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燕清
[摘要] 目的 研究規范化培訓考核對提高新入職護士職業能力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2016年2—12月間段內該院新入職護士37名,納入觀察組,入職后提供規范化培訓及考核干預,于2015年2月—2016年1月間該院新入職護士37名,納入對照組,提供常規培訓,分析2組護士理論、實踐考核評分及護士核心能力評分。結果 觀察組護士思維模式、護理操作、領導能力、人際相處、法律知識、教育、專業發展等核心能力指標評分均優于對照組(t=4.430、5.530、4.533、5.028、4.614、3.413、4.347,P<0.05)。觀察組護士操作、理論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t=23.830、32.291,P=0.000)。結論 開展規范化培訓及考核可提高新入職護士核心能力,提高新入職護士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及臨床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 規范化培訓;考核;護士;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01(b)-0083-02
新入職護士因學歷、院校、不同受教育經歷等因素導致綜合素質參差不齊,部分護士臨床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能力生疏、不熟練;部分新入職護士專業知識水平掌握度一般[1-2]。為了提高新入職護士綜合水平、操作能力、幫助其更好、更快速的適應臨床護士角色,醫院護理部需遵從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印發的《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3],根據醫院特點制定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考核計劃,樹立培訓目標:提高新入職護士人文素質、熟練掌握基礎護理操作、培養臨床護理新思維。研究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間段內該院新入職護士74名,分析不同培訓模式對護士職業能力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新入職護士37名,納入觀察組,包括男護士7名、女性30名,年齡范圍在24~28歲,平均為(25.4±1.0)歲,學歷分布:大專21名、本科16名。于2015年2月—2016年1月間該院新入職護士37名,納入對照組,包括男護士5名、女性32名,年齡范圍在22~28歲,平均為(25.0±1.0)歲,學歷分布:大專20名、本科17名。兩組護士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護士自愿參與本研究;均為護理專業應屆、歷屆畢業生;需排除研究期間調入非臨床崗位的護士;排除培訓期間辭職護士。
1.2 方法
觀察組護士入職后提供規范化培訓及考核干預:①制定規范化培訓制度:護理部應召開會議,以分管護理培訓工作的副主任為組長,組建培訓管理小組,其他護理部骨干成員負責將院內新入職護士按組劃分,參照國家發布的《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制定符合該院特色的護理培訓計劃。所有新入職護士培訓時間為2年,入院后先接受統一培訓1個月,后將新入職護士分散至各個科室完成輪轉培訓工作[4]。②護士長應選派臨床經驗豐富、責任心較強的護士作為帶教老師,培訓前進行理論授課,護士跟隨帶教老師,獨立完成部分治療工作,帶教老師為護士解釋院內相關規章制度,嚴格堅持無菌操作,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真實病例進行技術教學。集中培訓期間,將課程安排表發放給護士,要求所有新入職護士均需參加,帶教老師重點就該科室重難點疾病、基礎護理知識傳輸給護士,要求其掌握。帶教老師在進行理論知識授課時,應結合臨床實際病例為護士講解,要求護士獨立完成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包括入院準備、圍手術期指導、健康宣教、用藥、出院指導等[5]。③實踐教學:完成理論教學活動,開展實踐能力培訓工作,通過不同科室之間的輪轉,提高護士操作能力,包括專科操作技術,帶教老師根據該科室特點提供針對性的實踐教學、通過一對一教學模式,提高護士知識掌握能力。④集中培訓考核,考核分為2部分,包括理論、實踐考試,其中理論考試在集中培訓結束后即可進行,而實踐考試可在輪轉3個月后考核[6]。對照組護士入職后提供常規培訓,由護理部統一組織。
1.3 觀察指標
采用劉明等[7]學者編制的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 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 Nurses,CIRN)對培訓前后護士進行評價,表格觀察內容包括護士思維模式、護理操作、領導能力、人際相處、法律知識、教育、專業發展,共58個條目,每個條目均為5級評分法,由1~5分,得分較高者表示其核心能力較好。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評估2組護士核心能力評分
觀察組護士核心能力指標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評估2組護士考核成績
觀察組護士操作、理論考核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830、32.291,P=0.000),見表2。
3 討論
新入職護士特點為護理實力不平均、缺乏臨床實戰經驗、操作能力一般等,工作期間需接受醫院統一培訓,護理部負責組織對新入職護士制定規范化培訓計劃,開展培訓活動目的為保證護理質量、提高新入職護士綜合實力、提高其理論知識掌握度及實踐能力[8]。新入職護士存在臨床經驗不足特點,而通過專業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培訓、可幫助新入職護士順利完成由護士到優秀護士的轉變,通過培訓,幫助護士培養獨立思考、臨床思維方式、護理實踐能力[9-11]。
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護士核心能力指標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護理部制定規范化培訓制度,設置培訓內容時,將護士職業道德、護患溝通、臨床教學、醫護合作能力、理論知識掌握等作為培訓目的。正式輪轉科室之前,所有護士均接受為期1個月的集中培訓,此階段培訓內容主要以護士概念、醫院各大科室工作內容、基礎疾病知識、護理精神等為主;結束后開展為期2年的科室輪轉培訓,此階段培訓內容多以各個科室的專科護理操作訓練為主,旨在幫助護士掌握專科護理操作技能、提高實際護理工作執行力。在日常護理工作期間,護士學習護患交流技巧,工作期間,護士可深入病房,加強護患溝通,學習護理軟技能。帶教老師需注意幫助護士發散思維,認真考慮患者的相關護理問題,培養實踐能力,重視對新入職護士的心理教育;培訓期間,除為護士宣傳人文服務精神,帶教老師應多與護士分享自身工作經驗,提高護士核心能力及理論知識、實踐能力[12]。
綜上所述,規范化培訓及考核可提高新入職護士核心能力,在長期臨床實踐期間,反復培訓理論知識,強化實踐操作,提高新入職護士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及臨床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殷彬燕,張軍花,蔡文智,等.基于微信的適時教學模式在手術室新入職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5):667-670.
[2] 柏曉玲,代琴琴,樓婷,等.不同科室新入職護士輪轉培訓方案的制訂及應用效果評價[J].重慶醫學,2016,45(18):2584-2586.
[3] 王菲,孫育紅,張瑩,等.自制教具在新入職護士靜脈穿刺技能培訓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6):68-69.
[4] 王夢荷,閔利,李亞玲,等.基于崗位勝任力的新入職護士崗前培訓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 23(13):1809-1813.
[5] 張苗,王玉玲,王文銳,等.微信支持下的自助培訓模式對新入職護士職業獲益感與職業認同感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7, 15(11):1283-1286.
[6] 許燕,蔡盈,范媛,等.行動學習法在新入職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9):21-22.
[7] 劉明,殷磊,馬敏燕,等.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測評量表結構效度驗證性因子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04-206.
[8] 溫繡藺,辛霞,李潔瓊,等.情感傳遞反饋用于新入職護士護患溝通能力培訓[J].護理學雜志,2015,30(14):1-4.
[9] 汪暉,于明峰,張文艷,等.微課結合高仿真綜合模擬技術在新入職護士崗前臨床護理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7,32(5):67-69.
[10] 王美蘭,孫梅,唐媛媛,等.情景化職業防護培訓在新入職護士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7):848-849.
[11] 陳桂蘭,魏大瓊,龍春花,等.教師標準化病人在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應急能力培養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10):704-706.
[12] Smithbattle L,Lorenz R,Leander S,et al.Listening with care: Using narrative methods to cultivate nurses' responsive relationships in a home visiting intervention with teen mothers[J].Nursing inquiry,2013,20(3):188-198.
(收稿日期: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