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智 楊永梅 孫剛
[摘 要]冬季馬鈴薯生產是臨滄市冬季農業開發的主要產業之一,其產品有上市早、價格高等特點。文章從臨滄市冬季馬鈴薯種植優勢、生產現狀入手,分析了臨滄市冬季馬鈴薯的存在問題,提出了臨滄市冬季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臨滄市;冬馬鈴薯產業;潛力;思考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1 臨滄市種植冬馬鈴薯的優勢
1.1 氣候資源優勢
臨滄屬亞熱帶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冬春光熱資源豐富。低熱地帶年平均氣溫多在18℃以上,全年基本無霜,最冷月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年降雨量1000-1400mm。由于冬春季節光照充足,無霜或霜期短,晝夜溫差大,是冬馬鈴薯最適宜種植區。
1.2 土地資源優勢
低熱地帶耕地面積 4.7萬hm2,其中水田1.5萬hm2,旱地3.2萬hm2。目前,尚有0.3萬hm2冬閑田可開發利用。本區特別云縣壩水田多屬河谷兩岸的沖積型沙壤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疏松,透氣性好,有利于馬鈴薯匍匐莖的生長、薯塊的形成和膨大,最適宜馬鈴薯種植。
1.3 水利資源優勢
隨著水庫的建成、投入使用和高穩產農田建設的實施,低熱地帶商品薯生產基地溝渠配套,可為臨滄市的冬馬鈴薯生產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1.4 茬口節令優勢
臨滄的冬馬鈴薯10-12月播種,2-4月收獲,上市時間恰逢全國馬鈴薯市場供應量和上市量較少時期,市場需求量大,產值高。一般鮮薯售價2200元/t,商品薯率達90%以上。
1.5 品種和技術優勢
臨滄市農業部門依托云南省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和馬鈴薯高產創建,狠抓新品種的引進、評價和冬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研究工作。目前,引進的麗薯6號、合作88等品種已成為我市馬鈴薯生產的主栽品種,青薯9號、鳳薯6號、鳳薯9511等后續品種進入生產示范,冬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通過新品種和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的推廣,涌現了一批高產區、高產戶,如云縣農場王云飛戶2015年種植麗薯6號8畝,經市級專家測查,畝產達5.08t,是迄今為止臨滄市馬鈴薯生產的最高單產。
2 臨滄市冬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2.1 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增加
臨滄市冬馬鈴薯早有種植,早期主要是自產自食,隨著市場的拓展和科技支撐力的提升,馬鈴薯生產整體上呈現面積、產量持續增加的態勢。2017年臨滄市種植冬馬鈴薯1萬 hm2,鮮薯產量 14.78萬t,平均產量983.55kg/667㎡,分別較2010年的0.57萬hm2、5.5萬t、645kg/667㎡增長75.4%、168.72%和51.1%,
2.2 馬鈴薯技術體系基本形成
馬鈴薯科研能力得到加強,市級建立了云南省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臨滄試驗站,雙江縣建立了云南省專家基層科研工作站——郭華春工作站,云縣、雙江及鳳慶開展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創建3片,新品種選育、引進篩選取得階段性進展,冬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取得成效。
3 存在的問題
當前,臨滄市冬馬鈴薯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馬鈴薯產業還未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
3.1 種薯自給率低
目前,我市僅在雙江縣大文鄉青平村建成馬鈴薯種薯繁殖基地 2hm2,年生產馬鈴薯種子28.8t,不足全市冬馬鈴薯需種量的0.1%,所需種薯需從麗江、大理、會澤等地調進,造成種薯價格較高,種源數量和質量難以保障。
3.2 種薯質量不穩定
由于參加馬鈴薯種薯生產與經營的單位和個人良莠不齊,種源來源復雜,種薯質量參差不齊,使部分未經檢測的種薯進入種子市場,造成不合格種薯進入生產,致使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對農民的增產增收帶來不利影響。
3.3 無加工企業
目前,我市尚未建成加工增值的龍頭企業,產業鏈短,效益不甚理想。
3.4 價格波動過大
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臨滄馬鈴薯的價格每2-3年就會有一個價格上漲下跌的過程,月度價格存在明顯的周期性,每年的價格高點都出現在2-4月,而創歷史高點的年份為2016年,平均銷售價格達2600元/t,較近些年的平均銷售價格高18.2%。價格波動直接關系到市場的穩定性與農民收益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影響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3.5 品牌建設滯后 市場競爭的優勢不強
目前,臨滄市尚未開展馬鈴薯方面的品牌建設,缺乏市場知名度、消費者認知度和產品美譽度高的臨滄品牌,產品營銷層次低,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不強。
3.6 單產低 發展不平衡
臨滄市馬鈴薯生產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單產低、發展不平衡,與全省平均單產相比,差距甚大。以2013年為例,臨滄市馬鈴薯平均產量雖然提高到1040kg/667m2,但比全省同年平均產量1229kg/667m2低18.2%,地區間差異也很大,據臨滄市農業部門對冬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推廣區測產數據,單產最高的云縣3134.2kg/667m2,是最低的鳳慶1771kg/hm2的1.8倍。說明臨滄市馬鈴薯單產的提升潛力還很大。
4 對臨滄冬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思考
臨滄冬馬鈴薯發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市場需求,滿足社會對馬鈴薯多樣化需求,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加工業,把鮮食薯生產轉化為鮮食薯和加工用薯綜合生產,適度增加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提高冬馬鈴薯的綜合經濟效益,促進臨滄市冬馬鈴薯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4.1 引進深加工企業
通過招商、合資、合作和聯合等多種形成,培植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探索馬鈴薯深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從而提高馬鈴薯加工轉化和儲藏能力,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4.2 嚴把種薯質量關
一引導種薯銷售商到有生產資質的單位調入經檢驗合格的種薯;二由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種薯準入等相關手續進行檢查,加強流通環節的市場監管,嚴防不合格種薯的銷售和運用于生產;三建立種薯源頭質量追溯制度。
4.3 以科技為支撐,提高馬鈴薯的生產水平
依托云南省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臨滄試驗站和云南省專家基層工作站——郭華春工作站,積極開展馬鈴薯新品種的選育、引進工作,重點選育、引進優質、高產、專用和特色馬鈴薯新品種,圍繞產業需求和節本增效,開展商品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等關鍵技術的攻關,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培訓、高產創建等途徑進行推廣,提高技術到位率,進而提高臨滄市馬鈴薯單產和馬鈴薯產品的質量。
4.4 實施品牌戰略,引領供給側結構改革
品牌是馬鈴薯生產全過程的重中之重,要以品牌打特色、占市場、提價格、提效益。為此,要通過深入挖掘臨滄馬鈴薯品牌內涵,發展馬鈴薯品牌農業,引領供給側改革,減少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提升產品的社會影響力,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定力度,進一步宣傳臨滄市馬鈴薯產品的優勢和特色。要使臨滄市馬鈴薯產品成為市場上適銷對路的名牌產品,在馬鈴薯這個大產業、大市場中以較快時間占到較大的市場份額,帶動馬鈴薯基地建設和產業鏈條的發展,促進馬鈴薯規模發展。
4.5 推進小型農機具的引進,探索農技農藝結合措施
要積極主動與農機部門配合,根據不同的馬鈴薯種植區域、地形地貌特點,推進整地、種植、中耕管理、收獲等小型農機具的引進工作,在雙江壩等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冬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種植,結合品種特征特性,研究農機農藝相結合的栽培措施,提高機械化工作的科技支撐,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種植效益。
4.6 強化市場營銷
建立“農村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營銷經紀人+網絡信息平臺+產品批發市場”的立體營銷網絡,積極探索“產前簽訂單,產中推技術,產后抓營銷”的生產組織模式,建立馬鈴薯產地批發市場,構建集產、供、銷為一體的網絡信息平臺,促進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切實保證馬鈴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產業發展升級。
[參考文獻]
[1] 楊建榮.臨滄市冬種馬鈴薯生產開發潛力及發展對策[J].云南農業科技,2007(03).
[2] 羅維祿,劉寧青.福建省冬種馬鈴薯生產現狀與發展策略[J].中國種業,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