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于武陵山區小學美術學科師資缺乏的現實需求,專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實施應以工作任務的學習為主,在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樹立學生的服務意識與課程意識。運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方法重構美術課程內容,著力為武陵山區農村小學培養“一專多能”的小學教師。
關鍵詞:小學教育;農村教師;美術課程;高專;內容重構
作者簡介:唐溢惟,碩士,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美術教學。(貴州 銅仁 554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一般課題“高職高專初等教育系美術課程內容重構探析”(編號:tryz2015B1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9-0033-02
2015年,國務院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國辦發〔2015〕43號)提出,鼓勵地方政府和師范院校根據當地鄉村教育實際需求加強本土化培養,采取多種方式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針對小學教育的實際需求,國家高度重視面向農村小學的全科教師培養工作。值得深思的是,新時代“一專多能”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應該如何理解?“全科”就是能夠勝任多學科教學嗎?從這個層面來說,武陵山區腹地很多鄉村教師普遍存在身兼多個學科教學任務的情況,已然充當了“全科教師”的角色。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提出,小學教師應“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了解所教學科與社會實踐的聯系,了解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小學課程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也就要求小學教師應具備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實現小學課程科學整合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應該是具有鄉村教育情懷、扎實教育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夠勝任農村小學階段各門課程教學和管理工作,具有學科生長力的教師。基于此,筆者在“一專多能”農村小學教師培養模式下,對美術課程的內容重構提出自己的構想。
一、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設置的現狀
現開設的專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一是要提高學生自身的美術素養;二是為使學生習得與專業相關的必備技能,充分發揮美術在小學教育教學及環境中的功能;三是使學生基本能夠勝任小學美術課程教學。課程設計基本是以“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培養目標為指導,篩選出必要、實用的內容實施教學。以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根據小學教育專業的要求和特點,采取必修課和選修課(含美術學科網絡選修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美術教學。必修課設在第二學年的兩個學期,選修課可任選。選修課的開設出于對學生個性的重視,培養其一項專長。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三大模塊:簡筆畫、美術基礎以及圖案設計(見表1,P34)。然而,筆者從學生需求角度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美術教學的滿意度并不高,認為所接受的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夠突出;反映出學生盡管對美術教學有一定訴求,但對課程的學習目標不明朗。此外,學生對于參與美術實踐活動表現出極高的積極性,并且期望能通過直接體驗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和創造能力。
二、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內容的重構
美術課程內容的重構,重點是要明確重構后的內容是哪些,應該如何對這些內容進行選擇,這些內容與同其他學科有何聯系。因此,本文所指的美術課程內容重構,是依據小學教育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基于小學教師工作任務在具體情境中整合核心內容,突出應用性美術教學的內容重構,其目的是促進教學價值的有效實現。首先,應明確美術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使其理解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并將美術語言運用于其他學科學習及教育教學實踐中。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仍然是堅持“適合”“夠用”的原則。經過長期教學實踐,以及對學生在小學實習的觀察,確定了該課程的核心知識與技能為美術基本概念、平面形畫、色彩基礎知識、圖案造型、美術字、板報設計(黑板報、手抄報)、手工制作與教學簡筆畫。最后,基于工作過程重新編排課程內容,且根據學科特點劃分為兩個學習領域,并分別設計4個學習情境(見表2)。
教學簡筆畫歷來是小學教育專業的特色科目,主要是結合小學的學科知識,用以輔助學科教學說明問題。但在大部分教學簡筆畫教材以及課程的安排上,更多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簡筆畫的技能,與學科教學的結合力度不夠。學生在學習階段通過案例講解或教學視頻觀摩,知道要將簡筆畫運用在其他學科教學中,但是落到自身實踐時又不知道具體該如何做。因此,“教學簡筆畫”學習領域的4個情境是在“小學基礎學科類別”這樣一個參照系下進行的比較,在比較中重復教學程序的步驟,4個情境的內容依次為簡筆畫的省略與簡化、夸張與變形、擬人與借代、簡筆畫創編。通過課堂模擬的形式在這個階段構建起學科整合的理念。“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則選定“環境創設的空間”為參照系,在比較中重復“收集資料、功能界定、形成文本、設計制作、后期維護”等過程。前三個情境是教室內進行的裝飾,而最后一個是在教室外;前兩個情境是主題活動類的環境創設,講的內容是文化角設計與板報設計,后兩個情境是文化建設類,內容為班徽設計與文化墻設計。隨著空間范圍的變化,4個情境中的內容的難度也逐漸提高,如“教育主題班會”最主要的應用是美術字和手抄報,但在“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中營造班級氛圍時需要應用到的是文化角設計、板報設計和手工制作等內容。文化角與黑板報不僅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而且本身就是集美術字、平面形畫、色彩、圖案、平面編排于一體的展現綜合能力的應用。設計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可以是中國傳統文化系列,也可以是以當地少數民族的特色節慶活動為系列,但最關鍵的是教師對這種傳統文化或傳統節日的選擇和對其內涵的了解,充分發揮美術課程在教育中扮演正面、積極的角色,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班級文化建設”中的美術應用主要指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內容有墻報、黑板報、活動角及室內外環境布置等。這個情境中的核心內容是班徽設計,它是班級的特色標志以及對班級精神的提煉,體現教師的班級管理思想。“校園文化建設”的美術應用落腳點是文化墻設計這一顯性文化的呈現形式。文化墻是實現校園精神文化的途徑之一,反映出某種教育價值觀。在農村小學,很多事情需要教師親力親為,因此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學習可以遷移到對當地鄉村文化建設中,如墻景美化、文化挖掘與傳承等。
采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方法使美術課具有強烈的帶入感,是學生基于小學工作任務的學習,正好契合學生對“直接體驗”的訴求。但這樣的做法是不是過于強調美術的應用性,而弱化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呢?因此,基于武陵山區農村小學教師的培養,重構后的美術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著重樹立學生的兩種意識:一是服務意識;二是課程意識。如課程內容“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環境創設”,其著力點是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服務農村教育、服務地方文化傳承的意識,而通過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美術教育是保護、傳承民族民間藝術的最佳途徑。據統計,武陵山區區內聚居著三十多個少數民族,有六十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該地的一名小學教師,有責任為地方文化教育與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在認同的基礎上將地方民族民間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開發出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傳承校本課程。學科整合教育是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適應了小學課程綜合化改革要求,也是小學農村教師的核心能力,如“教學簡筆畫”學習領域,意在通過美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使學生關注學科知識的綜合,逐步掌握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課程意識和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學科生長力的人,不僅會模仿應用,而且會創新應用。
綜上所述,專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學制較短,學生仿佛剛接觸小學各科課程教法就進入見習、實習階段。換言之,學生從進校“身份”就已經開始轉變。筆者立足武陵山區農村小學教師的培養,借鑒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方法重構美術課程內容,力求盡量實現美術知識應用在小學教師工作中各個必備環節的全覆蓋,在職前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課程意識,落實學生的新“身份”。課程重構應涵蓋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且課程內容的重構直指課程實施。本文僅就課程內容的重構提出了設想,只體現了在教學實施前的一個方面,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方法應用在師范教育,以及在具體情境中預設的內容是否合適、有用,還需要下一步進行教學實踐驗證并完善。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3).
[2] 張榮舟.美術教育與農村小學全科型教師的培養[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7(12).
[3] 沙鑫美.內容重構:本科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9).
[4] 肖其勇,鄭華.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供給側改革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12).
[5] 李健.課程重構:教學專長形成的重要路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2,(11).
[6] 蔡其勇,盧夢麗.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課程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17,(9).
責任編輯 陳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