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留見
摘 要:農村教育倍受社會廣泛關注。今天,作為一名教師,我感到無比榮幸,我珍惜這樣一次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在親歷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大家相互學習交流中,我感悟到了育人者責任的厚重。
關鍵詞:感悟;教書育人;尊重學生;育人者責任
我是一個農村普通的老師,從教幾十年,沒有出色的政績,更沒有淵博的常識,可酷愛這三尺講臺,最近我腦海里思考一個念頭:“教育學生就需要給他們樹立一個遠大的奮斗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潛能。”為了能讓自己的教學取得理想的結果,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很多老師也是煞費苦心,給孩子們樹立了各種各樣的奮斗目標:“你要好好學習,將來上北大清華。”“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科學家”。可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們的這些遠大目標并沒有對學生起到應有的激勵作用,學生也沒有明顯的進步,面對這一結果,我們老師也總是一臉疑惑,自己如此細致地規劃,為什么就得不到“理想的結果”呢?直到最近偶然讀到一篇短文才幡然醒悟。
短文大意為:貝欠納是法國著名的作家,在法國影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研究了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一個這樣的題目:如果盧浮宮失火了,情況緊急,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結果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回答中,貝欠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讀罷這則故事,我深受觸動:“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育
一、育人者要正視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現在班級的學生少則三四十名,多到五六十名,他們基礎參差不齊,成績差別很大,學習方法、習慣、愛好、特長各不相同,認識接受能力也差異明顯,在現實教學過程中讓所有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邁著相同的步伐前進,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育人者要加強反饋與控制,及時給予學生必要、恰當的幫助或指導。學生畢竟是學生,能力、素質都還欠缺。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將學生置于“最近發展區”便不管不顧,肯定不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甚至會陷入“放羊式”教學的尷尬境地。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必須深諳“放風箏”的道理,既要讓學生能自由飛翔,又要始終有根無形的線牽著他們。這就要求我們育人者要對學生的學習做好必要的督促和檢查工件,要能時刻準確地掌握其學習進步與成長的信息,對偏離目標的行為要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當學生由于主觀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時,要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不同平臺層面上得到更好發展成長!
三、育人者要準確把握“最近發展區”,為每個學生制訂具體、恰當而非高不可攀的目標。心理教育學家給果基茨的研究揭示: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能起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要確定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好“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育人實踐中我們必須要準確把握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自己的育人目標應精準地設置在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成長平臺”(就像樹上的蘋果那樣,你站在樹下是摘不到的,但只要跳起來就能“夠得著”“摘得到”)內,這才是適宜的、恰當的。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層面上發揮學習能動性,不斷奔向新的起點。何償不是這個道理嗎?給孩子確立的奮斗目標不是應該是越遠大越有效,只有距離學生最近的、跳起來就能夠到的目標才是最佳的。因為如果目標過高,就難以實現。這樣容易讓學生產生恐懼的心理或者真實性回避,目標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激勵作用,這是有違我們的教育初衷的。育人者難道不應從以上的故事中警醒嗎?
四、育人者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低起點,緩坡度,讓潛能生能吃得下,摸得著。讓尖子生能吃得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賦予每個學生創造性要通過“最佳的——是最近”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來促進學生的創造能力,把學生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這就是最近發展區的引導作用。傳統的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傳習性教學,將無助于人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如果方式不對或不恰當,也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因此,必須改變過去的一些高標準,高要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做法。讓學生一提到學習就望而生畏,感到頭痛。不能整天把學生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堅持以“最佳的——是最近”的學習方法,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和鼓勵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潛能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作為一個初學者,育人者不能以過高的標準而要求他們,讓他們在體驗.探究.合作的框架下自主學習,才能培養他們的學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