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宇
【摘要】皮影藝術在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而作為其中一個分支的豫南區羅山皮影戲也正是如此,它承載著千百年的文化。但隨著時代發展,羅山皮影戲呈現出瀕危狀態,基于此本文對羅山皮影戲歷史發展及現狀做了基本梳理,通過分析皮影戲現有的窘境,給出了建議措施,讓羅山皮影戲在傳承與保護中重綻光彩。
【關鍵詞】皮影戲;發展現狀;傳統文化;傳承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的是悲歡離合調,演的是歷史奸與惡。三尺生綃坐戲臺,一幅紗布做屏幕,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上文描述的就是皮影戲。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互相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
一、羅山皮影戲的歷史發展及現狀
皮影藝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羅山皮影戲也正是如此。羅山縣位于河南省南部,作為華夏民族較早開放的地區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又因其位于豫、鄂交界處,而具有的“豫風楚韻”文化特色。羅山地區民間音樂、手工藝發展良好、民間故事更是俯拾皆是,一些優良的條件為皮影戲的發展創造了先天的條件。
《信陽地方志》記載北宋末年,皮影戲隨宋都南遷而傳入信陽。羅山皮影作為信陽皮影的一個分支,因位于信陽西部,稱為西路皮影。
據《羅山縣志》記載:“羅山皮影來源于河北灤州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距今已有四百五六十年的歷史”。
到清朝末年,羅山皮影藝人詹國祥前往河北灤州,拜慈禧太后御用皮影戲藝人蘇鼎山為師,藝成回鄉后對當地的皮影進行了改革,收徒傳藝,使羅山皮影戲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因此羅山皮影戲名氣也越傳越廣,才有了“江淮皮影戲,師傅在羅山”的說法。
羅山皮影戲在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從民國初期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從羅山到湖北北部的山岳地帶都有人來請戲,“文革”期間,皮影戲被斥為迷信,受到嚴重的摧毀,演出被禁止。
“文革”過后,羅山皮影戲繼續發展。1988年,羅山縣成立了皮影改革試驗隊,羅山皮影戲師傅陳光輝率先提出了在后臺配上管樂和弦樂,改革很成功,并赴省里做了匯報演出。
2006年,羅山皮影戲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項目。
2008年,羅山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皮影藝人陳光輝是國家級繼承人,其中兩人被中國民間藝術吸收為會員,多人被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此后幾年,羅山皮影戲分別應邀去各地參加演出,在海內外產生影響。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受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沖擊,羅山皮影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首先,各種新興媒體深入到平常百姓家,皮影戲遠不如電視劇方便,易于觀看,也不如電影具有時鮮性。所以皮影戲因其觀看成本高且難以執行,變成了只在人們娶親、生子、蓋房、升學、祝壽等特定的場合演唱。其次,皮影戲的受眾群體多為中老年人,中老年看皮影戲也是因為小時候娛樂設施不發達,皮影戲是他們的回憶,有一種情結在其中,而青少年對其了解則是少之又少,幾乎對其不感興趣。最后,羅山皮影戲藝人老齡化現象嚴重,皮影戲的演唱以及皮影的制作技術后繼無人。盡管羅山皮影戲已納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羅山皮影戲的前景仍是不容樂觀。因此,加強皮影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已經刻不容緩,它對于弘揚傳統文化,促進當代民間文化的繁榮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羅山皮影戲衰落的原因
經過多方資料的查閱,羅山皮影戲的衰落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市場狹小,受眾面窄
羅山皮影戲主要在娛樂設施不完善的鄉村地區表演,在羅山這樣經濟不太發達的小縣城也只能在縣文化局的陳列室里才能看見,城市里更是寥寥無幾,在當今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只有農村這一市場必定是狹小的。
另外,皮影戲的觀眾群體多是老年人,在他們缺乏娛樂設施的成長中,皮影戲可能是較有意義的娛樂活動,現在他們能夠觀看皮影戲,是因為有一種情懷在其中,當這些年老的觀眾相繼謝世后,新一輩的老年人對皮影戲的熱愛遠不及上一輩老年人。皮影戲的觀眾群體和市場也將會逐漸縮小,而青少年們更是鮮有觀看皮影戲表演的,這也就出現了觀眾的流失。
(二)皮影戲表演報酬低,傳承人斷層
民間藝人李世宏在采訪中說:“雖然有不少媒體報道羅山皮影,反響也很強烈,但我們藝人確實沒有賺到錢。因為不賺錢,愿意唱的人越來越少。”以尤店鄉羅平清領導的七人戲班子為例,每年表演場數不超過二十場,一場下來每人也只是百八十元左右。李世宏的師妹王曉莉說:“羅山皮影名氣大,但是沒有利潤。當年的師兄師弟,不少都改行了。我雖然出于愛好堅持下去,但也沒什么信心了。”皮影戲表演的低收入使很多藝人并不是專業做皮影戲的,而是大部分有自己的工作,等有人請戲的時候湊在一起表演,這樣必定會導致皮影戲藝人的流失,留下來的也并不是專業全職只做皮影戲的。另外,藝人老齡化嚴重,報酬低使年輕人不愿意踏入這一行,這必定導致傳承人的斷層,皮影戲表演沒有注入新鮮血液,也不利于其自身更新與發展。
(三)新興媒體的沖擊以及皮影劇本的落后
陳艷在論河南影戲衰落的原因時說;“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型娛樂方式的出現。正如電視的出現是對電影的一次沖擊一樣,電影、電視等現代娛樂工具的出現對羅山皮影戲的發展有著近乎致命的沖擊。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娛樂方式多元化、快餐化的影響下,能靜下心來觀看皮影戲的人少了。科技的進步使人們對皮影戲的娛樂需求逐漸減少,皮影人沒有市場需求也就無法繼續皮影事業的表演。
皮影戲的劇本在時代的潮流中卻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其劇本主旨還是表現升官發財中狀元和逢兇化吉大團圓,差不多是陳陳相因,千篇一律,沒有很好地融入時代元素、與時俱進,沒有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
三、對皮影戲的未來發展現狀的展望
皮影在當前各種藝術形式激烈競爭環境下,要取得一席之地并獲得更大發展,必須在保持獨有風格的同時,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使這一傳統藝術與時代接軌。所以,對于羅山皮影戲的未來發展有以下幾點的建議。
(1)政府引導好皮影戲發展方向,利用多種手段扶持和發展皮影戲。首先,設立相關保護部門,主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及時將珍貴的藝術作品收集起來,可以裝裱匯總起來做展覽。另外,可以與各個中小學合作,舉行“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吸引年輕人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在新一代隊伍中大力弘揚羅山皮影戲。
(2)建立皮影戲館,專門表演、展覽皮影戲,并在皮影戲館設立皮影制作、皮影操縱體驗館,人們能夠更加立體直接地認識皮影戲,感受皮影戲文化。皮影紀念品更應該國際化,將各國英雄人物做成皮影,游客、中外結合,更能吸引外國游客眼球。皮影戲藝人李世宏正在籌備建“羅山皮影戲個人博物館”,這種想法值得鼓勵與效仿。
(3)大力宣傳,尋找傳承人。首先,要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借助新興媒體、社會輿論等手段大力宣傳羅山皮影戲。其次,皮影藝人可四處演出,進入社區、街頭、校園等地進行現場表演,這樣不僅能宣傳羅山皮影戲,還可以尋找有興趣、有潛力的繼承人。
(4)大力發展皮影戲周邊產業,皮影人是可以獨立的手工藝術品,可作為商品出售,具有濃濃的中國文化特色。可以打造皮影人品牌,使之成為一種如同京劇的臉譜一樣,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符號,這樣皮影人不僅有文化價值,同時也提高了它的商業價值。這樣皮影藝人及手工制作者們也有信心繼續做下去,同時吸引人們來學習皮影,并將其傳承下去。
(5)對于皮影戲藝人本身來說,要強化專業知識,做到與時俱進。改進皮影戲中的糟粕,跟緊時代的腳步,可以進行新劇本的編纂,使皮影戲更加接近現代生活。
雖然皮影戲無法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只適合小規模開發與創新,但對皮影戲的保護、保留是十分必要的。保護傳統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才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物力和財力,只有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好這些文化珍寶并且使其得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郭梅.圖說中國戲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08).
[2]羅山縣文化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戲曲內部資料[Z].2007.
[3]余超,王姝,馮超.羅山皮影的榮光與尷尬[J].東方今報,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