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濤
摘要:個體輔導過程中接待的學生、家長因為孩子們青春期“戀愛”問題苦惱,經過調查,依據政策規定,嘗試以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與學生談“愛”,引導初中學生以比較好的方式處理異性交往的問題。一.本次心理團體輔導活動的起因。二.活動準備過程。三.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引領。四.學生對此次輔導活動的反饋。五.關于本次活動的后續思考。
關鍵詞:戀愛;客觀;坦誠;準備;引導
一、本次心理團體輔導活動的起因
在進行學生個體心理輔導工作中,接待過的來訪學生中有較大的比例與“戀愛”有關系;也接待過因為自己家孩子涉及到“戀愛”而來尋找方法的家長。初中生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家長、老師對此避而不談不僅對孩子沒有幫助,還可能封鎖了孩子與成人之間相關的溝通交流,家長、老師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更不能給予孩子們及時有效地幫助。如何與孩子們談“戀愛”這個話題確實是擺在家長、教師面前的一個問題。談什么、怎么談,可以有比較好的效果,是一個技術活兒。因此,我嘗試著在初二年級進行了一次相關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男生女生花季同行》,試著與學生們坦誠的談“戀愛”這個話題。
二、活動準備過程
(一)在設計活動之前,首先對學生們進行了問卷調查
問卷內容及調查情況如下。
請如實填寫,在適合你的項目里面畫“√”。總人數:136人。
做調查問卷時,和學生們說計劃根據問卷情況進行一次相關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調查結束,設計活動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問:“老師,您說的那個跟問卷調查有關的輔導活動咱們什么時候上啊?”從而可見,學生們很期待與異性交往相關的輔導活動。
(二)查閱資料,搭建活動框架,完善細節
接下來要搭建活動框架:確定活動的主題,設定目標,構思具體的活動內容。
政策依據《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包括幫助學生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中小學性健康教育大綱(討論稿)》中,中學各學段具體性健康教育內容包含“學習兩性交往方式,初步建立益于個人發展的性價值觀。”
既要涉及到學生們的關注點“異性交往”還不能簡單說教,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15年5月版《心理健康教育》給予我很大幫助,確定了主要內容:男女生如何友好相處,如何面對“異性吸引”這種現象。
上網搜索相關的材料,選取自己認為適宜的放在活動設計中。
(三)教師的心理準備
對于“戀愛”這個話題學生本就敏感,在課堂上與學生談“戀愛”的話題,極度需要教師的引導能力,對教師的要求比其它內容的活動要多一些。
教師要客觀、科學的看待“戀愛”這件事。初中時期的“異性引力”是客觀、事實存在的,是生命成長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教師的科學觀點,坦然的態度,能夠感染到學生。
教師要以發展的視野看待。如何好好的“愛自己、愛他人”是人的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追其根源與“愛的需求”有關。兩性關系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一種關系,處理好這種關系可以極大提高個人生活的愉悅程度。“愛”的能力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在初中階段,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處理這方面的事情,有助于學生有效的,較好的處理相關問題,也能幫助學生學習尊重的“愛”。
教師的真誠、坦然、淡定很重要。異性相處這個話題,學生們感興趣,也很敏感。所以,教師的真誠、坦然、淡定是活動過程中的錨,起著穩定作用,能夠影響學生的行為反應。
(四)重點難點及解決策略
1.活動重點及策略
活動重點:學會與異性同學正常交往,從交往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策略:通過活動《湊錢數》《找優點》結合平時的相處感受,思考總結。通過這兩個活動,引導學生發現男生、女生的獨特優勢和共同優勢,也為后面難點處理做鋪墊。
2.活動難點及策略
活動難點:理解異性友誼與愛情的區別,學會把握異性交往的尺度。
策略:(1)通過《故事續寫》,同學討論、分享。(2)看視頻《媽媽的回答》,了解學習。這是本次活動中敏感的部分。所以,以文字、視頻的輔助處理。活動前印好相關材料,活動過程中發給學生。
故事續寫內容如下:請閱讀《樂樂的日記》,并給故事續上結尾。
今年我當選了班長,昨天我和宣傳委員夢夢一起出“板報”。我發現她真行,能寫能畫,使得開始還犯愁的我一下子輕松了很多。
前一段時間,我和夢夢一起組織了班里的班會、運動會、合唱比賽,我發現她活潑開朗、多才多藝,我管理班級真是少不了她。不知是不是我們總在一起的原因,班里很多同學說我們是情侶。我也說不清自己對她的感覺,就是覺得她的笑容很吸引我。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上她了。
昨天,我大膽的給夢夢寫了個字條,上面說:“夢夢,我喜歡你。你對我呢?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嗎?”今天,……
任務: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故事接下來的情節發展,續寫本組的故事結尾。各組在班內展示班組的續寫情節,說明結尾設計的原因。
學生分組討論續寫,有助于學生們之間的辨析,增強同伴引導效果。
視頻《媽媽的話》,是教師根據網絡上一份受很多人稱贊的家長寫給孩子談感情的信,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以媽媽對女兒的口吻講的。首先寫好信的內容,經過多次修改措辭,使之盡善盡好,然后做成溫馨、美麗的PPT,錄制成微課,鏈接在活動課的課件中。
三、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引領。
在活動進行到《故事續寫》的時候,學生續寫的內容主要是:以學習重要為原因的委婉拒接;和家長交流尋求幫助;和老師交流,請幫忙老師做工作;冷處理(不回復,不搭理);依然如故(當沒發生)等。有兩種續寫,引得班里同學發笑,老師開始也笑了,然后快速反應過來。一種是:我也喜歡你,咱們愉快的在一起吧。另一種是:直接問“你有房嗎?”“有車嗎?”“有錢生活嗎?”這兩種續寫非常真實,雖然引人發笑,卻正是這次活動中的火花。老師對著兩種續寫,跟進提問:“在一起以后怎樣呢?”學生想了想說:“答應下來,然后看發展。”老師繼續問:“看什么發展?”學生:“上高中,上大學,工作。如果還適合,就可以結婚,不適合就分手。”老師:“你說的適合是什么?”學生“就是學歷、能力相當,在一起愉快。”老師:“什么是不合適呢?”學生想了想:“學歷比我低,賺錢比我少,說話說不到一起。”老師:“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能力匹配,勢均力敵。”學生:“對對對,就是這個意思。”老師:“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成長跟不上對方的成長,對方會不會離開你?”學生想了想:“離開的可能性比較高吧。”老師對全體學生說:“大家想想:答應下來,愉快的在一起,真的就愉快嗎?”學生們面面相覷,笑著搖頭。對續寫現實提問的跟進是這樣的:“為什么問有沒有房子、車子、能不能賺錢?”學生:“生活需要有房子住,外出有車開,有錢花。”老師:“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你有負擔我們生活的能力嗎?”學生:“是。”老師:“故事里的樂樂有這個能力嗎?”學生:“沒有。”老師:“現在的你們有這個能力嗎?”學生:“沒有。”老師向全體學生說:“我們看到,要保證自己和自己愛的人有好的生活,責任、能力是很重要的要求。你們現在怎么辦呢?”學生們紛紛說:“還是好好學習,長本事吧。”
結合學生們的續寫,此處教師的點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同學們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了‘愛情對個人的能力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這種能力現在的大家還不具有。所以,大家要不斷地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對以后的‘愛情會有很大的幫助。同學們續寫的真實,處理方法的很好。現在,我們聽聽媽媽是怎么看這件事的。”然后,播放視頻《媽媽的回答》,進一步引導學生客觀看待這種事情,更好的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坦然的面對青春期的情感萌動。
心理活動課實施過程中學生出現各種反應實屬正常。學生們在心理活動課中展露真實的自己是教師所希望的,但有時也會使教師感到猝不及防,而這些猝不及防的時刻,很多時候是教師渴求但難以出現的情景,也正是能夠深入學生內心,給予學生非常好的引導的引子,是一次團體輔導活動中的閃光之處。所以,教師不斷地豐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識、能力,提高自己把握課堂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學生對此次輔導活動的反饋。
學生們在活動中的積極踴躍,可以看出對本次活動的興趣很高。有一些學生開始有些羞澀,拘泥,在周圍同學影響,及教師坦然的態度,溫暖平和的語氣影響下,注意力逐漸集中在活動中。
活動結束后,學生們填寫了課后調查表,情況如下。
課后問卷,初二年級統計共157人。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本次團體輔導活動效果很好。
五、關于本次活動的后續思考
青春期的情感萌動,是客觀存在的,家長、教師遮遮掩掩的不說,并不能影響到學生的相關行為,坦然、坦誠、有技巧的與孩子們談論這個話題,可以幫助家長、教師了解孩子們的內心想法,還可以給予孩子們比較好的引導,幫助他們減少困惑,學習“愛”與“被愛”,更好的度過青春時期。
本次活動中雖然《故事續寫》設置的是如何面對他人的“求愛信”,其實通過學生們的回答,也是給予一些想給別人寫“求愛信”的學生們一些提示。一個活動,涉及到的是一個事件中兩個方面的人:寫信的人,收到信的人。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處理一些相對敏感的話題時,教師自己要脫敏,在設計活動方案時要仔細斟酌。
這次與學生們談“愛”的活動,開始時對教師是一個嘗試,活動的結果對教師是支持鼓勵。
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衛生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8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