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的教育環境正逐步與時代接軌,與世界接軌。如何在與時俱進的背景下達到到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標,是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拔鞣揭魳肥芳拌b賞”是音樂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必修課程。本文就該課程的優化進行了思考,希望對課程的教學帶來一定程度的提升與促進。
【關鍵詞】音樂學;音樂學分析;西方音樂史;音樂鑒賞;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課程開設的目標與意義
西方音樂史是音樂學學科下面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本身就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音樂理論課。內容涉及西方音樂發展歷史中各個時期的音樂流派、音樂思想、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等?!耙魳沸蕾p”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音樂理論課,內容主要是欣賞、分析中外音樂經典作品,重在學生的審美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常用的傳統教學方法有:講解法、欣賞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媒體資源與技術,借用現代教學設備,給予學生多種審美感官的刺激,以此來活躍課堂氣氛。在以前的“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教師著重于講授西方音樂歷史發展中的風格演變規律,從縱、橫兩方面對西方音樂發展進行分析,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來認知、探索音樂歷史發展規律,并逐步認清音樂的概貌和藝術本質。在課堂上,教師也會在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分析中,達到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的目的,引領學生從具體作品而不是通過抽象的文本去熟悉西方音樂的發展規律與風格特征。而在“西方音樂史與鑒賞”教學中,教師更是強調了學生對作品的審美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從每一個音樂作品中掌握欣賞的方法、作品的形態特征及相關的藝術文化知識。并通過對作品生動而深入的鑒賞,使學生從音樂審美的維度進入到西方音樂歷史學習在教學過程中。
二、“音樂學分析”在教學中的定位和分析對象
“音樂學分析”是這個概念最先由音樂美學家、音樂史學家于潤洋先生提出。他認為音樂學分析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具有綜合性質的專業性分析“,既要考察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語言,審美特征,又要揭示音樂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并做出歷史的和現實的價值判斷,而且應該努力使這二者融會在一起,從而對音樂作品的整體形成一種高層次的認識。[1]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種分析法將音樂本身與音樂之外的人文文化合理的、科學的結合,在對音樂本體做技術研究的基礎上拓展作品蘊含的廣博深遠的人文闡釋。從而體現了“音樂學分析”是跨學科的,是音樂與其它學科的綜合性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更關注音樂的外延事物,包括美學探究、創作背景、文化內涵、政治內容等等。
我們知道,當今的社會的發展要求高師教育重全面、厚基礎,重素質、厚創新。高師音樂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更是要滿足社會對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音樂教育者必須緊隨教育新方向對自身的教學領域有新的展望,探索出新的教學思路。在高師音樂教育培養中將“音樂學分析”作為一門專業理論引入課程改革,并將它滲透到高師“西方音樂史與鑒賞”的教學中,應是教學理念的一種創新和突破。這種新的教育理念體現在教師不僅在教學中傳授相應的專業知識,還要樹立開放的、綜合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發展的思維拓寬自身的知識建構,達到對西方音樂史學習研究中進行有效的思維探索。在這個目標下,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思考與實踐中,應結合高師教育特色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這樣的課程教學既做到了與時俱進,又對課程建設做了進一步的專業性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做到“師范性”與“專業性”的統一與和諧。
三、高師“西方音樂史與鑒賞”課程體系優化
(一)教師素質的優化
教師要將“音樂學分析”融會貫通到“西方音樂史與鑒賞”的教學中,就必須在知識的積累上努力朝著綜合型方向去建構。這不僅要求教師需要精通本學科,還需在專業上提高自身的音樂技術理論水平及實際操作能力,在人文素養上不斷積累政治、社會、文化、思想、藝術、美學等知識。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高度發揮西方音樂史專業知識與技能。
(二)教學方法的優化
“西方音樂史與鑒賞”課程是一門史論性的課程,但同時具有綜合性。以往的西方音樂史教學,教師主要是以講授為主。在新理念下,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立足于具體的音樂作品,將講授、欣賞、分析三者結合,真正做到史論與作品的互為印證。特別是“分析”這一環節將會促使教師在講授基礎上采用更多的教學方法,如演示法、討論式、練習法、互動法。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與研究,并將這些學習模式與教學模式運用到以后的實踐中。
(三)學習能力的優化
在對音樂作品進行“音樂學分析”這一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應注重學生兩個方面知識的培養,一是對音樂本體的分析所要運用的音樂理論專業知識;二是對音樂內涵的綜合分析所要運用其它相關的“多重文化”知識。這種擴展的學習過程會不斷拓展學生自我的知識空間。反過來,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也能得到自我提升。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得到了優化。這種學習能力包括了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等。
(四)教學模式的優化
在當代教育發展中,教學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現代化、科學化的特點。在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基礎上,教師對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將會是靈活的?!耙魳穼W分析”這種突出專業性、研究性、綜合性的理論將給高師音樂教師帶來全新的視野。在融入“音樂學分析”的“西方音樂史與鑒賞”課堂上,既要重視教師如何去教,又要重視學生如何去學;既要重視引導,又要重視探究。在這種教學模式上,師生構建了一種和諧平等、合作互進的關系。
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生力軍。音樂教育要以音樂專業培養為紐帶,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每一位音樂教師都從教材著手來開展音樂教學,切實貫徹音樂教育的目標。美國的J墨塞爾博士說過:“喜歡音樂是進行音樂鑒賞的動機,通過聆聽、演奏和創作等活動,進一步培養起對音樂的興趣。”他還說:“音樂鑒賞不僅是音樂學習活動的一個領域,而且還要滲透到音樂教育的各個方面和所有環節當中去”。可以說教材中的“欣賞”教學是也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而且欣賞作品比歌曲教唱的作品要“大”而復雜。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這部分的教學設計前需對作品有一個“深度認知”,才能準確的結合教學內容及要求展開生動地教學。教師的這種深度認知的建構,我認為應是在他(她)從事音樂教學前的專業學習中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這種音樂專業學習的建構與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習是分不開的。“西方音樂史及鑒賞”是“音樂理論課程體系”構建中一塊重要的基石,它是學生遨游音樂海洋的風帆,也是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音樂階梯,在專業音樂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總而言之,我認為“音樂學分析”的理論可促進高師的“西方音樂史與鑒賞”教學;能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從而構建系統性、科學性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劉佳(1977—),女,湖南長沙,碩士,副教授,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研究方向:中外音樂史,民族音樂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