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的音樂課程,是我國當前基礎教育階段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音樂教育出現弱化傾向,其主要表現在對音樂教育重視不夠、資源配置不均衡等方面。實際上小學音樂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音樂教育必須從創建音樂教育學習平臺、加強教師的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調整教學觀念、學習借鑒國外的小學音樂教育經驗,以及探索新理念音樂教育等方式,才能尋找到加強小學音樂教育的有效渠道。
【關鍵詞】小學 音樂教育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212-02
一、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現狀
(一)對音樂教育重視不夠
小學的音樂課程不作為當前中小學階段的重點發展對象。音樂成績在所有的成績中所占的比重還是處于較低水平。主課是如何考上重點學校的關鍵環節,這樣就造成了音樂課程成為了副課的情況。由此可見,音樂課程的發展面臨巨大的阻礙。雖然,從上級主管部門的角度給出了小學開設藝術課程的指導規范。但是對于學校來說,升學率和考試成績的提升依舊是學校重點關注的問題,所以對于指導規范的執行力便大打折扣。在很多學校音樂課程的授課教師并非音樂專業,存在“兼職”狀況。甚至有的學校存在音樂課課時量達不到標準的情況。這樣的現象造成了教師從自身出現一些抵制現象。學生便會順從教師的看法,整體上出現對于音樂課程的忽視。
(二)音樂教學資源分配不合理
當前,國內的小學音樂課程的基礎資源條件出現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就地區發展來說,音樂課程的優化和改革進步較為迅速的還是在經濟水平較為先進的城市地區,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區域性發展差異較大。因此,此類問題的改善依賴于我們借助渠道的多樣性和形勢的多樣性來進行區域發展問題的協調,優化資源配置。
(三)教師專業能力不高
小學音樂課程雖然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學科,但其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才能有效的進行教學。音樂專業能力中包含了樂理、聲樂和器樂等方面,在小學音樂教學教唱環節中就要運用到聲樂唱法和鋼琴的伴奏能力。專業能力不強就造就了現在很多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邊放音樂邊學唱的情況,整堂課都沒有教師的歌聲與琴聲,使得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出現唱不準音、唱不好歌、不知道樂理知識的情況。
二、小學音樂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
課程改革進行一段時間以來,小學音樂教育現狀出現了明顯的進步,一些常見的問題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課程設置的比例也在增加以及課程的開設效率也在提升,同時學校也在進行師資的優化,招聘專業的音樂教師開展授課。但是就實際情況來說,仍然存在無效和低效音樂課堂。通過深入探析,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因素制約其高效性。
(一)學段連接性斷層
依據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標準的課程設計體系,其課程學段是分層次的,以不同的學年階段來展現。課程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課程設置依舊是按照三維目標來開設。在課程設置上要嚴格遵守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和水平,不能脫離實際,要緊貼現實生活。同時每一個學段都有自己的目標、要求和具體的指導規范。
音樂知識存在連接性,每一個學年階段的知識為后面的知識做好鋪墊,一旦學生掌握知識的出現斷層,后面的教學上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出現音樂知識重復性講解的現象,這勢必會影響整個教學進度,影響整個教學程序的有效開展。由此以來產生了惡性循環,低效和無效的課堂授課就會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會使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越來越低。
(二)課程設置和能力提升見效緩慢
雖然在近些年來,音樂教育的關注度在逐步提升,很多學校都在大幅度的招收音樂專業教師和創建音樂教室,但是音樂教育在師資能力提升和學校綜合課程的設置中是否得到良好的改善,這是值得商榷的。在課程設置上,還是存在音樂課避讓于主課、音樂課時量不夠和“兼職”的現象。在能力提升上,存在農村地區因為缺少提升教學和專業能力的交流學習平臺,造成了教師出現想提升卻無法提升的問題。由此看來小學音樂在重視程度上還是需要進一步的值得關注。
三、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相關策略
在當前教育改革進行中,音樂課程核心是圍繞提升學生審美價值觀開展的。主體要求全面性,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應用和藝術的創造性發揮。跨越音樂課程的局限性要求知識的多學科性,發揮本民族的傳承性,融入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發揮學生的審美的價值觀。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更好的處理理論和現實操作的問題。筆者圍繞這個話題開展探析,用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解決。
(一)師生關系的轉變
在音樂課程的授課過程中,要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的主體扮演功能的轉變,教師在課堂上要由師生關系轉變為平等關系進行教學,在稱呼上由“同學們”轉變為“我們”。讓學生作為主體,強調其通過自身的探索能力去尋求知識的真諦。這樣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素質教育實現最有效的途徑。同時也要遵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遵循學生的發揮水平差異性,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教學也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切勿脫離學生的心理發展認知水平。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結合特點進行合理教學。尊重學生的個人的價值,了解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和人生觀等方面。在此基礎上進行高效教學,將音樂的美感充分帶給學生。
(二)學生天性的釋放
對于小學生而言,生性活潑好動,如果單純按照傳統音樂教學法來進行教學,會忽視學生的個性與發展。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曾說:“音樂始于人自身內。”我們應從挖掘學生的自身個性出發,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為路徑,釋放學生天性為目的,讓學生不僅只是學習音樂,更要參與到音樂中,使學生和音樂進行充分的熟悉,發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出學生的天性。
(三)音樂工作坊的建立
小學音樂教學工作坊的建立可以使區域性發展差異縮小,落實均衡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其主要方式是以城區學校對鄉村學校進行師資力量、資源共享、交流平臺與興趣團隊的建設等系列幫扶,并確定幾個定點幫扶對象學校,實行周期性幫扶。使其成為一個中心點對周圍需要幫扶對象學校進行輻射性擴散。
(四)校園音樂文化的建設
在我國提倡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背景下,各個學校都在重視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其主要措施有打造極具特色的藝術校園文化,在藝術校園文化中又以打造音樂校園文化為重點。其體現在校園少年宮課程的建設,如:課堂樂器、合唱排練、舞蹈編排等。利用本校優秀的專業教師進行授課,并聘請校外音樂各領域的專家進行指導。學校可以利用這些興趣課程打造具有專業素養的學生合唱團、民樂團或管弦樂團等,營造校園音樂文化的整體氛圍。
(五)評價制度的優化
音樂素質評測的定位是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這為小學音樂教學指引了方向。在原來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必備品格的提升,一直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在聽力認知上并沒有得到任何提升。
在評價制度的建設上,我們要強調教學評價的文化價值反思,將評價的關注點著眼于是否有利于學生音樂素質的提升,以及是否完整掌握音樂的文化性,我們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強調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既強調學生的個人價值,也關心課程的社會價值。對于音樂價值對于社會的影響的積極方面,也應當融入課程評價體系。
四、結論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小學音樂教育改革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使得小學音樂教育改革處于蓬勃發展的狀態。目前,我國小學音樂教育改革仍存在許多固有的問題,改革的上述成果更多地局限于形式和外在的方面,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和任務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理解的提高,教學條件的改善,我國小學音樂教育將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曉庚,王圓圓.藝術教育綜合改革的一般性研究[J].設計音樂藝術研究,2015(06).
[2]張賀香.高等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路徑探索[J].江蘇高教,2014(06).
[3]楊春華,沈曉雯.高職院校公共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途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1):89-92.
[4]鞠向玲.口述歷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傳統文化在促進藝術教育改革中的身份認同[J].藝術教育,2014(10).
[5]劉海颯.對當代藝術教育改革的思考[J].藝術探索,2013(04).
作者簡介:
趙靚(1991-),女,大學本科,重慶市綦江區郭扶小學音樂教師,主要研究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