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地方音樂及民族音樂而言,可以被歸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首批文化項目中則包含了采茶戲。在我國南方客家地區,采茶戲備受歡迎。雖然獲得了百姓的喜愛,但是在發展中遭遇了障礙。若想弘揚采茶戲,則應當找到一個創新發展的采茶戲之路,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發展采茶戲音樂。本文通過分析采茶戲與高校音樂教育方面的聯系,提出采茶戲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僅供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采茶戲;音樂;高校;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身為傳統的茶葉種植及生產國之一,我國茶文化較為久遠,在長期發展中,不僅物質文化充分,還與諸多傳統藝術方式緊密相連,構成了深淵、豐富的非物質文化,不斷發展并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于與茶相關的非物質文化而言,以茶事作為活動題材,與地方音樂、戲劇相融合,透過客家茶文化內涵和特殊的曲牌及唱腔,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富有地方色彩、文化傳統價值以及審美感的藝術形式,并且對目前高校音樂教學的拓展、對音樂教學民族審美情趣的提升極具價值。
一、采茶戲與高校音樂教育的內在關聯
(一)可以豐富高校聲樂戲曲教學內容
采茶戲音樂較為豐富,距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是通過客家民歌發展而來的,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濃郁的鄉土氣息,成為活躍于南方客家地區的民間小戲,是曲牌連綴體。贛東南地區的采茶戲體現出江南地區的小戲,具有鮮明的風格;身為采茶戲內的主要聲腔——茶腔,旋律舒緩唯美,節奏鮮明,具有濃郁的田園山野韻味;身為采茶戲的主要聲腔——燈腔,高亢醇厚,猶如積極向上的山區百姓的精神狀態,旋律跌宕起伏,濃烈粗獷,加之嗩吶、鑼鼓的搭配,具有較為濃厚的戲曲韻味,讓人振奮精神、擁有熾熱的氛圍;路腔拓寬了采茶戲的表演形式,具有幽默、輕松、活潑的特點,適宜在路上行走時進行傳唱的曲牌。雜調并非采茶戲音樂中的主腔,甜美文弱、玲瓏剔透,可是偶然出現,穿插應用,飽含特有的藝術氛圍,以具有點綴的效果。所以,對于高校音樂教學來講,采茶戲可以令高校聲樂戲曲教學內容更加豐富。[1]
(二)更符合地方音樂發展
采茶戲由當地民間燈彩與采茶歌舞所構成,屬于客家地區原生態劇種,歷史極為悠久。長期以來,采茶劇由于客家人的不斷努力,通過自己的方言及舞蹈,展現出客家人的故事。新中國建立后,采茶戲獲得了迅猛的發展,通過整理轉變了諸多劇目,并且還為劇種添加了全新元素。所以,采茶戲和高校音樂教育相結合,可以更加豐富高校音樂史的課程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成為學生想要極力探尋的知識層面。
(三)豐富校園文化
藝術的審美含量更加集中、充分,高校校園文化的校園環境較為獨立,學術理論較為深厚豐富,具有鮮明的多樣性,成為良好的歷史沉淀,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要資源。藝術教育是高校的美育,美育的設備成為校園文化的創建,藝術教育具備特有的情操,深入意識、開發智能、平衡內心。將采茶戲滲透到高校音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打好采茶戲技藝的基礎,打開學生的藝術視野,并且加快傳統音樂的良好發展,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賞析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藝與知識,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高校藝術團應當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打造富有特色與個性化的校園音樂氛圍,從而達到高校音樂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采茶戲音樂在高校教育中的措施
(一)對學生提出的建議
高校可透過專題講座等方式讓學生更加了解采茶戲音樂。講座可以從整體上傳授贛南采茶戲,展現出贛南的魅力所在。推動學習氛圍,讓學生學習到更多關于采茶戲音樂方面的知識;組織講座,聘請專業院團的演員為學生進行講解示范;通過現場觀摩,積極推廣校園文化建設,學習茶文化的內涵,學習歷史,讓學生獲得提升;為學生提供采茶戲音樂歌舞劇的觀摩機會,讓學生更加清楚采茶戲的表演特征。
需要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析本土音樂文化,積極參加音樂社團活動,加強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視度,為發展傳統采茶戲音樂添磚加瓦。學生群體應當打開眼界,提升自主學習與探尋知識的能力,將學習深入到課余生活中,展現出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而非僅通過高校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需擔負起傳承和保護本土音樂文化的重擔,可以分析本土音樂文化,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當前,大學生應當積極學習多元文化,不斷更新知識。高校透過組織音樂社團宣傳采茶戲音樂,并非只有音樂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而是面對所有在校生,音樂社團中擁有不同音樂方式,變成高校校園文化中最貼近學生的傳播體系。高校生應當創建良好的音樂理念,提高文化修養,學習新鮮資訊,觀看演出,積極參與本土音樂活動,以此加強傳統茶文化的采茶戲音樂文化,加強知識的了解與學習。[2]
(二)針對教師層面的意見
高校音樂教師通過創新傳統音樂文化,不斷提高、完善、改進自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建立知識結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明燈,組織并執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高校音樂教師應當科學地分析傳統音樂教育,積極投身到研究傳統音樂教材、課程設定、教學方法當中,積極探究學校教育,將目光放在本土音樂文化形態及傳承中。高校教師需撰寫符合當地高校的傳統音樂教材,音樂教材對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的執行極為關鍵,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轉變教育途徑,創新教學方法,將教材變成完成教學的主要工具,結合社會及高校校園文化給予創新,教育內容需確保傳統音樂文化的靈魂。為完善學生人格,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讓學生能夠勇于表現自己,拓展并發展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音樂的快樂,不斷指引學生參加本土民間歌謠,跳傳統舞蹈,演奏民間樂器。教師應運用傳統音樂豐富的文化特色,透過音樂活動給予展現,盡量指引學生將學生內在表現出來,打開思路,激發學生對此項課程的熱情,通過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表現。運用現代高科技方式,通過聘請民間藝人傳承傳統音樂文化。[3]
(三)對高校的建議
加強高校傳統音樂資源庫的建設??梢酝ㄟ^與當地文化部門合作,查詢資料,深入分析,收集資料并找出相關需要配合的部門。高校應強化建設并培養傳統音樂文化師資團隊,建立一個專業素質較高的傳統民間音樂教育活動團隊,并積極組建團隊教師進行學習。高校有關部門應當重視傳統音樂教學,將其編入大學音樂課程體系中,讓學生處在文化角度掌握音樂文化的內涵,盡量多設置一些音樂文化方面的課程,將特色融入其中,在高校音樂課程中需展現出傳統音樂文化的主導力量。在傳統課程中,具有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愛國情懷的方面,對相關音樂課程也不夠重視,令學生的認知程度束縛于技術能力中。為此,應從整體上提升音樂教育的文化,集中課程設定。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應當不斷完善系統化文化元素,將實際的精神理念滲透至所有高校音樂教學體系中,建立課堂教學結構,展現實際價值,不但能夠完善理念,還能促進整個高校音樂教學體系的轉變。將采茶戲藝術與高校音樂教學相結合,通過教學活動特色與價值的展現,透過激發學生對采茶戲音樂的熱情,不斷創新高校音樂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春娟.地方戲曲如何走進校園以秦腔為例[J].當代戲劇,2013(01):36-38.
[2]曹東.弘揚傳統文化,探究推動戲曲藝術走進校園的意義、方法和途徑——以蘇州大學為例[J].戲劇之家,2014 (11):79-80.
[3]董曉梅.粵、贛兩地采茶戲唱腔音樂研究——以粵東北和贛南為例[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02):5-7.
作者簡介:賈菁晶(1982—),女,山西介休,助教,文學學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