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作為學科教育,已有百年歷史。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今天,尤其電腦繪圖和繪畫普及的情況下,建筑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依然有美術基礎教學,這反映了藝術教育在建筑學專業的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紛繁復雜的視覺圖像背景下,如何選取有益于學生成長發展的要素進行訓練培養,勢必會影響今后的建筑設計,也會影響建筑設計成果本身。美術教育將會是最佳解決途徑,建筑美術教學會直接影響著建筑學專業學生的視覺審美和藝術表達。
【關鍵詞】建筑學科;美術教育;思考
一、美術教育在建筑學基礎教學中的表現與作用
(一)美術教育在教學中的表現
美術教學是直接的傳授和訓練學生掌握美的創造規律,從而用美的手法和規律設計、創造建筑。總的說來,畫面由點、線、面構成,而這些形式又通過重復排列、大小對比、形式變化來構成豐富變化的形態,給人以美感。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和諧和美好。畢達哥拉斯對數論作了許多研究,將自然數區分為奇數、偶數、素數、完全數、平方數、三角數和五角數等。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和規律都是由數決定的,都必須服從“數的和諧”,即服從數的關系。畢達哥拉斯還研究了“黃金分割比”,在建筑設計和繪畫構圖中都有類似形式。
從中外建筑歷史來看,一個時期風格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現象。每個時期的風格與歷史時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材料的發展、審美的認識和設計文化息息相關。歐洲古典主義建筑的立面構圖,充滿著黃金比例和和諧的數字排列。中國古典主義建筑的立面造型,總體上來說對稱、平穩,同時也具備黃金分割的尺度。
具有創造美的才能,是決定建筑設計形成的主要要素之一。美術教學作為建筑學專業的基礎課就顯得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導“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從社會的發展和對美的需求來論述,美育的陶養感情和宗教的激刺感情的區別和帶來的不同結果。“陶養感情”,就是用美和藝術去陶冶、凈化人的感情,使之具有美的超脫性和普遍性,從而陶鑄高尚的情操。所謂“激刺感情”,就是從某個教派的狹隘利益和政治目的出發,一味煽動、誘發人們的感情,使之緊緊束縛在某種功利目的上,不可能得到涵養和教育。從內心深處培養美的情感,使之物化到生活中去,這樣人們就會生活在“大美”的世界中,同時也會創造“大美”的世界。
(二)美術基礎教學在建筑學中的作用
所謂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環境的學科,其旨在總結人類建筑活動的經驗,以指導建筑設計創作,構造某種體形環境等。建筑學的內容通常包括技術和藝術兩個方面。
建筑學專業中的基礎課程設置中,有素描和色彩及構成等課程,并且有些院校的建筑學專業在招生中,明確聲明要有美術功底。對于建筑學專業為什么學美術以及對今后建筑學有什么作用等這個問題,一直是面對建筑學專業新生入學后所要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不需要解釋,也無需解釋,但是對于初學建筑學的學生來說,的確需要弄明白,以此來解開心中的困惑。
建筑是一個綜合體,承載著歷史文化信息,牽動著人們情感。也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凝固的藝術品。這是從外在的感知方面來說明建筑,而建筑的另一面還包括建筑技術、建筑材料、建筑設計、建筑文化、建筑環境等要素,因此一個建筑作品的完成,不是一個工種和一門技術來完成,而是多種技術綜合的結果。在眾多的因素當中,以建筑的功能和建筑的技術、材料為基礎才能完成,而作為形而上的建筑美學和建筑造型美感的完成,是在解決功能前提下的形式問題。當下建筑體,不僅是建筑本身的建立,更是全方位的建筑精神的體現,建筑不僅是房子,更是具有功能、形式的建筑體,也可能是不具有居住使用的建筑體,比如橋梁、城墻、亭臺等。建筑的造型設計,除了依托建筑基礎知識外,還需要建筑設計師具有審美能力和傳統的傳承能力,以及擺脫束縛,極具開拓和創造力、想象力。
二、建筑設計人才的素養
(一)建筑學科面對的對象
建筑學以設計建筑為主,同時包含其它相關技術。一個建筑拔地而起,有建筑學其他學科的支持,不然也會轟然倒塌。比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阿拉伯塔酒店(伯瓷酒店),建立在海濱的一個人工島上,是一個帆船形的塔狀建筑,是世界上第一家7星級酒店,一共有56層,321米高。飯店由英國設計師W.S.Atkins設計,外觀如同一張鼓滿了風的帆,伯瓷酒店的工程花了5年的時間,2年半時間在阿拉伯海填出人造島,2年半時間用在建筑本身,使用了9000噸鋼鐵,并把250根基建樁柱打在40米深海下。在設計建造時,除了要考慮外觀造型外,還要考慮150公里/時速的強風對建筑的撞擊,為了建筑的穩定,植入海底250根柱樁,為緩沖海浪對地基的撞擊,人工設計了空心四外通透的護岸石,還要考慮冷暖溫差、防塵、防沙、減震等,同時建筑動力的運行所需要的電纜、燈具,內部的裝飾裝修等等,各個門類都要高度協調,都非常重要,對于酒店來說,有一個環節缺失,都會使得建筑黯然遜色,而且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幢成功的建筑作品,必須具備全方位的因素,才能具有不朽的魅力。E·沙里寧(小沙里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報負。……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小沙里寧是一個將建筑的功能與藝術效果真正完美結合的建筑家。小沙里寧(1910年-1961)生于芬蘭藝術家家庭,父親是建筑師,母親是雕塑家。小沙里寧是20世紀中葉美國最有創造性的建筑師之一。1929年赴巴黎學習雕刻,一年后返美。紐約肯尼迪機場的美國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建筑外形象展翅的大鳥,動勢很強;屋頂由四塊澆鋼筋混凝土殼體組合而成,幾片殼體只在幾個點相連,空隙處布置天窗,樓內的空間富于變化。這是一個憑借現代技術把建筑同雕塑結合起來的作品。從這兩件建筑作品來看,一個建筑作品的成功,技術和藝術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
(二)建筑學的藝術性
建筑學有很強的藝術性質,建筑學在藝術中產生。一種建筑風格的產生及變革,與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相比,顯得相對遲緩。之所以建筑被看作是藝術品,是凝固的音樂。是因為建筑還常常需要繪畫、雕刻、工藝美術、園林藝術等姊妹藝術要素的參與。也有人比喻建筑材料是旋律、和聲和節奏,以及音的高低、時間的長短和音量的大小等。西方的建筑風格,具有穩定的和諧以及對稱美。莫扎特的音樂同樣也擁有古希臘神廟建筑的對稱美和穩定的和諧。古希臘建筑以端莊、典雅、勻稱、秀美見長,既反映了城邦制小國寡民,也反映了當時興旺的經濟以及燦爛的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羅馬建筑的宏偉壯麗,反映了國力雄厚、財富充足以及統治集團巨大的組織能力、雄心勃勃的氣魄和奢華的生活。拜占廷教堂和西歐中世紀教堂在建筑形式上的不同,原因之一是由于基督教東、西兩派在教義解釋和宗教儀式上有差異。西歐中世紀建筑的發展和哥特式建筑的形成是同封建生產關系有關的。
建筑學服務的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會的人。不僅要滿足人們物質上的要求,而且要滿足他們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等的變化,都密切影響著建筑技術和藝術。
(三)深厚的專業知識、寬廣的知識面
作為一名的建筑設計人才,應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的主要內容和應用前景,這樣有助于在建筑設計中,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前沿的材料和科學技術手段,去設計、創新建筑的造型及空間、尺度等,為新建筑的出現提供可能和平臺。另外建筑設計所需的工程力學、房屋建筑學、土力學等知識,對于建筑設計的順利完成,提供堅實的基礎。另外建筑設計的完成還要要有其它內容的能力,作為了解和掌握,是一名建筑設計人才的必備素質能力。
(四)建筑師與其建筑設計思想
探尋世界建筑設計大師的成長歷程,不難發現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藝術背景和藝術創造的沖動,以至于在設計領域里,能突破藩籬,重建建筑理論和創造新的建筑形式。
安藤忠雄的水教堂,以清水混凝土為基本素材,佐以透光的玻璃、鋼骨、未涂漆的木料等建材,藉由切割、復制、增生、交雜、堆棧、對稱等獨特的手法,將最簡單的元素融入陽光、水、風、植物等自然環境,給建筑物帶來生機和詩意。
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設計對現代建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譽為20世紀最為震撼、最具有表現力的建筑。把重點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體給人的感受上。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黑川紀章重視日本民族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認為建筑的地方性多種多樣,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滲透,成為現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內容。他提出了“灰空間”的建筑概念,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對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闡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紅、藍、黃、綠、白混合出不同傾向的灰色裝飾建筑,對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過廊等過渡空間,并放在重要位置上。
1972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艙體樓再次引起轟動。這幢鳥巢式的建筑幾乎成了他的商標。它的新陳代謝的解決方法可分為兩個部分:建造永久性的結構,然后插入居住艙體。后者可以隨時更換。黑川紀章用140個6面艙體懸掛在兩個混凝土筒體上,組成不對稱的、中分式樓。在仔細琢磨的小房間里,配有磁帶收音機,高保真音響,計算機和浴廁,沒有一寸多余的空間。這些可以搬動的艙體雖然以后并沒有再掛到別處,但是黑川紀章對建筑的理解卻產生了飛躍。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筑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貝聿銘說:“建筑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
在眾多的建筑大師中,其成就的獲得,離不開扎實的專業知識的掌握,同時也離不開藝術的創造性思維和超強的想象力。
三、結語
建筑美術教學在建筑學專業中越來越得到重視,不論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有多么不同,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達到的結果是一致的。縱觀中外建筑史,大凡有建樹的建筑設計師,除了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機遇外,還要有常人所不具備的超常藝術靈感、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正因為如此,建筑史上的建筑才會爭奇斗妍、百花競放。反過來建筑設計的完成,也給藝術教學帶來新的思考和理論研究的課題,為建筑美術教學提出了新問題,彼此向上,共同推動建筑設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杰·斯克魯頓.建筑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賈倍思,趙軍.大師建筑畫[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3]瑪琳·加博·林德曼[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4]彭吉象.藝術概論新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
[5]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董智(1970.12—),男,漢族,黑龍江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