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友 吳美娥
【摘要】隨著音樂課改的進一步實施,課堂樂器進課堂必定使我們的音樂課堂綻放出更加亮麗的色彩,課堂樂器必定能走進更多的孩子中間,成為他們快樂的源泉,把音樂的審美功能通過孩子們智慧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播撒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因此,口風琴進入課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樂理知識的強化和鞏固,增強節奏感,培養合作精神。
【關鍵詞】口風琴;小學音樂;樂理教學;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口風琴就是課堂樂器中的一種,服務于日常課堂音樂教學。口風琴是一種便攜式的鍵盤樂器,它既保持了鍵盤樂器的特性,又吸取了吹奏樂器的特點;其次,口風琴由于結構簡單,體積不大,便于學生攜帶; 口風琴物美價廉,音準很好,富于歌唱性,易于掌握,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整理發現,口風琴在學校的音樂教學中具有以下幾點積極意義。
一、口風琴可以增強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樹立終生學習音樂的思想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終生學習”,音樂教育不但要使學生“學會音樂”,更要使學生“會學音樂”。只有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更加熱愛音樂,才會主動去探索并掌握學習音樂的方法。在第一次接觸口風琴時,我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成功體驗,我選用土家族歌曲《乃喲乃》進行教學,這首歌曲同學們都熟悉,并且只有1,3,5三個音,我把孩子們分成三個組,分別為DO、RE、MI三組,每個組只要掌握一個音,采用接龍的辦法,成功地將這首樂曲在學生第一次接觸口風琴的時候,通過合作接龍的方式演奏出來,大大增強了孩子們學好口風琴的信心。
二、口風琴能夠提高孩子們的視唱讀譜能力
視唱教學是中小學音樂教學有關音樂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口風琴的訓練過程中,學生從最初的聽唱漸漸過度到視唱,再到眼睛、大腦和手指三者統一的多器官協作的口風琴演奏,和單純的視唱相比,學生在長期的訓練中養成了傾聽和心里默唱的習慣,較好地解決了視唱中的音準問題。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經過口風琴訓練的孩子相對未經口風琴訓練的孩子,在音準和節奏的準確性上都有著明顯的優勢 。
三、在欣賞課上,口風琴吹奏和視唱比有著明顯的優越性,解決某些曲子音域跨度大,學生難以視唱的問題
在上欣賞課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把欣賞曲目里的主題音樂提取出來叫學生視唱,有些音樂作品的音樂主題音域適合小學生的音域跨度,學生視唱時沒有什么問題,而有些音樂作品的音樂主題的音域跨度很大,學生如果視唱這些主題經常一塌糊涂,完全失去了音樂的美感,要是把這些音域跨度很大的曲子用口風琴吹奏出來,效果就好多了,而且學生在吹奏主題音樂時注意力高度集中,對主題音樂的記憶效果也非常好。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級下學期音樂課本,第七課“愛滿人間”中的聆聽《大愛無疆》,這個曲子選自我國著名作曲家關峽為紀念“5·12”汶川大地震而創作的大型交響合唱《大地安魂曲》的第三樂章。這個曲子的主題2是一個音域很寬廣的主題,從小字一組的f到小字三組的d,跨度13度,將近2個8度,小學生視唱時無論按原調視唱還是降調視唱難度都很大,我把它改成由學生用口風琴合作接龍吹奏的方式后,輕松地解決了上面所述的困難,學生能比較容易記住這兩個主題,避免了音樂寬給學生帶來的難以視唱的尷尬。同時把音樂欣賞中學生被動欣賞轉化成主動欣賞,把學生引導到主動參與欣賞活動中來。
四、在合唱教學中,口風琴能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旋律性比較差的聲部
在合唱教學中,合唱的和諧最關鍵在于各聲部之間的音量均衡以及各聲部的音準。各聲部的音量均衡通過控制各聲部的強弱比較容易做到,最難把握的就是音準問題了。小學生涉及的合唱曲目從最初的輪唱到后來的二部合唱,學生一般比較容易學會高聲部。當學習低聲部時,由于低聲部的旋律性差,低聲部的音準問題就成了許多老師頭疼的難題。我在教學谷建芬老師寫的《歌聲與微笑》這首童聲合唱曲時,在處理后面的二部合唱部分的時候,我先不教高聲部的旋律,而是直接先入手低聲部,借助口風琴讓學生反復吹奏低聲部的旋律,等到學生熟悉了低聲部的旋律后,然后由一個學生吹奏,其余的學生視唱這個聲部的旋律或填詞演唱。由于有了前面吹奏的鋪墊,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這個聲部的音準,特別是變化音#5的音準。等到兩個聲部進行合唱,演唱到合唱部分時,我請一個學生用口風琴吹奏低聲部的旋律,低聲部其余的同學由于有了口風琴的輔助,能夠比較順利地與高聲部和諧地進行合唱。
除此之外,口風琴進入課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樂理知識的強化和鞏固,增強節奏感,培養合作精神等。隨著音樂課改的進一步實施,課堂樂器進課堂必定使我們的音樂課堂綻放出更加亮麗的色彩,課堂樂器必定能走進更多的孩子中間,成為他們快樂的源泉,把音樂的審美功能通過孩子們智慧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播撒到世界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