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藝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推動優秀傳統中華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是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之一。但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剝離與侵蝕,又給眾多非遺的保護傳承造成了諸多難點,是新時期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跨越的鴻溝。因此保護傳承非遺需要多管齊下、兼容并包,走一條既堅持傳統又適度創新的改革發展之路。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難點
[中圖分類號]TU755.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早在本世紀初即以聯合國文件的形式告知世界。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不僅定義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即無形遺產或口頭遺產,也明確了“非遺”的特征,即區域文化中的人類所有創作,由若干個體或群體表達,不僅基于傳統,也符合該區域文化人群對社會和文化的普遍期望,且這些文化創作所具備的價值與準則等借由人的模仿等方式口口相傳。
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性
黨的“十九大”政府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為優秀傳統中華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口頭文化、無形文化構成了遼闊中華大地上多民族聚居生活環境中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生態。這些非物質文化不僅展示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命活力,更是民族凝聚力、文化向心力的核心組成。
在很多時候,將自然環境遺產和人類物質文化遺產連接起來的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由于存在“非遺”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人類文化才能不斷相互交融并持續發展,才能在越來越豐厚的文化傳統基礎上不斷激發出人類文明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保護人類文化的基礎和搖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傳統人類精神思想的創造結果,從而使人類精神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根本難點
2.1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缺失
和物質文化遺產普遍擁有相對固定和客觀的外在物質形式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經由人的文化生活才能實現保護和傳承。然而,隨著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的日益普遍和深入,全球化不僅縮小了不同區域文化之間交流互動的物理距離,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模糊了區域傳統文化曾經涇渭分明的差異性與個性化。
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發展,發達經濟體在輸出資本的同時往往也伴隨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的輸出,這對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的影響日益深刻,很多時候正在成為淡化甚至抹殺區域傳統文化的主要力量。特別是在相對年輕的受眾人群中,由于更加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這些新生代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和強度遠比其先輩更甚。
比如在貴州省黔西縣五里布依族苗鄉,布依民歌就曾是伴隨布依族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須臾不可離的傳統口頭文化。布依族先民自原始狩獵生活伊始,直至近現代逐漸定居為農耕生活,無論婚喪嫁娶、宗教祭祀各類活動中均有形式和內容各異的民歌如影隨形。然而隨著現代工業化乃至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隨著越來越多新生代布依族鄉民外出打工謀生,傳統的民族生活方式逐漸遠離,布依族民歌也慢慢在黔西地區消散。年輕人不僅越來越不愿意學唱布依民歌,甚至連與民歌水乳交融的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信仰等都正在湮滅。
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替代了傳統區域文化的生態環境,曾經堅不可摧的非物質文化生存基礎正在不知不覺中被動搖。這種生態環境的改變不僅會從形式和內容的表層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受眾群體之間產生越來越大距離,更為嚴重的是,一旦出現代際間的中斷,則依賴于人而存在的口頭遺產和無形遺產便再難有重新恢復的可能。這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最具風險的一環。
2.2 商業化開發和活態化保護傳承的矛盾沖突
隨著全球化成為大勢所趨,市場經濟的潮流已然侵襲到了世界各區域文化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在最為原始落后的地區,發展經濟改善生活都已成為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正因如此,眾多原本擁有豐富燦爛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區都在嘗試借助商業化的開發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只不過,在一部分人更加急功近利的思想支配下,商業化的開發非但未能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品質與效率,反而因為過度功利和短視而產生了負作用。
比如我國西藏地區聞名遐邇的民族宗教繪畫藝術“唐卡”,這種傳統藏式繪畫因其只使用全天然礦物原料和極富表現力的藝術風格而成為繪畫領域的一枝奇葩。但是,按照傳統純粹人工繪制的要求,一幅“唐卡”至少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然而借助現代印刷技術,市場上迅速充斥的廉價速成品不僅沒有讓傳統“唐卡”藝術成為欣賞或收藏的熱點,反而因其極其簡陋粗糙的結構或風格等抹殺了傳統藏式繪畫的精髓。這也是造成傳統手工繪制“唐卡”工藝幾近失傳的主因之一。
可見,真正意義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首重其工藝過程,也就是重點針對非遺活態性的保護傳承。這不僅要求商業化開發和非遺保護傳承之間必須取得良好的均衡性,而且要求商業化開發必須有所取舍,而非簡單粗暴的一概而論。
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策略
3.1 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并持續加大投入
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隨著聯合國《公約》的頒布,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從一個地區、一個局部的分散化行動成為必須由整個國家乃至世界共同參與和開展的運動。這也是我國緊隨聯合國步伐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和行政條例的主要原因。
而隨著國家在立法層面的不斷完善,我國現已成為全球非遺“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名錄”“優秀實踐名冊”三項數量第一的擁有國,并且形成了包括“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標志”“文化遺產保護公益歌曲”等在內的規?;?、系統化的非遺保護傳承模式。不過,在所有保護和傳承手段中,法律依然是唯一具有強制性的最后屏障。因此,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構建依然是當前和未來更長時間里不斷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成效的核心舉措之一。
尤其是當前的法律條款中,具有戰略指導定位的內容眾多,但能足夠細化到現實操作層面的依然有所不足。
其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物質收益的持續積累,當前可用于非遺保護傳承的資金、資源等還處于相對低位的水平。相較于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浩如煙海的非遺項目,有限的投入顯然不成比例。而投入的多寡在如今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常常也決定著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力度與范圍。故,在我國各行各業轉型升級力圖實現再度騰飛的新時期,持續加大對非遺保護傳承的投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必須持之以恒方能實現質的飛越的過程。
3.2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保護
作為需要經由人的口口相傳才能實現保護和傳承的文化遺產,非遺只能在足夠富饒的文化生態環境中才能實現生根發芽與茁壯成長。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中之重。
以布依民歌的傳承和保護為例。為了切實踐行《公約》和《遺產法》等相關法律規章,貴州省率先開始打造“中國(貴州)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圍繞黔西五里布依族苗族鄉這一核心區域,當地主管單位建設起中華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態研究基地。同時,以布依族傳統民族節日“六月六”為契機,融合“中華(布依)西部民歌文化生態節”的開展,當地著力嘗試恢復曾經極度繁榮昌盛的布依民歌文化遺產生態環境。
而事實也證明這樣的舉措不僅極其符合當地布依族人民群眾長久以來的真實心愿,也確實成為了布依民歌文化實現再度騰飛的最佳策略。在“六月六”到來前不久,五里鄉政府先后舉辦了兩屆民歌王、民歌手的選拔表演賽。最初,比賽吸引了本鄉幾乎所有的民眾,隨后更將影響力擴大到了附近的大方縣、織金縣等多個縣鄉村。甚至有遠在省城貴陽打工的年輕人特意請假返回,成為生態節中最為活躍的一支團隊。
而有了首屆生態節的引領,次年春節期間,來自四面八方的布依族老鄉便早早聚集到五里縣,自發地展開了民歌對唱等文藝活動。鄉政府便趁此機會大力宣傳推廣,并通過對表現出眾的歌手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讓生態節迅速固化強化,從而讓已經中斷十余年的布依民歌文化傳統再度興盛起來。
從這一實例可以看出,只要善加引導并確實具有足夠堅實的群眾基礎,即便是一度被弱化甚至基本消失的民族傳統和非遺形式也能夠再燃生機。而一旦曾經碎片化的非遺生態環境能夠逐漸由點成線、由線成面,則傳統口頭文化和無形文化就能借助其本質上的文化凝聚力重新吸引深受這一文化熏陶的人群,進而使傳統非物質文化得以對抗現代流行文化的蠶食鯨吞。
3.3 因地制宜適度融合商業開發
縱觀世界范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基本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與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技藝類、工藝類、歌舞類等民俗民間非遺形式,以及在文化源頭涉及民族信仰而以宗教祭祀等形式體現的非遺內容。顯然,前一大類在本質上就具有文化活動與商業行為千絲萬縷的關聯性,因此比較適宜進行適度的商業開發。而后者則具有更加典型的神圣性,更適宜在純粹文化層面的保護和傳承。
以昆曲為例,作為當今國粹京劇的前身,昆曲一度繁榮昌盛數百年,然而進入現代以后,國粹京劇已然式微,昆曲更幾乎徹底消失在民眾視野內。然而,臺灣知名作家白先勇卻敢為天下先,嘗試將現代流行元素與傳統昆曲相融合,改編為昆曲《牡丹亭》的青春版。而該劇在南開大學首演時,由于難以預料演出結果而選擇了相對陳舊的迎水道禮堂,并且沒有進行強勢宣傳。然而消息一經傳出,不僅門票被頃刻搶光,更有不少學生提前三四個小時到場“占座”,甚至有沒搶到票的學生寧愿站在走道上聽完全場也不離席。而自南開首演爆紅之后,青春版《牡丹亭》不僅順利實現了全國乃至全球的巡回演出,更從此開啟了傳統昆曲改編后熱演的新浪潮。
再如“衡水內畫”。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曾經也如同其他眾多非遺藝術一樣掙扎在生死存亡的邊緣,幾乎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但是隨著內畫形式和內容逐漸貼近于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甚至出現了眾多流行繪畫藝術元素,“內畫”這一極其悠久的傳統藝術形式便瞬間煥發了時代青春,成為越來越為國際消費者青睞的時尚藝術產品之一。
由此可見,因地制宜適度融合商業開發,避免急功近利和鼠目寸光,讓非遺保有其最本真的藝術內涵是新時期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有的意識和理念。這不僅是為了實現非遺保護傳承與商業開發之間的互幫互助,實現非遺和商業之間的“雙贏”,也是對傳統文化這一崇高人類創造結果的充分尊重和真心實意的保護傳承。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適度開發才能實現對非遺文化內涵既有節制又無窮盡的價值挖掘和再創造,這既是延長非遺文化生命的重要手段,也是借文化助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有益策略之一。
4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后新舊文化遷移的必然結果。傳統文化受到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侵蝕而日漸喪失其存在的文化環境和土壤,現代文化則因其越來越全球化的社會環境演變而不斷剝離傳統文化固有受眾基礎。但正如環境多樣性決定著地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一樣,文化多樣性不僅展示著人類文明的豐富多彩,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文明的延續性和創造性。因此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固然存在眾多難點,但也必須從立法、保護文化生態、融入適度商業開發和加強對源頭的保護傳承等多方面著手,采取綜合性的保護傳承措施。這不僅是實現聯合國《公約》偉大目標的現實舉措,更是踐行黨和國家戰略方針決策、建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并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優秀傳統中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王丹.非物質文化遺產英山纏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03).
[2] 陳淳,顧伊,高一虹.“文化定型”與“跨文化交際悖論”的國際視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3] 陶偉,田銀生,吳霞.世界遺產中古城研究方法與內容初探[J].地理研究,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