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將中國文化納入段落翻譯這一改革后,大學生仍然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本研究調查發現,學生在中國文化的英語詞匯表達方面存在困難,同時對自身文化缺乏了解。無論是在教材、教學內容還是在課外資源方面,學生的輸入量都相當有限。若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樹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要改進教材內容,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癥;跨文化交際;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6-0079-003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Outreach” strategy,college students still have “aphasia in Chinese culture” after reforming the Chinese English Band 4-6 test into Chinese paradigm translation.This study found that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in expressing English vocabulary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ack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culture.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content or extra-curricular resources,the input of students is quite limited.To change this situation,we must establish an equal awaren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mprove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change the teaching model,and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aphasi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0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國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要“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走出去”戰略要求改變過去單向“輸入”西方文化的局面,在繼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要把文化引進來和走出去緊密相結合,形成雙向、均衡交流和互動的新格局。而在目前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的背景下,用英語作為語言工具傳播中國文化則變得尤為重要。然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夠深入,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也十分薄弱,即 “中國文化失語癥”。近年來,這一現象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紛紛著書立說探討其成因及解決辦法。
1 中國文化失語癥
失語癥(aphasia)源于醫學術語,指由于受傷或疾病引起的大腦損傷而導致思想表達能力、口語及書面語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從叢教授首次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癥)”,他發現:有些博士生有較好的基礎英語水平, 也有較高的中國文化修養, 但是一旦用英語交流中國文化時,立即呈現出“中國文化失語癥”,顯示不出來自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1]
張為民等對126 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了使用英語轉述中國特色文化話題能力的調查,結果顯示, 大多數受試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本民族文化, 即便是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還有較大部分的解釋性意譯.[2]張淑菊對政史、中文、生化和計算機四個系的八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詞匯測試,結果表明, 受試者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亟待提高。[3]肖龍福等(2010)的調查研究發現高校師生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嚴重,建議在教學大綱中細化中國文化教學內容,實施教學、評估兩手抓的策略。[4]朱桂生(2016)發現在大學英語基礎教學中缺乏對本土文化探討和傳播的足夠重視,片面理解跨文化交際,并由此導致在學生中存在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5]
國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就是要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為推動這一戰略的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通用基礎英語中要融入中國文化的教學,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進行了改革,將中國文化段落翻譯納入考查范圍,要求學生掌握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經濟與社會等的英語表達。由此,教師和學生也開始重視中國文化(英語)的學習。那么在這一系列背景和舉措下,大學生是否仍然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大學生對學習中國文化的態度如何,怎樣有效的學習中國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有何啟示?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展開了調查,并提出了解決辦法。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湖北省某高校200名本科生。其中英語專業40人,非英語專業參加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學生100人,未參加四級考試的學生60人。
2.2 研究問題
本研究將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1)大學生是否仍然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
2)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輸入狀況如何?
3)學生對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態度如何?
4)他們感興趣的學習途徑有哪些?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試卷測試、問卷形式展開調查。“試卷測試”用來檢測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包括20個詞匯翻譯題和2道問答題。試卷內容參照全國大學生英語四級考試(CET-4)翻譯話題,涉及飲食、節日、藝術、中醫、建筑和哲學等代表中國文化的內容。“調查問卷”用來調查學生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存在的困難、中國文化(英語)的輸入狀況、對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態度,以及感興趣的學習途徑等。
2.4 研究步驟
首先,對被試進行測試,采用事先編制好的試卷檢測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要求不查閱任何資料在20分鐘之內獨立完成。接著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次研究共收回測試試卷200份,調查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90份。現將統計結果進行逐一分析。
3.1 測試結果與分析
測試卷包括20道單詞翻譯題和2道問答題。20個單詞均選自四級考試內容,雖然不能全面客觀地測出學生的真實水平,但所選詞匯代表了飲食、節日習俗、藝術、中醫、建筑和哲學等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且都是常見詞匯,測試結果能從側面能反映學生的中國文化表達能力。學生的單詞翻譯題答題情況如下表1所示,其中“總體正確率”表示所有學生答對該題的比例,“考過四級學生正確率”表示在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中,答對該題的學生占這一部分學生的比例,“未考過四級學生正確率”表示在未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中,答對該題的學生占這一部分學生的比例,“英專正確率”表示英語專業學生中,答對該題的學生占這一部分學生的比例。本次調查中,所有英語專業的學生均是大一,沒有參加過四級考試。
從表1可以看出,答題正確率較高的題目為火鍋、瓷器和京劇,分別為69%、61%和61%,相對較高的是饅頭、中國結、剪紙、面子、絲綢之路、皇宮和太極拳,分別為28%、25%、25%、25%、33%、25%和36%,完全不會翻譯的是毛筆字和針灸。除此之外,將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和未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進行對比,前者的正確率明顯高于后者的題目是旗袍、中國結、剪紙、面子、絲綢之路和瓷器,而后者的正確率明顯高于前者的題目是京劇和太極拳。英語專業學生較前兩者正確率明顯較高的是火鍋、絲綢之路、瓷器、發紅包、京劇和皇宮。總體來說,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比未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正確率略高,但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比如毛筆字、中庸、發紅包、相聲和針灸等詞語完全不會翻譯。英語專業的學生比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正確率略高,同樣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比如旗袍、面子、毛筆字、中庸、儒家思想和針灸等完全不會翻譯。
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因為段落翻譯的要求,曾專門記憶過中國文化相關的英語詞匯,對于段落翻譯經常涉及的話題內容較為熟悉,相關單詞也就記得比較牢固,但正確率超過50%的僅僅只有三個(火鍋、面子、瓷器),而這些單詞幾乎都是高中的基礎詞匯,并不能表明學生在參加四級考試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有明顯提升。而英語專業的學生正確率則出現極端分化現象,由于本身的語言基礎較強,普通詞匯的正確率較高,但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詞匯如面子、中庸、儒家思想和針灸等很少在英語課堂上被討論,因此正確率極低。
另外,2道問答題要求學生向外國友人介紹春節習俗和中國飲食文化。從答題情況來看,學生的回答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1)思路比較混亂。內容有相關性,但不夠典型。學生本身就是春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直接體驗者,但一旦要求其向外國友人介紹這些文化時,卻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描述,甚至自身就對這些文化很無知,缺乏文化自覺性。2)詞匯表達能力薄弱。尤其是用英語表達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時,學生要么翻譯錯誤,要么直接用漢語代替。
通過對比英語專業學生、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和未參加四級考試的學生的總體答題情況,發現這三者有明顯的差別:1)英語專業學生較其他兩組學生語言基礎強,內容表達比較流暢,但文化特色詞匯表達能力欠缺。2)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文化特色詞匯表達稍微較強,但整體語言表達不夠流暢。這一結果是有其內在原因的。英語專業學生課堂上接觸的更多是英語國家的文化,中國文化接觸的較少(參見后面的問卷調查結果),因此中國文化詞匯的英語表達自然是比較薄弱。而參加過四級考試的學生在備考段落翻譯時往往只關注詞匯記憶和翻譯技巧,記住中國文化的英語單詞,再根據段落內容進行翻譯輸出。這種輸出因為有內容提示,學生不至于無話可說。而一旦讓學生自由輸出,他們的語言基礎比較薄弱,再加上對中國文化本身的無意識,就會出現無從表達的局面。
3.2 問卷結果與分析
調查問卷分為四個部分,分別調查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現狀、中國文化英語輸入狀況、學習中國文化(英語)的態度以及感興趣的有效學習途徑。
在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現狀部分,首先調查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11%的學生比較了解,69%的學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20%的學生不是很了解。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方面,33%的學生表示一般,67%的學生認為不好。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困難方面,75%的學生認為中國文化只可意會,難以言傳,94%的學生不知道相關英語詞匯,55%的學生對中國文化自身了解不深入。在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時,學生認為較為簡單的話題是節日和飲食,較難的話題是傳統服飾、建筑和哲學。這些調查數據也與試卷測試的結果一致。
在中國文化英語輸入狀況方面,70%的學生表示在平時的課堂上老師偶爾講授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28%的學生表示老師很少講授,而回答老師偶爾講授的學生有90%是參加過四級考試的,也就是說,由于四級考試的要求老師才講授這些表達。而英語教材中,介紹中國文化的內容不到10%。85%的學生很少關注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的網絡資源,只有25%的學生偶爾關注這些資源。
在學習中國文化(英語)的態度方面,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有必要。和外國友人交流中國文化,是他們最大的內驅力,持這一態度的占82%。其次是傳播中國文化和自身興趣的需要,各占60%。最后是外驅力四六級考試的需要,這一部分學生占45%。
在有效學習途徑方面,45%的學生表示要專門開設中國文化英語課程,39%的學生表示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29%的學生表示英語教材應加入中國文化的內容。71%的學生表示如果能有機會和外國友人面對面交流,將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綜合上述調查結果,學生在中國文化的英語詞匯表達方面存在困難,同時對自身文化缺乏了解,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無論是在教材、教學內容還是課外資源方面,學生的輸入量都相當有限。在課堂上即使有輸入,也多是為備考四六級段落翻譯服務。學生深知學習中國文化(英語)的必要性,并且大都來自內驅力。如果能有機會和外國友人交流,將所學知識發揮用武之地,他們的學習效能將充分施展出來。
4 研究啟示
在全球聯系和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快捷的大時代背景下,所有的文化互動和交流都應該是雙向和平等的。[6]一直以來,我國外語教學承擔著“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的責任,而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背景下,也應同時承擔起“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責任。外語教學是世界與中國進行雙向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將本土文化輸出,從而推動世界各個文化相互欣賞相互借鑒的新格局。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把學生浸潤在西方的文化環境中,很少講授中國英語和中國文化。事實上,中國英語并不會影響語言的地道性,它是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產生的,有一定的交際需求,不可能避而不談。同時,在當今國際交往中,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借助英語這一世界通用語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英語教學仍然只是講授西方的文化,學生必然會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就像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那樣,無論是英語專業學生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都很薄弱。
若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必須樹立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要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要改進教材內容,適當增加中國文化的英語介紹,教師也可推薦網絡資源和在線課程,從而增大學生的輸入量。要改變教學模式,不能以應試(四六級考試)為驅動,讓學生孤立地記憶中國文化英語詞匯,以至于在進行話語輸出時仍然不知該如何組織語言。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詞語來交流中國文化,甚至進行跨文化對比,學生在語言輸出的同時,還能從心底真正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要更新教學理念,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學生只有主動地參與,學習效果才能最佳。學生只有體會到學習的需求,學習動力才能更強。教師可組織學生與外教或留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體會到交際需求,或是體驗到即時成就感,或是感到自身不足,這樣都會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5 結語
“中國文化失語癥”早已有學者發現并研究過。而在國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多年來,這一現象仍然存在。就是在四六級考試改革后,也并未因為段落翻譯考查中國文化而使得學生的中國文化表達能力有明顯提升。要真正改變這一現狀,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也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全體外語人士共同作為。
【參考文獻】
[1]從叢.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增刊1): 34.
[3]張淑菊.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調查與研究[J].讀與寫雜志,2008(7):54,105.
[4]肖龍福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0(1):39-46.
[5]朱桂生.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問題研究[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6(4):325-329.
[6]許力生.跨文化交流入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