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摘要】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大幅增加,教育者越來越重視對文言文教學的研究與反思,可見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文言文難教,效率低下狀況使得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均對文言文多有怨言。近年來提出的核心素養,則為文言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實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作為語文學科知識之一,文言文教學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手段。然而,當前的文言文教學存在著許多問題。1.以知識為中心,注重字詞句式的講解,學生死記硬背,使得學生對文言文產生畏難情緒和排斥心理。2.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形成滿堂灌的現象,學生喪失了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文言文學習產生厭惡情緒。3.文言文由于歷史悠久,其中所蘊含的藝術美不易為學生所理解,教師也往往忽視這方面的講解。4.教學方法單一,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將文言文講解碎片化,不易形成整體映像。從而不能滿足學生審美的需要,也就達不到創造美的要求。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文言文所傳達出的文化、精神,使得學生對文言文價值認識不清,不利于文言文傳播傳統文化作用的發揮,失去了其主要的價值。
近年來,語文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提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規定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語文核心素養研究的不斷深入,不但有助于開展文言文“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而且為實際的教學過程指明了方向。 核心素養的界定,也標志著我國學校課程的發展將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轉向目前世界各國推崇的“知識建構”。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任務放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學活動中,在幫助學生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學生自身也能夠了解傳統文化內涵,從而轉化為其自身的文化素養。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地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交流溝通的能力。“注意考查學生是否能綜合運用有關的知識、能力和方法, 進行廣泛閱讀和交流討論, 具有積極的運用意識和負責的態度;能否讀懂語文學科以外與自己學識相當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運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實可信, 并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是否嚴密而有條理, 并講究語言藝術和實際效果。”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一個字往往有多種意思。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因此,掌握字詞的意思,并在一定的語境中分析其具體的意思是文言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理解基本字詞的意思,熟記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目前文言文教學的一大弊病就是學生死記硬背,效率低下,學生苦不堪言,這就造成了學生談“文”色變的現象。因此,在具體的課文中具體分析字詞的意思,以此變學生為主體,使其主動地積累、梳理與整合。
如以《勸學》中的“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為例,這句話中的“跪”“寄托”是古今異義詞,“……者,……也”是判斷句式,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根據心理學的知識,這些知識需要經過同化或順應才能為學生所接受。所以,這就不難解釋為何現階段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教師應該做的,是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自己先試著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翻譯這句話,遇到“跪”“寄托”翻譯不準確時,教師適當加以引導,從今義推導到句子中的古義,使學生自己得出答案。這樣,學生便能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古今異義詞,加以一定的有意識記憶便可長時間地記住。同時,當學生完整地翻譯出這句話時,“……者,……也”表判斷也就順勢而出了。如此,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中,學生便主動地記憶、積累進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既達到語文核心素養最基本的語言要求,也調動了學生主動性,形成了自己的言語經驗。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了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文意的疏通后,再對文章用詞、謀篇布局等進行分析解讀的基礎上,還需要引導學生做深一層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其思維品質。
如在教學《捕蛇者說》一文時,在解決了字詞的基礎上,分析全文結構,歸納概括各個段落大意,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梳理歸納。第一部分為第一自然段,重點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點。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描寫捕蛇者的悲慘遭遇,是全文的重點部分。第三部分即文章結尾段,夾敘夾議,得出“苛政猛于虎”的結論,抒發情感。將文章分成這樣條理清晰的三個部分,在學生思維中形成文章的基本框架,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進而重點分析第二部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對比、襯托手法,得出“苛政猛于虎”的結論。從而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對比手法的使用,獲得思維的訓練。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對比、襯托手法,突出所寫事物的特點。在具體的實踐中鞏固對思維的訓練,從而促進思維品質的提升。這樣,便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學中體現了語文核心素養的“思維發展與提升”要求。
三、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高雅的審美情趣、高尚的審美品位、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文言文中的審美教學,可以通過對句式的分析、語言的賞析,使學生達到審美體驗。
如教學《愛蓮說》一文時,這篇文言頗有特色:結構嚴謹、邏輯性強;托物言志,運用對比手法,夾敘夾議;句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教學時要注重分析其藝術手法的使用。首先,文章語言駢散結合,長短句相間,文章顯得整齊又錯落有致。同時,排比句的使用,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表現力。學習這篇文言文時,朗讀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通過朗讀,學生自己能夠體會到語言文字之美,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很容易體會到文章的語言美,進而就會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學的美,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華文化充滿熱愛和認同感,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其次,使用對比手法,將花兒擬人化,賦予了花兒各種不同的思想性格和思想情操,以牡丹為反襯,用菊花做陪襯,從而自然樹立起蓮花的美好形象,以此表達出作者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思想。通過對比,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事態的鄙棄,以及潔身自好美好情操的追求便會影響學生自身的審美。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對牡丹、菊花所代表的人生觀進行反思,在蓮花與牡丹、菊花的比較中,體會到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進而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此提高自身審美品位。同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對比、反襯手法運用到自己平時的習作中,以凸顯所要表達對象的特點。這樣,將文言文與寫作結合起來,增強了文言文的延展性,也體現了語文核心素養關于“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要求。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
如《岳陽樓記》一文,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篇。文章借景抒情,抒發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表達了古代仁人,要有堅定旳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始終堅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古代仁人志士精神品質,堅持自己,不以外界的變化為轉移;體會到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習他們先吃苦,后享樂的優秀品質。由此,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知識分子高尚情操的崇敬,從而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同時,在學習課文之余,擴展相關的古代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的名言警句,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此增強學生對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高尚情操的理解,引導學生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
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符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語文學科教學的改革,有利于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人。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任務放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在幫助學生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學生自身也能夠了解傳統文化內涵,從而轉化為其自身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發展成為健全的個體,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化,為終生學習、終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落實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文言文教學,仍需“更多地依靠學生自身在讀寫實踐中的摸索、積累和體悟,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的過程”,需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結合實際文言文教學,進一步積極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從語文核心素養中尋找文言文教學的新的思路。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并提出明確的任務要求。讓學生以閱讀的方式自主探究,以賞析語言文字為角度,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從而形成必備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 2016(11).
[2]趙生福.語文教學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7(4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