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階段的教育至關重要,在這一漫長的學習階段中在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學習興趣上有著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是這一階段的重要課程,創新是現今最重要的發展條件之一。在新課改的推行下,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極大的成績,語文作為教育中的一門大課,同時也是中國所有科目的母課,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現今我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很大的誤區,缺乏創新能力。本文就根據本人多年的從業經驗和多方的考證淺談學習新課改形勢下的中小學語文創新教育。
【關鍵詞】新課改;中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新課改形勢下中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新課程改革的效果不明顯
在新課程改革中,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對于改革的接受和運用都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依然是以教師為主角,而且學生在課堂上的投入情況都讓人心憂,新課程改革中的核心內容是以學生為主角,在課堂上,教師立于引導地位,學生自行學習和合作探究,從而更深入地認識語文的精髓,在現今的語文課堂上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課文的導讀,而后講解相關考點,以考點為中心輻射,講解每年典例,在課時結束后要求學生背誦,但是數千百年的文學沉淀反而忽略不講。現今存在的問題是,學生主角意識不強,而且對于語文課程沒有求知欲,沒有興趣,加之教師對于課程的“掌控”,導致了學生思維的限制,加之高中課堂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對于語文的學習更是雪上加霜。
(二)課堂教學方式存在誤區
我國的語言和文字有著悠久的歷史,擁有極深的文化底蘊,我們為我們的特殊文化寶藏而驕傲,并將其傳承下去,從進入教育階段開始,語文就是我國文化的主要載體,而語文的教學隨著年級的升高而越發隨意,語文教學的體系越發地散亂,課堂越發地散漫,往往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更加放松,注意力不集中,教學不深入,對于語文課程的講解缺乏專業性,對于課文,大多數高中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先由老師講解,后期要求背誦。實際上,這只會培養學生對老師的依賴,限制了思維發散。
(三)對于高中語文課程的忽視
在中學課堂上,語文似乎已有退居二線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從教者和領導者對于語文教學的態度變化,一方面是由于中考和升學帶來的壓力所造成的緊迫感,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現選語文課程簡單易學,都使其對語文教學力不從心,只能單一地追求學生的分數。語文在考試中不具有太大的拉分優勢,得不到學生和執教者的青睞。受教者和施教者都抱有這樣的態度,對于高中語文課程的忽視導致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總體呈疲軟無力的狀態。同時由于觀念和中考需求在短時間內不可能產生太大變化,所以家長和學生以及老師對于語文教學的要求會保持一個相對消極的態度。
二、關于新課改形勢下的中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幾點建議
首先,結合國家的考試標準,培養語文的文學素養。對于語文的學習要從貼近生活的內容入手,語文教學中含有大量的關于中華文化和中華傳統美德的傳頌,這是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在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安排中,考慮到學生正處于性格和價值觀念成型的時候,課文多選得有深度,適合這個年齡段的中國傳統教育,比如《愛蓮說》《送東陽馬生序》。還有我國優美的散文詩詞,在國際上都有極高的地位,比如感情真摯、感人至深的《背影》,千百年來的積累和沉淀都值得我們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和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對于事物的評判更具有高度。
其次,調整語文教學結構。根據上文所述,建議在語文的課程安排中,小學教育以背誦為主,初中針對考點進行出題上的改進,減少背誦的范圍,加大學生思考的深度,從而改變語文課堂的側重點,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的內容,考試中偏向于深度的考查,更多地考查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和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深度解析,建議增加閱讀理解的深度和改變考核角度,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在課程的學習和考點的解析中,課程學習更有創新發展的天地。最后,培養學生和教師對語文的興趣。教師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并根據本班學生特性選擇適合學生使用的方法。教師要在明確考試大綱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采用創新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同時,學生自主培養自身的語文思維,用新的方法去學習以后的學習生涯。
三、結語
現在是飛速發展的時代,人才的教育是立國之本,我國在教育上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力求可以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大量的人才,以科技立國、以教育立國、以人才立國,創新思維是國家發展爭先的前提,我們只有培養出具有無限創造力的新型人才,才能夠為國家發展提供新的生命力和動力。創造創新課堂,傳承國家傳統文化和精神精髓,培養品學兼優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鵬云.剛柔并濟,成就中學生管理工作的精彩[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4).
[2]林中順,何世英.中學文言教材中的同義復詞辨誤[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0(2).
[3]陳彬莉.高考制度歷史演變軌跡探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作者簡介:葛麗華,女,1981年生,山西省寧武縣,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