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歌文化的一種,在國內具有很強的知名度,但是由于山西民歌一直以來都是以傳統的形式為主。新作品、新創作比較少也就導致山西傳統音樂一直處于低潮時期,本文主要以研究山西傳統音樂的多元化發展為主,強調創新與發展對于山西傳統音樂的重要性,并以保護原生態搶救創新等方式為研究對象,加強對新人、新作品、新聲音的重視程度,以此激發山西傳統音樂的活力。
【關鍵詞】山西傳統音樂;山西民歌;傳承;創新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山西傳統音樂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一直保持著迅猛的發展勢頭,山西傳統音樂在國內所取得的成績也是令人矚目的,很多國內重要的演唱會和表演中都會出現山西民歌的身影,其中著名的曲目有《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黃河兒女情》《一把酸棗》等等,在國內引起廣泛的反響。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音樂開始進入多元化的時代,不同的音樂文化和音樂風格席卷全國,此時的山西傳統音樂開始遇到生命中最大的挑戰,例如你一開始唱就是《走西口》要不就是《對壩壩圪梁梁》《小親圪蛋》,當然這些都是祖輩留下的藝術瑰寶,不能說這些不好,但是如果永遠都是老一套難免會讓人感覺到審美疲勞,而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更多的還是需要創新來延續。當然如何使山西傳統音樂得到進一步創新與發展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保護傳承發展不能成為阻礙傳統音樂發展的理由
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與日劇增,山西民歌中的河曲民歌和“二人臺”、左權的“開花調”(民歌和“小花戲”)等等都被收錄到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這大大增加了山西傳統音樂的社會地位和傳播速度。那么什么叫做傳統音樂的原生態呢?簡單來說就是來源于最真實的、原汁原味的音樂。這種音樂可以帶給個人最為原始的感覺,是純粹的藝術、是干凈的聲樂、也是最為迷人的音樂。當然原生態的音樂也具有不一樣的發展方向,多元化的民歌特色也是山西音樂發展的一種形式。例如人人耳熟能唱的民歌《走西口》,在晉、蒙、陜三地就有不同版本,這些版本在內容與形式上基本差不多,但是在音調、詞語、唱腔上還是有所不同的。有些民歌不僅在音調、唱腔上有所改變同時也根據不同的時代發生了一些變化,這樣也就引起了很多民歌在表現特點風格上的差異化。如在當代影響深遠的《東方紅》,就經歷了從山西民歌《芝麻油》到《白馬調》,再到陜北《移民歌》,一直到《東方紅》的定型這樣一個不斷創造、創新的過程。因此可以說,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它最原生態的歌是“母體”,以后的變體可稱為“子體”,許多民歌曲調的“母體”和“子體”可以并存和廣泛流傳。這也說明,民歌具有變異性和代代傳承的自身規律,同時也顯示出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力量。當然這種母體的藝術傳承是好的也是對的,但是并不能永遠只知道母體而不知道如何更新換代。對于山西傳統音樂來說要想發展要想創新,就要在母體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不斷加強子體的創新性和時代感。邁出創新發展的這一步,不能把保護傳承發展成為阻礙傳統音樂發展的理由,要始終以新的姿態和新的方式去創新發展。
二、山西傳統音樂的創新與發展道路
山西的傳統音樂是山西藝術發展的瑰寶,同時也是山西藝術文化的精神支柱,但是目前山西音樂在發展中并不盡如人意,很多民歌隨著大量的重復演唱開始被大眾所抵觸。與流行音樂相比來看,山西傳統音樂在國內市場上的接受程度太低,很多青年一代并不認可山西音樂。那么為什么流行音樂就可以走入國內打開全國的市場,主要是因為這種流行音樂接受速度快、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很多年輕人都喜歡這種新式的音樂風格。反之,山西的傳統在發展中一直以傳統的形式自居,近幾年來出現的新作品太少而被大家所熟知的新人新作品就更是少的可憐。
有人說過:“民歌只有唱起來才有生命力”,其實這是非常對的,如果傳統音樂沒有了聽眾,那么傳統的音樂如何去生存如何去入大眾的心理。當然有些民族音樂確實存在一定的自身缺陷,例如它本身節奏慢、樂器單一、唱腔繁瑣,表達能力差,演奏的風格也是老一套等等,這些都是傳統音樂的發展劣勢,但這又何嘗不是它的自身特色呢?對于山西傳統音樂要想以創新的姿態去迎接新的時代,首先要做的便是贏得市場,使得大眾接受這種形式的音樂,其次我們不能故步自封,還需要去創新,只有創新的山西音樂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應當說能夠流傳下來的民歌,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洗,自有它的魅力所在,而流行音樂,因其各種現代元素的沖擊、融合,如果我們能將二者結合起來,用現代的音樂元素、新的藝術手法,對民歌進行傳承、加工和改造,進行新的藝術包裝,在配樂、編曲及演唱方法上,都有承續和創新,這樣,重新演繹出來的“新傳統音樂”,必將是耳目一新的。
在創新的過程中如果把音樂的視野放得更大、膽子更靈活,可以把中外不同的音樂融合到山西的傳統音樂中,還可以把中國的戲曲、歌劇與現代藝術結合然后再嫁接到山西民歌中,并不斷收集一些古老的傳統音樂,把這些音樂與現代音樂嘗試著結合,把民歌變成一種更為簡單、易懂的歌曲,這樣會使更多人去理解它,以此形成一種新的風格面貌。但是這種新的風格始終都是建立在傳統的山西音樂基礎上的,在創新中并不能舍本逐末地去改變傳統音樂的自身韻味,而是嘗試著把山西傳統音樂徹底變成通俗歌曲的一種。
要提高山西傳統音樂的藝術價值,要把文化與內涵作為音樂發展的首要因素,要不斷吸收與接納現代藝術對于山西音樂的沖擊。總之無論怎么“變”怎么創新,山西民歌的味道不能變化,山西音樂的特點不能變,山西傳統音樂不能變。要把最為傳統的東西保留下來,要以主打山西品牌為主,要不斷去改良去融合。也就是說,民歌的創新,不但要有時代性、世界性的眼光,更要保持它歷史性、民族性。同時山西的政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傳統音樂的保護,為音樂的發展搭建合理的平臺,為發展音樂創造優秀的渠道,傳統音樂的改良是十分困難的,但是這也是音樂發展的必要,是時代賦予山西人的艱巨任務,更是歷史傳承下的使命,所以新的音樂發展對于山西人來說就是一場精神與藝術上的更新換代。
三、結論
歷史總是讓人們著迷,但是傳統音樂的發展也需要現代人的不斷更新,優秀的山西傳統音樂是我們民族的發展精神,也是世界的藝術文化遺產,因此對于現代的人們來說要不斷開闊創新,要不斷追求歷史給予我們的新生活,要堅守住繼往開來的精神,要增加現代多元化的文化與山西傳統音樂的結合,要不斷創新“新”的東西。傳承歷史的文化傳統是好的,但是這種傳承需要不斷的創新,需要現代人不斷去研究、不斷鉆研、不斷創新,如果只是固守傳統而不進步那么最終只能是面臨淘汰。因此身為山西人要走入新時代,走進新的時期,走向新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沛.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2]張世文.淺談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1(16).
[3]王小林.論山西民歌的創新與發展[J].長治學院學報,2012(01).
[4]徐勵.關于發展民族音樂的思考[J].沈陽音樂藝術學院學報,2002(04).
作者簡介:馬博(1987—),女,助教,研究方向:長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