次我回他們家的時候,她總是會給我拿好吃的,或是買一些好看的衣服之類的。給我物質上還有生活中的關愛。但在剩下四個里抉擇,我只好選擇了這個。” 同學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必定想到了每次奶奶給她好吃的或是新衣服時的音容笑貌,奶奶說話的語氣和神態。同學們這樣樸實、真切的表達讓聽者也十分動容。同學們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寫進文本,情節不一定“轟轟烈烈”,但卻可以深切的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也讓同學們感受到寫作不僅只是考試的必過關卡,同時也具有書寫真實生活、表達真實感情的巨大魅力。
(三)詩意語詞的凝練
《親情測試》里,王崧舟老師特別注意鍛煉了同學們抒發感受的語詞和句子表達,做到了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王崧舟老師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當你懷揣絕望之情的時候,孩子,你再看看你的那支筆,那還是一支筆嗎?那只筆仿佛變成了什么?”學生回答:“這是刀。”師:“變成了一把把的刀。筆變成了刀。一把鋒利的刀,這把刀在挽著你心頭的肉啊。” 王崧舟老師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同學們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得更為有力、準確。他教會學生如何用語言營造畫面感,并給讀者帶來感官刺激,也給人帶來語言凝練精致的美感享受。
在課堂中,王崧舟老師及時的讓同學們寫下剛才發生的事,“當你面對這五個最愛的人的時候,當你一次又一次地將他們劃去的時候,你的手、你的筆,仿佛?當最后兩位被你劃去的一剎那,你腦海里邊冒出的又是怎樣的畫面?一段怎樣的故事?” 及時的練習達到語言訓練、作文訓練的效果。稍后,王崧舟老師讓同學當堂展示自己的文章,同學間相互借鑒,形成良好的語詞切磋、語句鍛煉的學習氛圍。在同學與同學相同情感表達的對比中,同學們更能發現自己寫作的不足,提高得也更快。
(四)《親情測試》的不足
其一,方法的殘忍。
《親情測試》歷來被人詬病最多的是“太過殘忍”,筆者也認為確有“殘忍”的成分存在。其實,這“殘忍”不光僅是對于小孩子,對于成年人來說,去“選擇”失去至親至愛的人同樣十分殘忍,一定程度上這樣的“選擇”有悖于人性。其實在課堂中王崧舟老師也說到:“你心在流血,但是你必須劃去。因為這些你最愛的人,遲早會有那么一天,會有一只殘酷的無情的命運的手,會有另外一只手,將他們從你的身邊,永遠的拿走。” 可見王崧舟老師本來的用意也是善意的:讓學生較早的面對現實,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親人,更加主動地去維系親情。可以說“親情測試”殘酷的地方有兩,一是直面自己的至愛將會離開自己的現實,二是自己對至愛做一個選擇,誰先離開自己。相信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在這種虛擬測試前,去“選擇”哪一位至愛先離開,是我們更不愿意面對的,也是更覺得悖于人性的地方。這使我想起了電影《唐山大地震》,電影中的母親必須在救兒子還是救女兒中選擇一個,無奈之下母親選擇了兒子,由此種下了幾十年母女間的心結,同樣也成為了兒子與姐姐、母親間的心結。所以,“親情測試”的兩個殘忍處,第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會碰到;第二個極少人會碰到,但絕對是存在的。由此可證明王崧舟老師“親情測試”的現實合理性。另外,“親情測試”雖然殘忍,但不能否認的是,殘忍的方式對同學們喚醒對親情的認知有著深刻迅速的效果,也許這是正面引導很長時間也比及不上的。但殘忍仍舊是“親情測試”的不足,是取得深刻教育效果的“副作用”。
其二,正面導向的缺失
雖然大多數學生可以從“親情測試”中領悟到今后應該更加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但必須考慮的是,有些學生由于年齡小、心性不足,會陷入一段時間甚至長時間的失落中。因為在他們沒找到人生目標之前,“至親至愛”就是他們生活中的全部。為了避免學生陷入生命的虛無感和人生的無意義論,老師應該在 “親情測試”后進行正面的引導。比如:老師知道同學們現在心里都不好受,但是人會老去、親人會離開,這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現在的我們只有更加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感謝親人無私的付出,常懷愛與感恩之心與親人相處,才不會留有遺憾。同學們不必難過,因為我們的成長就是親人生命的延續,我們應該努力生活,讓親人以我們為傲。
從課堂上來說,王崧舟老師這方面做得不足,這重要的一環應該補上。
其三,教學方法缺乏“普試性”
“親情測試”可以說只適用于“親情”這一主題的寫作訓練,難以運用到其它主題的教學上,也是基于“親情”的在人類情感分量上的獨一無二,其它主題難以嫁接此方法。
三、結語
總的來說,王崧舟老師的“親情測試”法,“殘忍”卻有效。另外,在打開學生關于親情感悟的“閥門”后,學生對其它情感的體悟也會更加細致深刻,“親情測試”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更加關注到,日常生活的細微處、人類情感的細膩處。同時在寫作方面,也提升了學生收集素材和運用素材的能力。再一方面,也許在“親情測試”一課后,學生的心理年齡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陸霞. 王崧舟《親情測試》課堂實錄[J]. 語文教學通訊,2007,(01):16-20+54.
[2] 莫先武. 小學寫作教學的專業審查與知識革新——從《親情測試》課例說開去[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7,33(02):51-55.
作者簡介:
姓名:王利平 出生年月:1997.11 籍貫:四川瀘州 性別:女 民族:漢 學歷:重慶師范大學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