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晴
【摘要】高中生年齡段為15-18歲,對比小學和初中生心理發展的特點,高中生心智更加成熟,有了一定的鑒賞審美能力,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興趣濃厚,但如果在課堂上一味講傳統的音樂文化有的學生也表現出不太濃厚的興趣,如何針對高中生心理發展設計出使他們感興趣的音樂課程,是本文研究的內容重點。
【關鍵詞】高中生;心理發展;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9 【文獻標識碼】A
我所在的學校為高中,目前我負責高一音樂鑒賞課,在工作期間,我逐步了解了高中生的心理特點,高中生心智已經成熟,他們對待教材當中的鑒賞曲目有的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有的就用自己獨特的眼光來評價,對于一些他們不喜歡的內容會選擇性搗蛋來表示自己的態度,剛上班的時候,我按照循規蹈矩的方式來設計課程,把作品的作者簡單介紹,并且針對曲目的背景讓學生進行簡單了解,然后就是聽全曲,針對一些關鍵的樂章再復聽,提幾個簡單的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大部分的課堂效果都是死氣沉沉,這樣的課堂環境不禁讓我進行了反思,我是否真的針對高中生來進行教學設計。
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中,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于其中的豐富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進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版,一、課程性質,第二段)也提到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于是我又為學生設計了調查問卷,了解他們現在對于音樂課的看法與內心真正希望的音樂課標準,針對這些我改變了教學模式與教學設計,具體總結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高中學生迫切希望能真正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
在課堂上如果在鑒賞一首歌曲時,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接受,比如在我所教學的教材中第三單元《世界與民族》,第三小節是走進非洲與美洲,我們知道非洲美洲音樂節奏感非常強,而且大部分與生活息息相關,教材中提到“音樂是非洲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勞動、祭祀、集會、節慶、禮拜、婚嫁、喪葬等活動都離不開音樂。”(《音樂鑒賞》,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次出版99頁閱讀材料)那既然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將課堂環境設定為平常生活里,而不是課堂,讓學生提前去了解一下非洲美洲的傳統樂器,在課堂上針對他們生活中不同的活動場所設計出不同的節奏點,在做了示范之后我就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環境利用他們的桌子即興敲打出他們認為符合的節奏,這也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高中生希望音樂課堂不僅是老師在講,也不僅局限在“聽音樂”上
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傳統語文數學的教學模式在音樂課堂上其實不應該存在,學生干聽也聽不出來太多東西,得讓他們親自去體驗,發揮他們這個年紀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在欣賞傳統民族音樂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對于這方面的知識還很薄弱,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提前讓孩子們回家查閱資料先自行了解,或者干脆進行師生互換模式,讓學生自己查閱整理資料以后在課堂上分享給老師和其他同學,自己整理出來的資料他們印象會非常深刻,同時也會對這些音樂進行深層次的了解與挖掘,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三、高中生對于新鮮實物有強烈興趣
他們希望他們喜歡的流行音樂可以出現在課堂上,隨著目前網絡的發達與時代的進步,學生更喜歡一些適應時代潮流的流行音樂,他們追星的狂熱是我一個90后都看著瘋狂的,但是我恰恰抓住了學生這個特點,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對比》《流行音樂發展史》等課節,了解了學生流行音樂的喜好之后,我挑選了適合在課堂播放并且學生喜歡的歌曲,讓他們以審美的態度去面對每天聽來聽去的流行歌曲,從詞曲創作出發,從流行文化音樂史出發,讓他們了解更深層次的流行音樂文化,而不是局限在好聽,情情愛愛這些東西,從正確的角度引導他們正視這些內容。
上述這些都是我在從教期間總結的問題,其實從3年教齡來講我還是個“新新手”,我還有很多的知識要去學習和了解,為了更好地把高中音樂鑒賞課上好,發揮課堂的最大作用,我將謙虛謹慎地繼續學習,多與前輩交流,同時也不忘與自己的學生交流,了解他們,才會配合得更好,上好更完美的高中音樂鑒賞課。
參考文獻
[1]金亞文.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統計基礎[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
[4]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尹紅編.音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