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習型社會中,終身學習將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辦高質量的繼續教育,滿足民族地區社會成員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提高人員綜合素質,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是民族高校繼續教育學院的重要使命。本文立足于民族院校繼續教育發展現狀,提出了提升民族院校繼續教育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民族高校;繼續教育;現狀;路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痹趯W習型社會中,終身學習將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辦高質量的繼續教育,滿足民族地區社會成員多樣化的終身學習需求,提高人員綜合素質,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是民族高校繼續教育學院的重要使命。
一、民族院校繼續教育發展現狀
第一,以為民族地區培訓干部為主。我國民族院校的前身為中國共產黨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鞏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權,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發展民族教育,培養民族干部,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從1950年至1952年,先后建立了7所民族院校。截止目前,綜合類民族院校達15所。為少數民族服務,為民族地區服務是民族院校的辦學宗旨。各民族院校繼續教育學院始終把為民族地區培養民族干部作為重要工作。其中,北方民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作為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干部人才培訓基地,自2015年至今,先后為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舉辦二十多期干部培訓班,輪訓各級干部2000多人次;為寧夏、內蒙古、青海等民族地區培養干部3000多人次;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重點建設單位,為寧夏地區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
第二,以大力發展學歷教育為主。繼續教育作為民族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構成了民族大學人才培養的三個層次。其中,西南民族大學共培養了學歷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類人才40000余人,西北民族大學共培養各類成人學歷、非學歷教育畢業生2萬余人,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等做出了積極貢獻。
第三,以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項目培訓為主。為加快培養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2005年9月,人事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式啟動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即從2005年到2010年的6年時間里,要在現代農業、現代制造、信息技術、能源技術和現代管理五大重點領域,培訓300萬名緊跟科技發展前沿、創新能力強的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又稱為“653工程”。北方民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先后承擔了智慧旅游景區建設與運營管理(2016),壓力容器設計與應用(2017)及多項寧夏回族自治區級高級研修項目。依托各類研修項目,為相關行業培訓1000多名急需、緊缺人才。
二、提升民族院校繼續教育發展的路徑
第一,繼續教育發展應服務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要發揮民族地區特殊優勢,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進公平正義。近年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同時面臨很多要素資源匹配難的問題。民族高校應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鎮化與工業化不相適應、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用工荒”和人才短缺等問題來規劃調整繼續教育的發展方向,實現繼續教育快速發展,促進國家宏觀戰略的實施。
第二,繼續教育發展應加快信息化進程,擴大輻射范圍。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工學矛盾是成人教育活動中的主要矛盾,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但能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同時還能為繼續教育發展帶來更加廣闊的領域?!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積極建設功能完善的資源共享平臺,一方面,建設靈活、規范、富有特色的網絡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加大引入激勵機制,引進優質的網絡教育資源應用于繼續教育中,是民族院校適應信息化社會,推進繼續教育快速發展的有效路徑。
第三,繼續教育發展應面向校內本科生,培養學習型社會需要的人才。當前,民族院校繼續教育學院主要面向在職人員提供各類崗位培訓與素質提升培訓。繼續教育與本科教學始終處于平行狀態。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首要任務是提升公民終身學習的意識,在校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通過繼續教育提供學生發展需要的相關培訓,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終身學習意識,有利于早日實現學習型社會。
民族院校繼續教育是民族院校服務民族地區的重要領域,辦好繼續教育,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是民族院校的使命,也是民族院校自身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勝才.論民族院校的地位、方位和品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
[2]甘瓊英,何巖,褚宏啟.為全民終身學習服務:我國繼續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J].教育發展研究,2013(07).
作者簡介:馬小華(1964—),北方民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