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小學音樂中,樂器演奏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讓小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學習簡易的小樂器演奏,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是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小學音樂;樂器;演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一、小樂器輔助音樂課堂教學的作用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音唱不準是小學生識譜中存在的重要問題。適時將小樂器豎笛引入到音樂課堂教學中,對準確地演唱樂曲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唱歌曲《一對好朋友》時,有一句旋律學生總是把握不準確,這時,我就讓學生使用口風琴進行齊奏,使學生在吹奏口風琴的過程中感受音高,從而讓學生體會整句音樂的旋律,大大提高了學生演唱的準確性。
二、小樂器進課堂的可操作性
根據年級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授方法。一二年級口風琴,口風琴是人眼、手、耳、口多種器官以及人腦多向性思維的協調配合,再加上看不到的大氣流動,簧片振動,空氣傳播,耳膜振動,神經傳導,創造了一個美妙的人與口風琴、人與世界和諧統一的境界。
三至六年級開設的葫蘆絲課,葫蘆絲作為簡單易學、音色優美的民族特色樂器,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以其是葫蘆絲滲透幾百年的民族文化內涵,以其獨特的音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在民族民間音樂百花園中一枝獨秀、響譽世界。其音色之“柔”與“美”,深刻地刻畫出被人民稱為“水一樣的民族”的傣族人民的性格,浸透著深厚的傣族文化內涵。這也符合文化建設與“潤澤生命、涵養心靈”的水文化辦學理念。對于初次接觸葫蘆絲的孩子而言,葫蘆絲是一種比較難的樂器,很多孩子沒有信心,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們普遍表現出:“我行嗎?我從來沒有見過哦?”家長也表現出一定的擔心:“太難了,孩子學不好,既耽誤時間,又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消除孩子與家長的心里負擔,首先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采用尊重、激勵、引導這三種重要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提高了孩子學習葫蘆絲興趣。
在剛開始實施葫蘆絲教學的時候,有少數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針對這種情況,我找到這些同學耐心談話,講一些學習樂器的好處、小故事,借助身邊同學學習器樂的例子,告訴孩子們上課要養成認真聽課的好習慣,對于一些學習樂器有問題的學生,我一對一耐心地手把手教孩子吹奏,小到演奏樂器的姿勢,大到演奏樂器的指法、按孔、按鍵、氣息等。我還經常組織小組比賽,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吹奏較好的同學及時提出表揚和鼓勵。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在葫蘆絲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普遍很喜歡葫蘆絲,能夠專心聽講,自信心越吹越強,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小樂器”的使用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小樂器”進課堂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更好地為音樂課堂教學服務。切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使用不同的“小樂器”。低年級學生使用和接受能力稍差一點,可使用“口風琴,因為口風琴可以自己控制氣息,鍵盤可視,可拿、可放。高年級的學生可適當選擇豎笛、口琴等“小樂器”。也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制作“小樂器”。如制作簡單的打擊樂器,用空礦泉水瓶子裝入沙子做沙錘,把啤酒瓶蓋中間打孔用鐵絲穿起來做成串鈴等。同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特點,不同的年齡段可以選擇不同的小樂器。一般小學階段豎笛、口琴、風琴、陶笛等是比較常用的,簡單易學,攜帶方便。如口風琴即保持了鍵盤樂器的特性,又吸取了吹奏樂器的特點,所以說它是一種能吹奏的鍵盤樂器,口風琴使用比較簡單,方便適合學生接受。因此,把口風琴引入課堂,為音樂教學豐富內容,調節課堂氣氛,擴大學生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培養并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小樂器”進課堂還需要家庭方面的配合。
家校聯合,增進溝通,熟能生巧。知識的掌握和技巧的熟練要通過課下刻苦的練習而獲得。很多同學認為上完課任務就完成了,但是,如果課下不多加練習,記憶感會模糊,新鮮感淡化。這就要求家長在課下與學生多溝通,并監督學生練習,達到鞏固提高。自從我校開展”器樂進課堂”活動,在校園上下掀起了學習小樂器的熱潮,音樂課堂、課間活動、放學路上、學校舞臺,到處都可以看到,學生拿起小樂器津津有味地演奏,校園處處有歌聲,校園處處有樂聲,已經成為全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一枝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小樂器進課堂既充實豐富了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又能改變原來呆板的課堂面貌。課堂樂器教學的成功,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陶冶了學生情操,讓小樂器之美綻放出最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