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莎莎
【摘要】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基礎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小學階段家庭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孩子以后的發展與成才。本文針對小學中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現狀進行調查,發現了一些問題,提出了幾點小學中年級階段家庭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家庭教育;現狀
一、小學中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掌握家庭教育在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作者對中年級的小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研究。其中包含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內容,共23道小題。發出了162份調查問卷,共回收162份且都為有效的問卷。整理這些問卷的時候,我找到了現階段家庭教育所出現的一系列弊端。
(一)過于看重智力發展
根據問卷調查表明,極大一部分小學生都參加輔導班,甚至有部分的學生同時參加兩個或多個課外輔導班,大部分的學生都有大量的習題,一部分的學生有多于三本的練習冊。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沒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功能,他們瘋狂的讓孩子參加各種科目的輔導班,進行不停地練習,完成大量的練習冊。當然,由此也能發現,大多數的家庭教育都還停滯在國家應試教育的階段,和目前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是背道而馳的。
(二)對素質教育理解不到位
根據問卷調查表明,一部分的小學生報了美術班,一部分的報了音樂班,還有部分小學生報了書法輔導班,由此可見,有69.5%的小學生通過節假日參加了各種技能輔導班的培訓。他們的父母即使明白了素質教育的必然性,但仍然缺乏技巧。家長們覺得素質教育就是讓孩子掌握各種技能,比如音樂、書法、美術等,他們甚至不去休息,對孩子進行超額教育,不重視孩子的身心特點,太早的讓孩子接受不屬于這一年齡段的教育,導致家長和孩子都十分勞累,孩子不開心,家長不高興。
(三)忽略了獨立能力的養成
有部分問卷顯示,在“孩子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不夠自理”兩方面的研究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太過于依靠父母。通過分析對居住在保定的一千五百名學生的問卷中發現,讓家長收拾學習用具的學生占52%,而離開家長就不能自理的占74%。同時,從問卷中也表明了一部分的學生不會自己收拾屋子,不會疊被子、整理書包等,還有一部分的家長借學習的幌子,不讓自己的孩子干家務。這些家長覺得,小時候自己就受過苦,孩子就是全部的希望,必須要讓孩子多學習,吃飽穿暖,考個好大學,有了社會地位,別的我們父母就需要多付出一點,不讓孩子勞累。時間一長,孩子就自然而然地習慣了懶惰舒服的生活,缺乏獨立自理的能力。
二、小學中年級學生家庭教育的對策
(一)對家庭教育的觀點進行創新
1.父母要有正確的教育觀
孩子的發展并不單單依靠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還要靠社會和家庭。互相不銜接,單方面的進行教育是錯誤的。所以,應該把各個機構進行整合,為學生提供優化的網絡與適宜的發展氛圍。只有將各個方面結合起來,同步進行,才能真正達到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說過:單靠學校進行教育,或是單靠家庭進行教育,都不會完成教育人的任務,也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孩子在小學期間,父母更需要和老師互相配合。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夠拉近老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樹立老師和父母的威信,有效地促進孩子的發展。另外,父母還應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念,有一部分家長覺得孩子的成功就是上了好大學,有了好工作。然而,孩子不單屬于家庭的一員,還屬于社會的個體,未來會有怎樣的成就,需要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通過合理的教育手段,讓孩子將來能為祖國做貢獻。
2.家庭教育需重視品德發展
結合這些問卷發現,有很多的父母都太過于重視孩子的智力而忽視品德的發展。這些家長用智育取代美育或德育,大大忽略了孩子品德的培養,這種做法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學習,還耽誤孩子的成長。目前,中國極力倡導的素質教育的內涵就要培養可以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適合社會的人才。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品德。孩子在走入社會之前的演練環境就是家庭,所以家庭所承擔的責任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根本的道德行為規范,為孩子以后能夠順利地步入社會做鋪墊。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以及成為哪種人是家庭品德教育的重點內容。在家庭教育中,不會制定精密的學習規劃,是一種通過家長示范,潛移默化的教育。讓孩子學會如何做人與成為哪種人,需要包含孩子如何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人事物,養成良好的品德與積極的人格,讓他們學會勤儉、孝順,有高尚的正義感,有擔當,明理守記、誠信友善等。將這類內容納入到品德教育中,并不是說單純的培養孩子的智力發展,父母還應該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讓孩子在學習如何做人的同時,提高智力、品德、美育、體育的全面發展。
(二)完善家庭教育的策略
1.營造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圍
社會學者提出,家庭的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處于接受,舒服的感受就是家庭環境,它是一種主觀的影響家庭生活的條件。在教育這項工作中,家庭環境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與互動都是在某種家庭環境下進行的,所以家庭教育的成敗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處于小學階段的未成年兒童,正處于對家長十分敬重的階段,孩子們將家長當作崇拜與敬重的人,尤其是處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他們認可家長的一切,并模仿家長的行為舉止。所以父母需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告訴孩子哪種做法是正確的,哪種行為是不可取的,對孩子的教育應該細心,耐心。孩子做出的任何舉動,家長都要給予支持鼓勵,對錯誤的行為應該耐心指導,不要呵斥孩子。孩子有時會因為經驗不夠做出一些不能理解的舉動,父母需要多寬容。盡量地給孩子營造一種自由平等、溫馨和睦的教育氛圍,父母即是孩子的引導者,還是孩子最信賴的朋友,主動和孩子進行游戲,結合家庭里的資源構建出既能游戲又能學習的環境,提高孩子成績的同時還能夠進行品德教育,使家庭更加和睦,從而達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2.父母應樹立榜樣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徑就是通過父母。父母是孩子的典范,父母在家里的行為舉止都默默地感染著孩子。恩格斯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的成敗決定著孩子能否成功。所以,家長應該特別注重自己在家里的言談舉止,把自己當成是孩子的另一面鏡子,為孩子樹立典范,讓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言行一致。自己應該先達到某個目標之后再去要求孩子,孩子不能做的,父母更不能去做。比方說,節假日的時候,家長為了提高孩子,讓孩子在輔導班學習的時候,自己也應該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地浸染到孩子。并且,父母在犯錯誤的時候應該主動的承認,和孩子坦誠相待。也能夠將此作為教育孩子的機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犯錯不怕,敢于承認,勇于改正就好。并不是用父母的地位去恐嚇孩子,告訴孩子家長全是對的。簡而言之,家長教育孩子就要以身作則。
3.家庭教育要多支持孩子
現在父母去評判孩子好壞的時候,還是根據孩子平時上課的考試成績,一些父母想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告訴孩子考高分就給獎勵,或是想讓孩子去完成一項任務時,總是通過一些獎勵去引導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變得更加消極、頹廢。雖然給予孩子一些物質獎勵并沒錯,但最實在的還是精神鼓勵。比如,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完成了某項任務,父母給予孩子一定的獎勵就可以。或者說,當孩子在學校被評為了優秀三好學生,父母就可以把獎狀掛在孩子最顯眼的位置,激勵孩子。教育孩子需要很多的方法,它是較為系統的工作。父母應該結合孩子的實際發展狀況不斷的研究,思索。家庭教育總是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孩子的成長,不單單滲透于孩子平時的學習中,還默默地影響著孩子個性的形成,家庭教育能夠體現未來社會的發展面貌,體現著社會的各種關系。所以,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和社會只有結合家庭的力量,才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達到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