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英枝
【摘要】課程研究的路線選擇應當依據實踐取向當做最終目標。但是對于課程實踐的強調并不代表著徹底拋棄理論觀念,而是將理論觀念化作指導基礎,通過理論的引導去進行實踐操作,最終為課程研究提供服務。但是任何一條探索道路注定都不會是平坦的,針對課程進行的研究也同樣如此。本文則針對我國課程研究的現實狀況進行深入探究,提出一些應對措施的同時,期望為我國課程研究的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課程研究 路線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43-0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課程研究工作逐漸呈現百花爭艷的昌盛景象。眾多相關學者竭力去探索課程自然的、客觀的發展規律,構建課程相關的理論體系,并獲得了傲人的成績。但是在這飛速進步的背后,依舊存有著眾多的難題。例如:課程理論方面以及實踐操作方面的脫節現象仍舊存在并處于持續加深的狀態,在探究工作中過度向西方傾斜而缺少特色的本土意識,在其他學科的沖擊下迷失自我等。此上種種問題均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我國課程研究工作前進的腳步。故此,在新時代的嚴峻形勢下以及新時期的嚴格要求下,必須要發掘出一條具備適用特性的發展路線。
一、課程實踐
針對課程研究工作來說,實踐操作是其最終的研究目的,經過長期以來的科學發展充分證明,不管哪類研究工作,即便初衷目的不是以實踐為主,但是最終研究問題、路線等方面均是應用于實踐的。課程研究自身便具備極強的實踐性質,故此,課程研究的最終通向實踐操作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二、我國目前課程研究工作中的缺失
(一)價值取向方面的缺失
研究學者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進行課程研究工作中通常會攜帶主觀意識,并且工作成果也會深受自身價值觀所影響。而課程研究工作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并服務于人。人類天生便是實踐性極強的群體,重點展現在工作勞動方面、交互活動方面等。故此,課程研究的價值取向的矛頭應當直指實踐的“心臟”,達成滿足人類日漸成長的實踐需求的目標。但是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相關研究者往往會在價值取向方面迷失自我。
(二)研究過程中急功近利
心態同樣是研究工作中極為重要的影響要素。課程研究工作者擁有良好的、穩定的心態會促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同時也會使得研究成果質量得到基本保障。相反,不良的、不穩重的心態勢必會對課程研究工作產生影響。而在實際中,急功近利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是妨礙我國課程研究工作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因素之一。
三、我國目前課程研究工作的路線選擇
(一)回歸研究本身
課程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于實踐,那么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完全可以單刀直入,直面研究內在本質,回歸研究本身,并持續關注課程發展狀況及需求。課程研究的繁榮表象長久以來都是理論研究帶來的,但是同時也由于這些繁榮的表象在某種程度上對實踐研究產生了限制,為此,想要從根本上提升課程研究的效率與價值,必須要將實踐探究當做切入點,回歸研究本身。
(二)實踐中深入探尋問題
課程相關研究學者必須要突破“唯理論”的思想禁錮,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探尋新的問題并加以研究,促使研究成果更加適用于實踐。從課程本質的角度來講,課程屬于社會實踐的范疇,課程研究天生便具備實踐性以及活躍性的特征。研究的源點是問題,而問題的源點則是實踐,同樣也是檢驗問題有效性的最為重要的標準。
(三)重視課程真實體驗
課程研究工作的終極目標并不是充實理論體系,而是服務于實踐,應用于實踐的。這也就要求到必須要重視課程真實體驗。研究學者可以通過實踐體驗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應對后續研究,而對于實踐者來說,真實的實踐體驗可以幫助其健康成長,這同時也是廣大研究學者共同的追求。
將真實體驗貫穿至課程研究始終,不僅需要對其有著全新的、綜合的認知,還需要將體驗的價值及作用重視起來。從研究學者的角度來講,應將枯燥的探究過程變成一次愉快的旅行,并從中獲取屬于自己的幸福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課程研究工作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飛速發展,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甚至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爭艷的盛況。但是在這繁榮表象的背后仍舊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難題,例如研究學者在取向價值方面的自我迷失以及研究過程中由于研究學者急功近利的心態而導致研究方向、內容偏離正軌等問題。而本文則針對我國課程研究的現實狀況進行深入探究,提出一些應對措施的同時,期望為我國課程研究的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美]W.E.多爾、[澳]諾爾·高夫編,張文軍、張華、余潔等譯:《課程愿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年.
[2]綦春霞:《面向新世紀的課程理論:美國Patrick Slattery的后現代課程思想評析》,《比較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