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波 肖霞
[摘要]文章闡述了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意義,分析了產教融合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有利條件,進而提出了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具體策略:高職院校要發揮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主導作用;企業要承擔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陣地功能;高職學生要把握自身工匠精神培養的主體地位;社會其他力量要給予全方位支持。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職學生 工匠精神
[作者簡介]肖波(1984- ),男,湖南衡陽人,廣東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黨總支書記,助理研究員,碩士;肖霞(1979- ),女,湖南衡陽人,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職教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廣東 東莞 523083)
[課題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2017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自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學生德育陣地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17GXSZ127)和廣東省教育廳2017年重點平臺及科研項目“民辦高校品牌建設研究——基于廣東科技學院的個案分析”(項目編號:2017WQNCX15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4-0109-04
近年來,我國一直努力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而生產技術的發展和創新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培養未來“大國工匠”的工匠精神,已成為具有時代性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意義
1.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工匠精神自古有之,現在提工匠精神,應賦予其新時代含義。第一,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大國工匠要有“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思想,不斷勉勵自己,克服困難,履行自身職責和使命,為生產技術發展不斷努力,勇于承擔“制造強國”的特殊歷史使命。
第二,知行合一的工作態度。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是心如磐石而行如流水。心不如磐石不能堅定,行不如流水則不能曲達。事業和人生的成功之路都會有很多挫折和困難,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工作會消耗我們的耐心,磨煉我們的意志。在工作中,勞動者必須擁有堅定的意志,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工匠不斷追求產品品質的完美,對每一件產品都是千錘百煉,不斷完善,只要還有提升的空間,就不放棄改進。“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把每一件產品都作為畢生精心制作的藝術品,才能促使自身技術精益求精、達到完美極致。
第四,獨具匠心的守正創新。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只有堅守住工匠技術的核心價值,才能更好地開拓創新。當今社會,知識、科技與經濟社會的融合滲透緊密,工業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影響聯系密切,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實現“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2.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意義。第一,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需要。為改變制造業現狀,實現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我國政府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李克強總理指出,我們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由此可見,我國制造業領域最迫切需求的就是優質的技術人才。我們呼吁“工匠精神”的回歸,大力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為制造業培養優質的技術人才儲備,培養未來的“大國工匠”,這正是“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需要。
第二,工匠精神是企業不斷壯大的精神基石。精神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涵蓋了企業的價值和追求。精神文化建設是企業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精神文化與經濟效益相互融合、文化力與競爭力互為促進,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重要標志。據有關統計,世界上歷史悠久、基業長青的企業都把“工匠精神”融入企業的精神文化。只有弘揚工匠精神的企業,才會不斷追求產品的完美與卓越,才能把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成為“百年老店”。
第三,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企業希望高職學生畢業后能直接走上工作崗位,承擔生產任務,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加強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使學生對自身職業懷有敬愛之心,對生產的工藝和產品不斷追求進步,只有這樣,畢業生才能得到企業和社會的充分肯定,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工匠精神是高職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保障。高職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畢業后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實現自身的價值。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除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技術水平,還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是良好職業道德的具體表現,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必能得到企業的青睞,獲得更多的崗位機會和晉升空間,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為企業和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
二、產教融合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有利條件
1.產教融合的含義。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這標志著產教融合進入2.0時代。產教融合的目的是為解決人才教育供給和產業需要之間的重大結構性矛盾,通過產教融合可以促使行業企業參與教育辦學,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健全和完善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推行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筆者認為,產教融合主要包括兩方面重要內容:一方面,在宏觀上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主要是通過政府政策支持、產業系統與教育系統的融合,兩者充分依托自身優勢資源,互惠互利,達到合作雙贏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微觀上產教供求雙方的具體對接以及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主要通過多種校企合作形式,雙方共同參與教學和實踐,教學和實踐過程亦是生產過程,或是生產的演練過程,從而實現協同育人,培育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2.產教融合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提供的有利條件。產教融合堅持了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辦學制度,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得到了很好的銜接,實現了學校和企業“雙重主體”、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這種協同育人機制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產教融合使高職學生對工匠精神內涵的認知具體化、形象化。工匠精神的本質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從業者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的綜合體現,也是從業者自身價值追求的行為體現。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職業中,工匠精神的具體表現也不盡相同。產教融合可以使高職學生接觸到未來工作的行業和企業,親身經歷職業崗位的鍛煉,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職業崗位的工匠精神要求,如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知行合一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和獨具匠心的守正創新等都被企業文化制度、員工行為表現等所具體化和形象化。
第二,產教融合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氛圍。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需要在職業崗位的不斷實踐和操作中去養成和提升。產教融合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崗位工作平臺,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企業環境之中。一方面,學生會在崗位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另一方面,企業優秀的精神文化可以對學生起到熏陶和感染作用。在良好的企業環境氛圍下,學生會產生強烈的職業認同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也就慢慢形成,并在行為上得以具體體現。
第三,產教融合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提供了良師益友。產教融合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高職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生又是學徒。學生可以得到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師傅的帶領和教導,師傅帶徒弟,傳授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術,也會教導徒弟如何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思想品質;徒弟則受師傅工匠精神的耳濡目染,和身邊其他工匠的影響,慢慢凝聚自身的工匠精神。這種良師益友的示范和楷模作用,對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產教融合的關鍵點是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不再只依靠高職院校,而是校企合作共同形成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體系,且需要政府和其他社會力量給予全方位支持。
1.高職院校要發揮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主導作用。第一,弘揚工匠精神的價值理念。高職院校要在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中弘揚工匠精神,充分體現工匠精神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價值,要把工匠精神滲透到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規章制度、課程規劃設計等多方面,讓工匠精神引領高職院校發展,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
第二,落實工匠精神的培育措施。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塑人的過程,高職院校應結合行業和專業實際,把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專業課教學為載體,積極滲透工匠精神的培養,并注重教師的工匠精神培養,使“教書匠”也具有一顆 “匠心”,嚴謹治學、孜孜不倦。
第三,營造工匠精神的環境氛圍。工匠精神培養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高職院校要利用校園文化渲染工匠精神,邀請“大國工匠”開展講座,組織各類學習、參觀活動和技能競賽等,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宣傳工匠精神事跡,傳播工匠精神正能量,建立工匠精神培養的新陣地。
2.企業要承擔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陣地功能。企業是學生在校學習技術技能的場所,也是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場所,企業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承擔起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陣地功能,主要從企業管理文化、員工工匠精神培養、人力資源等方面努力,使學生親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無處不在。
第一,建立弘揚工匠精神的企業管理文化。企業的管理文化是學生對企業是否認可的重要因素,當學生的理論學習在企業得到親身感受時,有助于工匠精神扎根于學生心中。企業可從辦廠理念、工作制度、員工操守、產品要求等多方面,把工匠精神融入企業管理文化。
第二,挑選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員工帶徒弟。在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中,師傅對徒弟工匠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企業必須挑選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員工擔任師傅,師傅要從職業道德、職業心理、生涯規劃等方面正確引導徒弟,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好徒弟的榜樣,通過人格魅力熏陶和影響徒弟。
第三,把工匠精神作為評價學生的價值尺度。把工匠精神作為價值尺度,是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一方面,企業可以把工匠精神作為學生實習成績的依據,學生未能按照企業規定完成任務,可以給予相應處罰,而表現優秀的學生則給予一定的獎勵;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把學生實習期間的個人職業素養表現,作為畢業后是否錄用以及崗位晉升的衡量指標,這有助于學生重視和自覺培養工匠精神。
3.高職學生要把握自身工匠精神培養的主體地位。工匠精神的培養需要學生的實踐體悟,單純依靠外力作用無法達到預期目的,只有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準確把握職業素養提升和職業精神培養的主體地位,才能把工匠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心中。
第一,充分認可和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一是要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制造強國”的戰略需求,更是“大國工匠”的象征;二是要充分看到工匠精神對自身的重要意義,是自身職業發展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與自己的未來成就息息相關。
第二,自覺培養自身的工匠精神。高職學生要加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真本領才是事業不斷進步的基礎。只有在實踐中努力刻苦鉆研,把完美極致作為追逐的目標,才能勇于開拓創新,探索技術的未知世界。
第三,把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作為自己的使命。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好傳承者和弘揚者,高職學生要不辱使命,不僅要做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國工匠”,也要把工匠精神不斷發揚光大,永懷“匠心”,砥礪前行。
4.社會其他力量要給予全方位支持。第一,社會媒體要塑造正確的價值導向。“大國工匠”電視節目的播放使社會大眾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方面,社會媒體對工匠精神和正能量要進行大力宣傳,以塑造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凈化網絡和新媒體,避免非主流文化和糟粕對高職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第二,家長要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對“工匠”類職業和崗位比較排斥和抵觸。一方面,家長要積極轉變觀念,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正是國家建設和發展最需要的,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另一方面,家長也要引導高職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投身于企業一線工作崗位。
第三,全民參與學習和弘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賦予新時代含義,企業技術技能型工匠需要學習和弘揚工匠精神,高職學生需要培育工匠精神,無論身在哪個職業、從事何種工作,我們都需要學習和弘揚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和開拓創新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勞動者必不可缺的職業精神。
[參考文獻]
[1]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
[2]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8).
[3]蘇海淼.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途徑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4]陳立平.高職學生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10).
[5]劉文韜.論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