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鑫 王淑娟
【摘要】隨著新課程目標的完善,小學科學課程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也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本文針對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存在的問題,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觀察能力;科學素養;全面觀察;觀察興趣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專門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的基 礎性課程,它既是一門活動性和實踐性課程,也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聯系的綜合性課程。科學觀察能力是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一項基本能力,而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科學思維的源泉,對事物現象的感知越充分、越全面,就越有助于科學思維的發展,進而獲得真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是科學探究領域中一個重要內容。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缺乏關于這方面的經驗,觀察往往只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現象,對話交流也就更多地趨向于形式化。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逐漸處在一個知識總量急劇增加的信息化時代,而學生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一個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容器,他們需要培養觀察能力,自己發掘知識,同樣也要求他們具備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觀察能力是小學生在熟悉事物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所必須要具備的本領。在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是學生學好科學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科學教學實踐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對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工作。
一、明確養成觀察能力的意義,并堅持長期培養
史邁爾曾經說過:對微小事物進行仔細地觀察,是取得事業、藝術、科學和生命各個領域方面成功的秘訣。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功是受益于其是否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所謂觀察,其實它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觀察能力的高低首先反映了學生感知能力的高低,它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從了解真理到辨別錯誤再到澄清疑問,而且也能通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使學生在慢慢領悟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掌握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可以說,培養科學觀察能力是科學研究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科學觀察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與不斷的學習,并積累經驗才可以實現。這也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在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時,要善于引導,并根據每個學生所表現出的個體差異,采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指導,做到因材施教,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觀察興趣,達到自主觀察學習的目標。
二、多角度分析學生觀察能力的影響因素,確立培養目標
自2017年秋季開始,小學科學課程的起始年級正式修改成一年級,讓小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接觸科學這門課程。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大概在七八歲左右,雖然該階段的學生心智還尚未成熟,但已經表現出很明確的自我意識,同時小學生的好奇心和獨立活動的能力也相對增強。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在觀察方面的心理特點更多地表現在隨意性、情緒性以及籠統性。同時由于小學生剛剛接觸對科學學科的學習,他們的科學觀察能力尚待開發。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事物的觀察能力僅僅停留在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上。此階段,學生更多的行為是表現對于外界的看法,但由于心智不成熟,往往表達得內容不夠全面、具體,而且對重點表達不全,從而使科學教師達不到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面對此階段的小學生,教師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但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只是注重在實驗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其他教學活動中卻不注重對學生的關注。在實驗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固然重要,但這種方法對于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單一的,并不能從其根本上解決問題。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改善:
(一)注重培養小學生對于日常的科學知識經驗的積累
從教師教學實踐經驗來看,在對學生傳授新知識的過程中,通常是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教學,而那些知識背景較豐富的學生領會知識的能力往往要較強一些。所以,在科學知識學習的起始階段,應該以積累和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便為學生后續科學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注意培養小學生的思維集中能力
七八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注意力總會出現不集中的情況,這是符合兒童成長發展規律的。作為教師,要遵循學生的這種成長發展規律,對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可以降低,并對表現出不同特點的學生給予理解,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示范,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對于處在五六年級階段的小學生,他們已經開始形成比較穩定的注意力,不會輕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所以可以對他們提出較高一點的觀察
要求。
(三)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技巧以及觀察技能
學生觀察能力的高低,歸根結底取決于教師傳授的觀察技巧。教師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方法的技巧,可以節約時間,使學生更加明確教學內容,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要求教師積極地引導,而不是直接地傳授經驗。教師也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進而找到科學觀察的技巧。
(四)學生的意識程度以及觀察的興趣、動機等其他心理因素
學生的觀察意識程度越高,所要觀察的目標越明確,科學觀察活動也就越容易獲得成功。在觀察事物之前,教師要注意使學生明確科學觀察的目標,調動學生進行觀察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五)小學生所接受過的觀察訓練程度與觀察的實踐經驗
觀察訓練與實踐經驗對科學觀察能力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小學生只有經過長期的科學觀察實踐,科學觀察能力才有可能穩定地形成。
由此可見,對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的確是一個比較長期復雜的過程。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明確目的,分階段、分目標地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使小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形成能力。
三、培養觀察興趣,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興趣”是小學生了解新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主要是以了解和發現外界新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同時也是推動學生去觀察科學事物、探索科學真諦的重要動機。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濃厚的科學觀察興趣,是培養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重要前提,學生一旦有了觀察的興趣,才會養成良好的觀察素養,才能夠對科學現象觀察得細致且全面。小學科學教材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物質間的內在聯系,精心選擇一些讓學生感覺到熟悉的,同時又有著許多知識點的物質和現象作為“生活原型”,將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日常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小學科學教師還 可以將一些科學實驗課程布置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來完成,這樣不僅能引導學生細心關注身邊事物,主動觀察事物變化的現象,還有助于使學生養成主動觀察、勤于積累的科學學習習慣。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觀察《天氣與植物》一課中,讓學生去外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觀察植物隨著天氣變化的生長特征。諸如此類的課程設置,就是比較接近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屬于好動的狀態,在室外進行觀察學習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觀察學習熱情。同時利用學生自主觀察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能極大地培養學生關心自然的情感,增強觀察科學現象的興趣,便于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
四、重視科學觀察實驗的過程,注重對學生科學觀察方法的培養
科學,歸根結底是一門主要由實驗觀察為主的課程。所以,教師在科學課程的觀察訓練中,對于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進行。為了落實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進行科學觀察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觀察習慣,要求小學科學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科學觀察方法的培養,并且落實于實驗過程。
(一)明確學生課程觀察目的,指導學生制訂觀察計劃
從整體上來看,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對科學課程中實驗的觀察興趣是非常濃厚的,但是如果要求小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的過程來具體地說明實驗現象往往比較困難,又或者只能說出其中的一部分來。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學生喜歡實驗僅僅是覺得看到事物變化的現象感到新奇,但這并不等于學生就會觀察,完全具備科學觀察能力。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進行科學觀察實驗之前應該做好教學準備,使學生能夠了解此次科學觀察的目的,并指導學生制訂科學觀察的計劃,使學生明確此次觀察的目的以及在觀察中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也有助于提高此次科學實驗課程的價值。同時對學生明確提出觀察要求,并耐心地指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的順序以及明確科學觀察的內容,也會促進科學課程教學目標的完成。
(二)引導學生明確全面觀察的意義
不可忽略的問題是,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學生在觀察科學實驗現象時,大部分都是由于學生的好奇心驅使的,因此會混淆科學實驗現象的主次方面,也可能會出現觀察事物現象不夠仔細、全面等問題。所以,在培養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時,教師首先應該使小學生養成“全面觀察”的好習慣。全面觀察的觀點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被觀察的對象來說,它包括事物及其發生變化的過程和結果,以及教師的指導操作等;另一方面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觀察與實驗不同,觀察所考察的研究對象是處于自然狀態的,不施加任何人工的干預,它是一種由多種感官同時參與的活動。它包含使用多種感官的共同運作,即“全面觀察”應包含著眼看、鼻聞、手摸和耳聽等。學生只有進行全面觀察,才有助于對觀察現象獲得完整的感性認識,對各個細節都有比較豐富的感知,便于從中找出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特征,進而使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三)引導學生進行深刻地觀察,掌握觀察的規律
所謂深刻地觀察,主要是對于小學科學教師來說的。在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科學現象的同時,教師可以根據科學觀察實驗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實驗現象問題的提問,而且要根據現象提出問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學生能夠形成比較系統的觀念,以幫助學生在科學觀察中進行全面而又有系統地思考,使學生有能力、有意識地將所觀察到的科學現象經過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的思維加工,進而得出結論以及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而且還可以促進小學生對科學實驗觀察產生更深刻的認識,以便形成更加長遠的記憶。
五、發揮學生觀察的優勢,促進多種能力的發展
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由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 合作能力等幾方面構成,并且學生的這些學習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共同取得發展。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同時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在進行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為了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而不重視對小學生其他學習能力的養成訓練,從而割裂了與其他學習能力之間的聯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完善,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教學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其中要突出思維訓練。對學生思維學習能力的訓練是重點,觀察是正確思維的基礎,而深入的觀察更需要思維的指導。所以,培養觀察能力應該著重把觀察現象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正確地描述出觀察的科學現象,進而使學生從科學現象的觀察中積極地發現問題,并能夠根據科學現象自主地提出問題,這才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的關鍵之處。學生在科學現象的觀察中能夠積極地發現問題,這一點就說明學生對觀察事物現象能夠做到細致、全面。學生在觀察中可以發現問題,這是觀察者的視覺因素和思維因素所結合的產物,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在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現象的觀察的同時,也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基于科學現象的提問,不斷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思考,以達到科學教學的目標。
綜上所述,每一位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都必須具有科學素質,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小學生從出生起就受到科技進步的影響,因此,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應從小就開始進行培養。這也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師要做到長期堅持,并重視對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使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以及其他學習能力得到發展。同時,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也要求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由于小學生科學課程的學習離不開對科學現象的觀察,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小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觀察能力,科學課程才能夠得以順利地進行,才能完成科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科學觀察能力是發展科學思維能力與發展科學創造能力的基礎,引導學生從小打好基礎,不僅有利于小學生的其他科學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培養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從而保證學習科學課程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第五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江芳,王國英.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王彥才,郭翠菊.現代教師教學技能[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劉德華.小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毛鑫,女,1995年生,遼寧撫順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碩士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