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崇
【摘要】傳統音樂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中系統地展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傳統音樂文化修養。
【關鍵詞】傳統;音樂文化;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出了豐富多元、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李宗桂先生認為,傳統文化是指歷史上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的總和。傳統音樂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內涵。隨著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人們越來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傳統音樂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中華民族歷經了數千年的歷史,古代先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了豐富多元、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張岱年先生說:“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基本思想觀點:一是人際和諧,二是天人協調。”
傳統音樂文化中就體現著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刪定的《詩經》在當時不僅可以作為詩歌念誦,還能配樂進行演唱,或用樂器演奏。從《詩經》可以看作古代歌曲中的歌詞是音樂的一部分。其中,第一首為《關雎》。這首詩描繪了男子愛慕“窈窕淑女”,并演奏“鐘鼓”“琴瑟”表示愛意,在沒有收到回應時,晚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男子追求“窈窕淑女”用的方法,以及追求受阻后的表現都是適度的。子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中和”之美。《小雅·何人斯》中“伯氏吹塤,仲氏吹篪”,“塤”是用土燒制的卵形樂器,距今約5000多年的歷史,聲音渾厚悠遠;“篪”是用竹子制作的管樂器,河北曾侯乙墓中出土有專家公認的“篪”。兄弟的情誼像“塤篪”發出的音響一樣和諧,這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際和諧”。河南舞陽縣“賈湖骨笛”,距今有約9000年的歷史,保存比較完好,依然能演奏出近似現代音樂中使用的“七聲音級”。胡大軍先生認為,賈湖骨笛是賈湖先民用來測量日影的工具,而且笛管上的孔就是根據不同時節日影的位置得來的。這使古人產生了“音律通天”的觀念。賈湖骨笛的制作和使用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協調”。
二、有利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項陽先生認為,中國高等音樂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強大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全面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學子認同傳統音樂文化是衡量音樂教育成敗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深刻理解、認識、接納傳統音樂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演奏或演唱出內涵豐富、有意義的音樂,促進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
高校中傳統音樂教育相對比較薄弱。20世紀初,西方音樂大量涌入中國,音樂學者引進西方音樂理論,并創作新式的歌曲,學校開始演唱“學堂樂歌”。這些促進了我國音樂的發展,同時也冷落了我國的傳統音樂。直至現在,從小學到大學的音樂教材幾乎都沿用著西方音樂理論體系,記譜法都是外來的簡譜和五線譜,幾乎看不到傳統的工尺譜。工尺譜是我國古代比較流行的記譜法,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代表固定音高,相當于簡譜中的七個基本音級。“工尺譜”在記譜準確程度上可能不如簡譜、五線譜,正是這個原因,傳統音樂在保持原有精髓的同時不斷被創新和發展,始終保持著活力。古代留存至今的樂譜大部分都是用“工尺譜”記錄的,掌握這種讀譜法,可以比較準確演唱或演奏古人創作的音樂,拉近我們和古代先賢的距離,進而領會音樂中的內涵,提高演唱水平。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傳統音樂的獨特魅力,進而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樂譜、樂器、歌曲的學習興趣,提升演唱、演奏水平,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傳統音樂文化修養
關于音樂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都屬于傳統音樂文化。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予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琴曲《廣陵散》贊揚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西周“禮樂制”中提出的“樂統同”,通過音樂使不同的人感情融洽;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的“大音希聲”,倡導音樂修生養性;笛曲《梅花引》體現了不畏風霜、傲然挺立的氣節;琴曲《蘇武牧羊》體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傳統音樂文化。
傳統音樂文化還包括有關音樂的史料,以及向我們傳達的精神。《史記》中記載了孔子向師襄學琴的經過: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曰:“師蓋云《文王操》也。”孔子鍥而不舍、刻苦鉆研琴藝的精神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四、結語
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傳統文化和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音樂文化修養,自覺地熱愛、繼承傳統音樂文化,堅持文化自信,把傳統音樂文化發揚光大。希望傳統音樂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真正成為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